馮小蓮
摘 要 藝術與政治之間到底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呢?有人說藝術應該是屬于政治的,政治是藝術,也是藝術的反應;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一種依附和對等的關系嗎?我們要欣賞一件藝術品首先得先剖析其創(chuàng)作時的背景、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靈魂思維。還要仔細分析該作品通過怎樣的藝術的方式來得到對其生活的獨特見解,從而成為一件瑰寶。藝術的創(chuàng)作難免會受到政治的影響,但是藝術肯定具有其獨特的因素;并因此而不會因為政治的存亡而存亡。
關鍵詞 一般關系 政治性 藝術≠政治 區(qū)別 獨特性
中圖分類號:J0;D0 文獻標識碼:A
1藝術與政治的一般關系
1.1藝術對政治的作用
1.1.1藝術反映了政治
美索不達米亞的國王往往喜歡豎碑勒石來紀念他們的輝煌戰(zhàn)績,中國傳統(tǒng)的宮廷畫往往都表現(xiàn)了當時宮廷繁盛生活,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政治生活的安康。我們總會看到八大山人的鳥有一種銳氣,其鳥的翻白眼往往表達的是山人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嘲諷,其實也從側面看出百姓對其生活的政治社會有憤懣之情。
1.1.2藝術對政治有批判與揭露的作用
《流民圖》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侵略者橫行霸道的行徑激起了畫家內(nèi)心深處強烈的悲憤之情而創(chuàng)的巨作。畫卷中氣息奄奄的老者、抱著死去女兒的母親、逃難的人,受傷的工人、棄嬰、瘋了的女人、路皆乞丐的等人物形象和斷壁頹垣、尸身橫臥的悲景很好地反映了當時藝術家對政治的憤懣之情,批判、揭露當時政治社會的無情與殘酷。
1.1.3藝術具有政治性功能
政治的有機性就是一個民族的自我表現(xiàn)和自我承認所必需的添加部分,而這也是藝術的政治功能。藝術的功能和作用在于“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怒”,即是陶冶人的倫理情感,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隨著西方教會的斗爭和發(fā)展,給后人留下的關于基督教教堂、傳教的藝術作品日益增多?!皹s光環(huán)繞的基督”、羅馬的“凱旋門”等其實都是教會用來宣傳基督教的巧妙的手法,甚至比傳教士的說教更要來的自然、直接。
1.2政治對藝術的作用
優(yōu)越的政治為藝術提供更多有利的條件:
(1)輿論的自由。1956年毛澤東主席提出“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之后,人們的輿論自由度也放寬了,可以自由地評論各種各樣的畫作、詩歌、時事政治。
(2)創(chuàng)造的素材和機會。如古埃及的“吉薩金字塔”建造的原因是:有權有勢的國王被臣民看做神人,所以百姓毫無抱怨的為國皇服務,國王也為了他死后金身不腐的私心而無限的剝奪勞動者和奴隸。再如出自吉薩的一座墓室的雕像“男子頭像”,也是為了死后能永恒存在而建立的。
(3)儲存的條件。許多的輝煌的壁畫、精妙的雕塑,宏偉的建筑等藝術瑰寶大都是因為宗教的盛行而被政治性的創(chuàng)造的;不管其統(tǒng)治者是花費了多少的人力物力,但這些藝術瑰寶都是因為政治社會為其提供資金和空間而得以保留的。
2真正的藝術≠政治
雖然用藝術的形態(tài)可以描述出當時新的政治觀念,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源頭往往也是來源于當時的政治主流,政治也會為藝術家提供了大量的創(chuàng)作素材和創(chuàng)作的空間。但是藝術與政治并不是完全吻合的、是不能用等號來衡量兩者的關系的。因為真正的藝術≠政治。
3藝術與政治的區(qū)別
3.1藝術具有靈魂性,則政治具有實質性
如果藝術的創(chuàng)作走不進人們的內(nèi)心世界,得不到人們的欣賞,則其獨特的藝術價值便被淹沒而不復存在。所以優(yōu)秀的藝術家盡管沒有獨具一格的政治與哲學體系,但是藝術家可以利用藝術形式的獨創(chuàng)性來表現(xiàn)其內(nèi)心世界中獨一無二的社會領域。柏拉圖說:真正的藝術是靈魂擺脫肉體的感性欲望,超越塵世的喜怒哀樂,由欲而形,由形而靈,高飛遠舉,最終回到理念世界的靈魂當中。而政治往往都具有實質性的。
3.2藝術具有獨立性,政治具有集群性
美是我們?nèi)松械囊环N獨特經(jīng)歷和體驗的感受。如果沒有了人的參與,就沒有審美現(xiàn)象,也不會有審美出現(xiàn);如果沒有了個人獨立的審美意識就沒有藝術的出現(xiàn)。美是絕對的、獨立的、單獨的和永恒的的美。藝術需要審美,而審美活動的基本性質是藝術個性的體驗。而政治活動的發(fā)展需要人類的集群效應。
3.3藝術具有超前性,則政治具有現(xiàn)實性
在原始社會中并沒有“藝術”與”政治”這一說法和概念,如約公元前15000—前10000年的洞窟壁畫《野牛》和《馬》,當時冰河時代的獵手們根本就不知道這樣畫出來的牛與馬在我們的觀念中就是一件瑰寶藝術,他們只是把大自然看做是一個神圣的不可侵犯的神力而進行記錄以便打獵;此時的人類對圖像賦予了一種法術的作用。隨著考古發(fā)掘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文物都充分說明了審美與藝術的起源是比人類的社會發(fā)展的要前;而政治制度的建立都是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來建立的。
3.4藝術具有自由性,則政治具有框架性
高質量的高尚的藝術源緣是無邊無際的、不分國度、不分種族的、不受任何拘束的。同一事物,不同人的不同經(jīng)歷和不同感受有各式各樣的感受和想法,它可以是平庸的、可以是具象的、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實際的、可以是天馬行空的;但政治必須是條例的、規(guī)矩的、有規(guī)律可尋的。黑格爾:藝術起源于人的“心靈自由的需要”,而政治是起源于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菲利普·拉古·拉巴.海德格爾、藝術與政治[M].漓江出版社,2014(02).
[2] 李澤厚.美的歷程[M].三聯(lián)書店出版,2009(7).
[3] 柏拉圖.會飲篇[M].左岸文化出版社,2007(3).
[4] 朱立元.美學(修訂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5] 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廣西美術出版社,199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