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偉 任紅禧
人物小傳:
宮本序,饒河縣饒河鎮(zhèn)饒河村黨支部書記,先后被評為農(nóng)業(yè)開發(fā)幫建新農(nóng)村建設試點村先進個人、全省農(nóng)村“百名好支書”。
這是一位連續(xù)四屆全票當選的村黨支部書記。眾望所歸的背后,他究竟有著怎樣的人格魅力?記者打算一睹風采。
然而,和宮本序的見面過程并不順利:還未出正月,他便忙個沒完,前后約訪三次,都被他“放了鴿子”——每次都因他臨時有事兒而推遲了采訪。終于見了面,宮本序的電話也是不時響起,他尷尬而又無奈地苦笑說:“我現(xiàn)在都有電話恐懼癥了?!?/p>
此前之所以約訪不成,也是因為他正忙著為村里申請水利項目、幫村民擔保春耕貸款、發(fā)放合作社糧款……“都是著急的事兒,耽誤不得”。
我們暗想:忙成這樣,想必也是村里數(shù)一數(shù)二的“致富大戶”。然而,事實上,他在村里的富裕程度充其量算個中游。
按村民的說法:“老宮一天忙到晚,操心的事兒太多了?!?/p>
按他妻子的說法:“哼,家里的油瓶倒了都不帶扶的?!?/p>
村民的事兒,老宮總是沖在前面。誰家鬧個矛盾糾紛,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到調解。因為化解及時,饒河村好多年沒有上訪和打官司的。早上沒事兒時,老宮喜歡在村里“轉悠”,溜達到哪兒,看誰家的柴沒劈、有啥活沒干,他伸手就幫。
老宮為村里做的事兒,大伙兒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而最讓村民稱道的“大事兒”當屬“萬畝水田項目”。
時間回溯到2010年,那時全村的13 500畝耕地全是旱田。種了多年黃豆和玉米的老宮看到了水田的發(fā)展前景,便率先完成了“旱改水”。在他的示范和動員下,6年后,全村水田面積已擴大到8000畝。2012年,饒河縣計劃建設“萬畝高效有機農(nóng)業(yè)示范園區(qū)”,并把示范基地選在了饒河村。然而,建基地首先要建育秧基地,可選誰家的地塊誰家都不情愿。老宮知道,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一旦錯過便沒有下回。于是,他動員親友拿出200畝土地,保證了工程的如期開工。
之后,老宮打算成立水稻合作社,但要把萬余畝土地集中管理,必須200戶村民全都同意。為此,老宮同村干部一起到村民家算大賬、算長遠賬。平時的為人和口碑在此時發(fā)揮了作用,很多村民說:“宮書記,我們信你的?!?/p>
2013年年初,水稻合作社掛牌成立,并與中順有機農(nóng)業(yè)開發(fā)公司簽訂了16年的生產(chǎn)合同,由中順公司統(tǒng)一提供農(nóng)用物資和技術,并按高于市場價格20%的標準統(tǒng)一回收水稻。
然而,2014年、2015年夏天的兩場大水卻讓老宮上了火,萬畝水田是全村的命根子,一旦被淹,后果不堪設想。每次漲水,老宮都立即帶人去排水,而且走在最前、干在最前。有一回,大水沒過了玉米稈,他讓其他人遠遠待著,一個人冒險游過去找排水口。村民呂慶喜感慨:“說實話,咱們排水那是因為自己家的地在里頭,可人家老宮的地都租出去了,淹不淹沒關系。自私點兒說,人家完全可以不用冒這個險?!?/p>
功夫不負有心人,“支部+合作社+企業(yè)”的模式讓全村的每畝地增收260元,人均增收1660元,這種新型生產(chǎn)模式也成了饒河縣農(nóng)業(yè)增效、農(nóng)民增收的品牌工程。
不僅如此,老宮還帶領村民創(chuàng)辦蔬菜協(xié)會,建成擁有58棟日光節(jié)能溫室、89棟大棚的蔬菜生產(chǎn)基地,年產(chǎn)值達到2000萬元。
去年,為了研究新的致富門道,老宮領人上山東、吉林等地考察新型果蔬種植技術,每次出門花銷的四五千塊錢都由老宮自掏腰包。
忙乎了一年,老宮才意識到,自家的事兒又撂一邊了——住了30多年的老房子本要翻修,可拖了一年又一年。家人不免埋怨:“啥時候才能忙點兒自家的事兒呢?”
“既然當了黨支部書記,干一天就好好干,要么就別干?!崩蠈m說,自己就是“操心的命”。
問起今后的打算,老宮憨厚一笑:“五十多歲的年紀了,身體也不允許干太久了,但只要大家還需要我,我就會無條件地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