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寧鈺
《詩經(jīng)》的“蒹葭”還原成情境交融、感人心靈的吟詠、屈原的《楚辭·九歌》化作一場靈動的舞蹈與獨白、李白的《靜夜思》變?yōu)橐皇茁钗赖难莩?、李清照的《月滿西樓》則交織著一場韻律豐盈、氣韻靈動的歌舞……從滔滔羅江水到李白狂放不羈、笑傲王侯,從《詩經(jīng)》《樂府》等數(shù)千年不絕如縷的吟唱到唐詩宋詞的傳頌不衰,將中華詩歌的審美意境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于舞臺上:溫婉動聽、舞姿翩翩、賞心悅目,詩意盎然。4月10日,在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堂上演了一場美輪美奐的大型詩歌音樂舞蹈史詩——“詩韻中華”,歷史上第一臺融朗誦、吟誦、聲樂、器樂、舞蹈、書法、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的詩歌文化薈萃,盛放于泱泱華夏國都的中國文科的知名學府。
這場創(chuàng)意與策劃來源于一個“多重”身份的人,他是人大校友,八十年代本科三年級就敢于與詩壇泰斗艾青論戰(zhàn)的新銳大學生詩人;他又是北大青年教師,是北大歷史上第一位開設“詩歌美學”課的學者;他是中國詩歌評論界領軍人物之一,八年時間研究詩歌,高屋建瓴,出版文集;他同時又是美中基金會創(chuàng)始人,24年跨越大洋,傳播友誼,傳播推廣中華審美文化,創(chuàng)建“世界華語詩歌聯(lián)盟”,立志于打造“詩韻中華”這一華語詩歌文化與演藝品牌,他就是著名詩論家、詩人、美中基金會主席、世界華語詩歌聯(lián)盟主席李黎。
如今,他只想做好一件事:以復興詩歌帶動復興文化,以振興詩歌文化,來影響未來的中國社會價值觀與意識形態(tài)。
時代筑夢,詩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
詩是什么?在一般人看來,詩的確既不能當飯吃,也不能當物用,但在李黎看來,詩的審美價值與文化功效都是超越實用功效與物質價值的,是一個民族與一個社會不能缺失的。事實上,正是這種非功利目性的審美價值觀伴著李黎的人生,成為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月一個溫煦的午后,李黎的辦公室里,除了堆滿的書籍書畫作品,一張黑白的照片格外顯眼:一個英姿勃發(fā)的青年跨在駿馬上,堅毅的眼神望著前方,黑白色調間些許陳舊,雖遮蔽了草原的綠色,卻能在青年溫暖的笑容和馬上的姿勢里感受到一片精神世界的遼闊,一種蓄勢待發(fā)的激情;充滿力量卻不桀驁狂躁;信心滿滿,卻無絲毫傲慢,溫存與浪漫之間更多的是一種純凈。
特殊的時代讓李黎經(jīng)歷了這半個世紀的所有。
時光追溯到1975年夏天,李黎從沈陽中學畢業(yè),去內(nèi)蒙古科爾沁草原插隊,并出任生產(chǎn)隊長。在享受遼闊草原上自由的同時,他也經(jīng)受了生活的磨礪,沒有電、沒有通訊、沒有鐵路與公路……加上冬天零下四十多度的氣溫,每天深夜獨自走過一片亂墳崗,干起活來有時候寒冬里悶幾口白酒就跳到冰河里?!俺栽俣嗟目嘁矎膩頉]有悲觀和失落過?!背錾谥R分子家庭的李黎,溫煦開明的家庭熏陶和教養(yǎng),熔鑄了他正直和開朗的性格。
還是青春年少的他,最后竟鍛煉得能夠背上一麻袋240多斤的綠豆,從容自如,不搖不晃,并且一路小跑。
和所有新中國六十年代的孩童一樣,李黎有過詩一樣瑰麗的憧憬。詩歌如同他生命里的一種寄托。詩歌天賦的種子也播撒在他身上。插隊前期,一首長詩《朝陽初升》曾正式發(fā)表在省報上,在當時剛剛有的黑白電視上播放由他領誦的錄像。
1978年,李黎以當?shù)匚目频谝幻某煽兛既胫袊嗣翊髮W中文系,走進知識的殿堂,并開啟了人生的嶄新一頁。在如饑似渴地攻讀文藝理論專業(yè)的同時,他也逐步走向了詩歌成熟的原野,創(chuàng)作與發(fā)表了很多詩歌新作,并成為中國人民大學詩社的一位領導者。
思想解放的大潮催生了一個詩歌盛行的年代。伴隨著文學乃至文化的全面復蘇而出現(xiàn)的一個嶄新的詩歌藝術潮流——“朦朧詩”異軍突起,舒婷、北島、顧城、江河、芒克、楊煉、嚴力、食指等詩人打破了當時寫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一統(tǒng)詩壇的局面,為詩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當時,老詩人艾青等卻對朦朧詩持批評和否定的態(tài)度,并在他的一篇長文中斷言他們?yōu)椤盎蔚?、怪胎、毛孩子”。同時,各類報刊上也在不斷傳來對這些詩歌的斥責,以致于嘲弄。正是在這群年輕的詩人被提出責難時,還坐在課堂聽課席上的李黎,卻為朦朧詩與一代人喊出自己聲音。
一篇《“朦朧詩”與“一代人”——兼與艾青同志商榷》就這樣一氣呵成,這是他有生以來發(fā)表的第一篇詩論文章,但正是這篇充滿銳氣的文章,在當時的文壇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并奠定了他日后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的地位。責任編輯專門注明:“本文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學生”。當時的李黎正讀大三。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詩歌?!段膮R報》發(fā)表了這篇文章后,人民日報、詩刊、《新華文摘》紛紛轉載,引發(fā)文化界與廣大讀者們的熱烈討論,在文壇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事實上,李黎的那篇文章,并沒有帶狹隘的偏激,他是有理有據(jù)提出自己的觀點,從自己的觀念去心平氣和地談了自己的觀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詩歌,這些年輕的朦朧詩詩人之所以在這個年代寫出這么多作品,必定有其年代的淵源。”
本科加研究生的七年大學期間,李黎始終勤奮好學,拜李澤厚、宗白華、卞之琳、謝冕、周宏興等知名哲學家、美學家、詩人、學者為師,并與當時活躍的詩人們廣泛交往,成為舒婷、北島、顧城、楊煉、嚴力等等詩人們的好朋友。
文化橋梁,肩負使命出版文集赴美深造
1982年,李黎繼續(xù)考入人大中文系研究生。從走進人大四年的大學本科生活,到三年研究生生涯,這七年間,李黎專心致志地做了一件事——研究詩歌與詩學,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詩歌評論家”。
帶著強烈的時代意識和前瞻意識,李黎在汲取西方詩歌批評理論和借鑒中國古典詩歌理論方面把握到位。他以批評家的個性、勇氣和直覺,對北島、顧城、舒婷、楊煉等“朦朧詩”詩人的詩歌做了非常系統(tǒng)的分析與評論。
自此,李黎就當時詩壇激烈爭論的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寫出一系列的文章:如《新詩“民族化”之我見》《時代精神與詩人自我》《還人情美與詩歌——談近年來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人道主義傾向》《新時期是人的基本美學特征及評述》《審美直覺與抒情詩的創(chuàng)造》等等,既培養(yǎng)了理論興趣,也堅定了他獻身詩歌事業(yè)的信心。
在一段特別的時期里,大陸詩壇沒有詩論。越是理論傳統(tǒng)的斷裂時期,詩論家越像是徘徊在無體系之間的孤魂野鬼。指點作品對于詩論家同樣艱難?;謴透呖贾坪筮M入高校的學生,一個個躊躇滿志,指點江山,又深知自己任重道遠。李黎無疑是這群人中的佼佼者,他大量通讀經(jīng)典理論、西方哲學、詩歌作品、史稿和傳記,并嘗試著用新的批評方法來解釋玄而又玄的中國古典詩論的問題。
因此,在求學七年時間里,李黎成為馳騁論壇、激揚文字的詩歌評論者,在人生最美好的大學殿堂里,他將一篇篇由邏輯思維經(jīng)緯交織成的文字編成批評文集,在這里的遨游中,來體驗詩情之美,把握時代的脈跳。
李黎的評論生涯從此不斷縱深發(fā)展,根基于各種理論基礎和堅實的科學真理土壤之中,汲取中國、西方、古典和當代各種精華,把批評與藝術的主體——審美結合起來,既重視美感形式,又高屋建瓴,用美學理論來分析詩歌的審美價值。
“也許/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喚/我們沒有其他選擇!” 他在自己的第一本評論集《詩與美》中引用舒婷的詩句來描述自己身份轉換與時代的關系。
1985年,李黎獲得了中國人民大學碩士學位,同年正式加盟北京大學中文學。其先后出版了《詩與美》《中國當代詩歌的審美體征》《中國當代詩歌藝術賞析》等著作。
李黎的努力得到了當時最重要的著名哲學家、美學家李澤厚的肯定。在1985年出版的《詩與美》中,李澤厚親自為其作序,并評價到:“李黎的書不但批判了多少年來文藝評論那種沒出息的依附性格和棍棒作用,而且提出了這樣一些建設性的莊嚴任務:強調詩歌評論要從感受出發(fā),要分析意象,強調審美評論的重要性和獨立性,反對以‘民族化的名義排斥吸收外來東西等,我非常贊許與欣賞。”
“在北大的時光太短暫了,我還沒有待夠?!崩罾韬苷J真地說,北大的一年任教時光,為他提供人生第一個講臺,在中國最高學府的講堂開設“詩歌美學”的,深受研究生與國際學者們歡迎。恰恰是在這一年里,李黎被美國杜克大學破格錄取,不僅免托福與GRE考試,而且提供多年的全額獎學金,成為國際著名文化理論大師、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領袖:美國杜克大學文學系主任F·杰姆遜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這實在是人生很大的幸運:出國留學跟隨國際著名的教授,還享有全額獎學金,這讓李黎的人生舞臺更加精彩。“回想起來,很感激北大與杜克大學給我這樣的機會,加上生活上的無憂無慮,才能讓我投入到更為波瀾壯闊的中美關系與國際文化交流的事業(yè)中去?!?/p>
在美國學習期間,他廣交外國朋友極快提高英語口語能力,并出任了美國杜克大學中國留學生與與訪問學者聯(lián)合會主席,期間在海外與港臺發(fā)表多篇重要論文,為介紹中國當代文化作出重要貢獻。
留學生涯極大開拓了李黎的國家化視野,他致力于發(fā)展中美關系,加強文化交流。此刻的李黎,除了做好研究詩歌之外,還利用民間外交搭建中美之間的文化橋梁。
李黎的創(chuàng)意得到了美中兩國眾多有識之士的認同、鼓勵和支持,1992年他與十多位美中兩國知名人士共同創(chuàng)立了美中基金會。美中基金會通過一些意義深遠的交流活動,加強了中美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并同尼克松家族、布什家族,基辛格博士,尚慕杰大使等等建立了親密友好的聯(lián)系。
利用美中基金會平臺,李黎通過獨特的創(chuàng)意與運籌,將中國的文化、藝術、時尚等等推向了國際大舞臺,自主創(chuàng)立了知名的“紐約音樂之夜”、 “仲夏夜之夢藝術晚會”、 “中秋音樂酒會” 、“華夏霓裳,中國五千年服飾文化璀璨之夜”、“紅杉樹,中美友誼之約音樂會”、“凝聚的力量”、“萬里共嬋娟”、“歌聲琴韻”、“盛世中國書畫精品典藏”、“愛,在同一個星球”,“詩韻中華”等等文化交流品牌。在中美之間聲譽卓著,影響極廣。
著名詩歌評論家、北京大學教授謝冕最近這樣評價李黎:“尤為可貴的是,他在今天作為中美之間一家NGO的主要領導的同時,仍然關注中國當代文化的發(fā)展,并出版了詩歌理論批評的專集,仍然保持著當年的敏銳與睿智。相信對當今中國詩壇與21世紀的中華文化都將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p>
守望凈土,打造文化工程復興詩歌中國
場景在變,基因卻沒變。不管在生產(chǎn)隊,還是國際大舞臺,所有的意境背后,都藏著李黎和他的詩歌,這造就了“詩韻中華”。
“我們的生活和詩歌有千絲萬縷的關系,詩歌早晚要回歸,要復興,這是中國人的精神歸宿?!崩罾枵f,自從人類社會產(chǎn)生以來,詩歌一直承載人類心靈的聲音,成為每個個體靈魂的獨白與對白,同時,詩歌又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彰顯著一個民族的氣質,并塑造著一個民族的性格。
李黎在他的詩論力作《詩是什么》中提到:一個經(jīng)濟大國必須要成為一個文化大國,才具備在世界舞臺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而詩人理應以其心琴為偉大的時代奏出獨特的旋律。此書2013與2015年間先后以中、英兩種文字出版,并在去年的紐約的國際書展上舉行了新書發(fā)布會,被評價為“代表了中國當代詩學研究的最高成果”。
在認識到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過程中文化元素的重要性后,為守護現(xiàn)代文明下保持的一份寧靜,用詩歌營造一片心靈凈土,出于對這些理解和愿望,他于2013年10月又創(chuàng)建了“世界華語詩歌聯(lián)盟”,用詩歌的形式建構了一座從祖國大地通往世界的橋梁。
詩與藝術的生命在于交流和傳播。在當今的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李黎收集了遍布全球來自幾十個城市的網(wǎng)絡詩歌,并親自編輯出版了《當詩歌遇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其中既有政府官員、企業(yè)老總,也有大學生、普通白領、自由職業(yè)者乃至農(nóng)民工的作品。
李黎必須要走得更遠,因為這個時代迫切需要詩歌。
“詩歌的復興必將帶來文化的復興,文化的復興必將帶來文化的復興,文化的復興必將帶來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 ?!币獜团d文化,必先振興詩歌,復興詩歌。這時候,李黎考慮的,是如何以復興詩歌來影響21世紀的價值觀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
這是一樁宏大的文化工程,李黎義不容辭,一如他當年縱橫馳聘在塞外大草原上一樣。
懷著這樣一種強烈的時代感和使命感,李黎憑著他幾十年對中華詩學的深入研究、領悟,以及過去二十多年對國際演出市場的實踐經(jīng)驗,厚積薄發(fā),高屋建瓴地打造出了詩歌音樂舞蹈史詩 “詩韻中華”這樣生動而深邃的視聽盛宴,在填補了一項文化史上之空白的同時,也彌補了當今審美文化市場的的空白。
李黎的確做到了。大型詩歌音樂舞蹈史詩“詩韻中華”首演選在了3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鎮(zhèn)江,去年11月中旬 “首屆世界華語詩歌大會”上,第一次把“詩韻中華”搬上舞臺,吸引了20多個國家、全國40多個城市的200多名詩人及愛好者。
四月的陽春,李黎用詩歌讓人們相逢在風光迤邐的人大校園,相會在這詩與美的意境里……朗誦、吟誦、聲樂、器樂、舞蹈、書法、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融為一體,又一次將音樂舞蹈史詩搬上舞臺,序歌和七個篇章,共計十八個節(jié)目,從古至今,一氣呵成,用高屋建瓴的美學視覺展現(xiàn)話語詩歌的歷史與現(xiàn)實,氣勢恢宏、美輪美奐。
縱觀近兩個小時的演出,李黎除了將詩歌這門古老的文字藝術用舞臺藝術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更是賦予了詩歌藝術在新時代下嶄新的生命活力,生成了一種時尚、唯美,緊接地氣的詩歌文化,是以大俗做大雅,最終回歸大雅的成功嘗試。它最大的亮點莫過于其原創(chuàng)性,包括詩、樂、舞、形的原創(chuàng),整個演出中使用的主題詩詞篇章全部由李黎親筆創(chuàng)作,詩詞之唯美、韻律之動人。
時光不負付出。“詩韻中華”得到了眾多贊譽:“它打破了詩歌只能默讀與朗誦的傳統(tǒng)模式,成功地將詩歌融入舞臺表演,讓我們用最直觀的方式欣賞詩歌,將詩歌以賞心悅目的方式表達出來,還原了詩歌審美的意境。”
青春永遠和詩歌有關, “詩韻中華”首先走入人大校園,作為“走進首都高?!钡氖籽?。繼人大成功首演之后,接下來還走進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多所高校,并計劃今年之內(nèi)走進上海、江蘇、四川等多所城市高校,為21世紀的中國大學生們送上詩與美的洗禮。
“詩韻中華”不僅要喚起中國文化的回歸,而且要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優(yōu)雅載體。在全國巡演帷幕拉開的同時,也將開啟全球巡演之旅,陸續(xù)在美國紐約、亞特蘭大、芝加哥、洛杉磯、加拿大溫哥華、多倫多、澳大利亞墨爾本、悉尼、意大利威尼斯、英國倫敦、巴西圣保羅、香港、澳門、臺北、新加坡等多個著名國際城市上演,向世界展示中國詩歌與審美文化的迷人風彩。
“我從不愿意去重復別人做過的事;我所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必須是獨創(chuàng)的。因為獨創(chuàng)性是詩的生命所在?!睂τ诮酉聛硪叩穆?,李黎信心百倍:打造詩歌文化的第一品牌,打造審美文化工程,發(fā)展以詩歌為核心的審美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形成審美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鏈。
對哲學、美學、人類文化學均有深刻了解的李黎內(nèi)心深知,一切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的靈感,都來源于詩歌。詩歌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也是建設一個和平、和諧、和睦的人類21世紀的精神基礎。
“不管你認為現(xiàn)在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還是一個最糟的時代,這個時代都迫切需要詩歌?!痹诤魡驹姷幕貧w這條路上,李黎漸行漸遠,他相信中華民族豐富多彩、代代相傳的詩歌藝術必將陶冶并激勵海內(nèi)外每一個炎黃子孫:不僅要成為華夏文明的傳承者,更要勇于擔當為一名21世紀中華新文化乃至世界新文化的創(chuàng)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