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蜀青 本報特約記者 董銘
圖為張一山在《余罪》中的劇照
圖為韓國“臥底劇”《新世界》海報。
沒有吸粉體質,沒有流量鮮肉,犯罪題材網絡劇《余罪》就這樣“莫名其妙”地火了。講真,憑借這部劇里“炸裂”的臥底人設,吸引不到“自來水”(借助口碑效應自然形成的粉絲群)也難。隨著警匪題材和敵特題材的持續(xù)升溫,近年來演繹“出生入死當臥底”的國產影視劇幾乎推一部亮一部。剛剛熱播完的《父親的身份》,同樣也是一部打爆“反轉牌”的臥底劇??梢哉f,昔日的“國產主旋律”正在新生代劇迷眼中煥發(fā)出新光彩。
臥底劇一般都會有一兩個高智商的人設,觀眾也樂意跟隨劇情找出真相。找對了,滿滿的成就感;找錯了,那是編劇尊重觀眾智商。說到底,看臥底劇就是要感受反轉刺激,《余罪》顯然做到了這一點。這部劇講述的是警校學渣余罪通過一場特殊選拔意外成為臥底。在經受販毒團伙花樣虐待后,余罪終于端掉毒梟老巢。這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網絡劇,上線3天點播量超過1億。童星出身的主演張一山,更是一路沖到娛樂話題榜榜首。
“賤但無害”的形象近幾年特別受觀眾待見,比如《失戀33天》里的王小賤、“跑男”里的陳赫都是經典。外號“賤人余”的余罪好色、貪財、不務正業(yè),一反傳統(tǒng)高大上的主角設定。這既是該劇成功的秘訣,也顯示出臥底劇在網絡時代的全新特點。梳理國產影視劇中“地下工作者”的形象不難看出,臥底劇原本是傳統(tǒng)警匪片的一個分支,在中國電影史上,最為接近的亞類型就是“反特片”??诒泻玫男伦饔嘘惤ū笾餮莸摹陡赣H的身份》,被港導徐克拍出新意的《智取威虎山》。經典老片更有《保密局的槍聲》《永不消逝的電波》《羊城暗哨》等。
隨著時代和政治環(huán)境的變化,純粹的國產反特片逐漸轉型,廣大公安干警的對手變成狡猾的毒販和窺探國防機密的海外組織,臥底的形象和任務也發(fā)生改變。在這方面,香港電影走在了前面?!稛o間道》里“兵與匪”的身份置換令人叫絕,其中不少場景和設定成為后來者的模仿樣板,甚至連好萊塢都買來版權改編。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的美國版《無間道風云》還獲得奧斯卡的殊榮。
《叛逃》《陀槍師姐》等近年的熱門港劇也時常出現(xiàn)臥底,以至于到了《使徒行者》里,幾乎人人都是地下工作者。香港編劇對于“內鬼”“失聯(lián)臥底”的編排頗為精巧,近年來常有讓人腦洞大開的反轉情節(jié),這也是臥底劇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在《毒戰(zhàn)》《無間道3》這類香港和內地合拍片中,香港臥底警探的風采被帶入內地,同時又遵循了內地影視劇的一條創(chuàng)作“紅線”:縱然正義警員不幸犧牲,也決不允許一個犯罪分子逍遙法外,所以劉德華在內地版的結局,終究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與泛濫的“抗日神劇”里無處不在的地下黨相比,內地熒屏上展現(xiàn)當代“臥底”的影視劇并不多,早先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數(shù)陸毅的成名作《永不瞑目》。不過,這部海巖劇是披著臥底的皮講述愛情的事。孫紅雷在《潛伏》大紅大紫之前,曾拍過一部現(xiàn)代“臥底劇”《落地請開手機》,扮演的是一名因酷似盜竊國家機密的罪犯而打入犯罪團伙的干警。此外,還有《陽光像花兒一樣綻放》《生死臥底》等同類國產劇。不過比起現(xiàn)在動輒上億的點播量,當年的作品還不足以刮起話題風暴。
擅長警匪片的好萊塢也是出產臥底角色的大戶。除《忠奸人》《速度與激情》等片里設置的撲朔迷離的人物身份外,美國編劇還把臥底發(fā)展成喜劇類型,譬如著名的《臥底肥媽》系列,就是FBI探員化妝成老保姆臥底,結果引發(fā)一連串忍俊不禁的笑料。此外,臥底到校園里的《龍虎少年隊》系列、桑德拉·布洛克臥底選美大賽的《特工警花》等,都是在搞笑化妝和蠢笨計劃等元素上下功夫,且都獲得不錯的票房。
近些年韓國的警匪片和黑幫片發(fā)展迅速,也拍出《新世界》這樣不錯的臥底題材動作片。而在日本,“潛入搜查”是日式臥底的代名詞,既有《雙面潛入搜查》這樣冷峻嚴肅的正劇,也有《鼴鼠之歌》類的搞笑之作。相較而言,中國內地的臥底劇雖是后起之秀,但卻呈現(xiàn)出趕超亞洲和好萊塢同類作品的趨勢。這一方面得益于中國內地在社會演進中提供了諸多創(chuàng)作素材,另一方面也是本土觀眾青睞燒腦懸疑賽過打斗肉搏的結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