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民仆
生前,天下人只知道他有骨氣;死后,他成超一流的詩人,連千古才子蘇東坡也是他的“死忠粉”。
南朝詩人大多穿著華貴的衣服,游走在園林亭臺,在胭脂氣味里,聽著琴瑟悠揚、笙簫吹斷。但有一個詩人,穿著粗服布鞋,漫步在田野壟埂,在菊花清香里,看著炊煙升起、麥浪千重。他最大的樂趣是喝酒,不醉倒不停杯。
他就是陶淵明。
官場,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死于宋初,但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東晉,所以被稱為東晉詩人。他是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陶侃。小時候家境殷實,但到他8歲時,父親去世,漸漸窮困。
從20歲開始走上仕途,他的領導有桓玄、劉裕,兩個人都曾登基稱帝,他如果跟在后面好好混也會出人頭地。但他終究不是當官的料,在哪里都做不長,不停地跳槽。405年,40歲的他浮沉官場20年,越混越慘,最后一次出來做官,任彭澤縣令。
一天,上級派督郵下來檢查工作。這些人都是吃拿卡要慣了,每次回去滿載而歸。一到彭澤縣,就讓人通知陶淵明,穿好官服、備好禮品,否則就等著吃苦頭。陶淵明忍無可忍,留下了千古名言:“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p>
隨即交出官印,飄然回鄉(xiāng)種田去了。其實,他上任才8個月。
回鄉(xiāng)之后,他寫下了著名的辭職報告《歸去來兮辭》,大意是:田園那么美,還是回去吧。
回到潯陽后,過了3年,他家失火,房子全燒了,被迫搬家,生活更困難了。又過了3年,朝廷下詔讓他復出,職務是著作佐郎。陶淵明說身體不好,委婉拒絕。直到去世,他再沒有回到官場。
427年,剛剛調(diào)到江州做刺史的檀道濟仰慕他的名聲前來拜望,這時陶淵明已經(jīng)病重,臥床多日,窮得沒有飯吃。
桓道濟對他說:賢明的人處世,如果天下無道就歸隱山林,如果天下有道就出世為官?,F(xiàn)在天下昌明,你何必自苦到這種地步呢?
陶淵明答:我哪敢說自己是賢人。
桓道濟贈送給他肉,陶淵明沒有收下。同年,病逝。
為人,真性情夠豪爽
陶淵明為人最大的特點是:真性情,不做作。
他一生離不開酒,無論誰來做客,他只要有酒,就拿出來一起喝。如果他先喝醉了,就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醉了,想去睡覺啦,你可以回去了。
一次他在釀酒,一位官員來看他。陶淵明順手取下頭上葛巾濾酒,濾完之后,仍然把葛巾罩在頭上,然后接待他。
陶淵明有一張琴,不僅破破爛爛,還沒有琴弦。但每到飲酒聚會的時候,他就拿出來,一邊喝酒,一邊做出彈琴模樣,陶醉其間,自得其樂。周圍的人都擊節(jié)附和,似有琴聲。
他的朋友當中,有三個名人。
第一個是高僧慧遠,他當時在潯陽廬山,不管什么達官貴人,送人不過東林寺前的虎溪。傳說有一次,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來拜訪他,三人談得非常投機?;圻h送別時,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突然聽到山中似有虎嘯聲起,慧遠才一驚,原來已經(jīng)越過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視大笑。后人就在他們分手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三笑亭”。
第二個是王弘。他做江州刺史的時候,一直想去拜訪陶淵明,但又擔心陶淵明避而不見,便想出一個辦法。
他打聽到陶淵明要去廬山,便讓手下帶著酒菜半路上等候。兩個人相遇后,就在路邊的亭子里喝酒,喝到微醉時,王弘才出來相見。開開心心聊了一天,王弘又邀請?zhí)諟Y明去官府做客,他也不推辭。
重陽節(jié)這天,陶淵明沒有酒喝,采了一把菊花閑坐。過了一會兒,他看到一個穿白衣服的人過來,知道是王弘給他送酒來了。兩個人當即暢飲,大醉而歸。
第三個是大才子顏延之。他們前后有兩次來往,都在陶淵明棄官以后。
第一次在東晉末年,顏延之30歲出頭,在潯陽做官,二人來往密切。第二次已到了劉裕晚年,顏延之被貶為始安(今廣西桂林)太守,中途經(jīng)過潯陽,兩人交談了很多天,天天喝酒,每喝必醉。臨走時,顏延之留下了2萬錢給他,陶淵明把錢全部送到酒家,便于以后去拿酒。
顏延之被召回京城后不久,陶淵明去世。顏延之非常悲痛,為他寫了《陶征士誄并序》。
詩作,可被高仿不可被超越
中學課本里有篇名為《桃花源記》的散文游記,那是陶淵明做的一個寧靜溫馨的夢。士大夫看不起的農(nóng)村生活,在他心中是真正的桃花源。在如水的行文里,輕快愉悅、安逸祥和,心靈得到了徹底地凈化。
在他之前,詩歌多是說教、玄言、宮廷、游仙等為題材,他開辟了一個新領域:田園詩。
他在《歸園田居·其一》中寫道:“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鞭r(nóng)村畫面是如此的恬靜優(yōu)美、清新喜人。
《飲酒》中的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人是閑逸而自在,山是靜穆而高遠,人和自然達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
他的散文也一樣,情真意切,優(yōu)美自然。
梁啟超評價他說,“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
他的詩在當時不太被重視,南朝詩評家鐘嶸,評論漢至梁的100多名詩人,分為上中下三品,陶淵明只列為中品,陸機、潘岳等列為上品。到了唐宋以后,陶淵明的地位漸漸高不可攀。
他的詩文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宋代蘇軾對他的評價是:“淵明詩初看似散緩,熟看有奇句……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
后世的江淹、蘇軾都模仿他的詩,可是外表像,神韻不像。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都沒有陶淵明的真實。陶淵明是真的不想做官了,真的喜歡農(nóng)村生活,而后代的人身在山林、心在廟堂,所以最多只能成“高仿”,與正品總是有那么一點點差距,無法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