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釗釗
摘 要: 新課改對素質教育要求不言而喻。對學校而言,學校藝術課提高教學有效性對素質教育提升具有很大的作用。在新課改教學下,提高美術課堂教學有效性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作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結合當地人文資源,合理選取教學案例,探討初中美術教學
素質教育倡導“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和諧發(fā)展,美術課程屬于美育方面,在新課程改革發(fā)展中,美術教育課程倡導有效性教學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提高美育效率。那么應該如何實施初中美術的有效教學呢?教師結合新課標、課程教材等教學理念,從學校實際與學生的基礎出發(fā),走出一條適合自己教學的有效教學措施不是沒有可能。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就泉州地區(qū)人文教學而言,教師聯(lián)系課堂內外進行有效的美術教學。
一、泉州地區(qū)人文資源
泉州市的人文景觀獨特,歷史上,泉州南安市閩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南安這片土地上有很多名勝古跡。例如民族英雄鄭成功陵墓、九日山摩崖石刻、五里石橋、五塔巖、陀羅尼經幢、官橋蔡氏古居民建筑群等。此外,南安還擁有千姿百態(tài)璀璨奪目的人工彩扎和剪紙工藝。
二、區(qū)域人文資源下提高初中美術的有效性教學
美術教學不比其他文化科課程,教學內容完全不必按照課程教材目錄進行教學。因為教材編排的局限性,往往教材中的教學內容不一定適合當地美術教學。這個時候,教師需要多教材地進行適當的重新調整,以適應當地美術教學,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教學時,教師可以在教學知識內容不變的情況下,對教材內容中的教學案例進行撤換,換成當地特色的人文資源。具體可從以下幾點出發(fā):
(一)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在傳統(tǒng)美術教學中,教師在黑板中掛一張示范畫,學生臨摹即可(教師沒有進行如何細致的教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圖畫課”。顯然,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在新課改中完全不行?;诔踔袑W生擁有好奇心理與強烈表達的欲望,學習美術的興趣不會低,有效性的美術教學不妨從創(chuàng)新方法開始。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筆墨丹青》中第三課寄情山水教學中,教師就以泉州地區(qū)著名的山水景點為素材,如水頭的五里橋、九日山有祈風石刻、石佛、蓬華天柱巖、五塔巖摩崖石刻、洪梅六都靈應寺及山美水庫等,這些景點通過圖片、視頻等給學生視聽感受,然后擇機選擇一兩副圖進行教學探討,這樣的教學活動可謂新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學習興趣培養(yǎng)的有效性
前蘇聯(lián)教育家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迸d趣是學習的動力,美術教學更是離不開興趣的激發(fā)。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很多學生認為美術教學不重要,只要文化科學好就行,因此在美術課堂上常常悄悄地做一些文化科的作業(yè)。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美術是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學中,筆者師從泉州水頭的五里橋的人文景觀作為出發(fā)點,以文字、圖片、視頻等角度向學生介紹五里橋其中蘊含的人文資源。五里橋人文景觀從歷史角度看,五里橋反映了泉州人民不屈不撓、辛苦勞作的精神品質,五里橋的建造反映了當地民俗文化特色。這對不了解五里橋建造歷史的學生來說,是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一個方面,感受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學主題內容。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以較好、較直接的方法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起來,從不同的角度看五里橋的人文景觀,能較好地提高其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三)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合作學習是一種學習的組織形式,是指導學生在團隊協(xié)作中完成共同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互助學習。在美術課程教學中,很多教學內容采用合作學習能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例如筆者在教學《古城鎮(zhèn)美術文化考察》一單元教學中,就提前布置去官橋蔡氏古居民建筑群村落采風活動。官橋蔡氏古居民建筑群,被譽為閩南建筑的大觀園,里面書畫色彩斑斕、匾額別具一格、門窗形式多樣。隨處可見的木雕、泥塑、磚雕及石雕,工藝精美。在采訪活動開始前,教師就給班級進行合理分組,小組成員分工,利用周末時間拍照、走訪調查的前期工作,了解當地民俗的文化,后期在學校利用進行制作精美的課件、撰寫調查報告。在這項工作過程中,學生積極性很高,這是一組非常有創(chuàng)意的合作學習的體現(xiàn)。當筆者看到他們的作品時確實為他們的構思驚訝。在采風過程及后期制作展示課件、撰寫調查報告中,學生不僅掌握了古村落的采訪方法與制作課件、撰寫報告的過程,而且培養(yǎng)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四)自主學習的有效性
曾有教育家提出一個“重基礎、重自學、重方法”的教育理論,筆者贊同這一教育理論。在美術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新是其靈魂所在,有創(chuàng)新藝術才有生命。美育工作者應該適時引導學生發(fā)揮其自身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比如筆者在教學八年級下冊《紋樣與生活》一課中,首先給出兩個問:什么是紋樣?紋樣與生活有什么關系?請學生分組討論,并將討論的結果寫在題板上,由組長或小組代表加以評述說明,讓學生主動地嘗試不同紋樣的區(qū)分方法,然后針對不同的問題進行輔導。最后讓學生創(chuàng)作作品,自己思考怎樣才能表現(xiàn)出這樣或那樣的效果呢?這個環(huán)節(jié)老師要巡視指導,表揚和鼓勵學生,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三、結語
美術課是一門技能課程,參與實踐性是一大特點。在區(qū)域人文資源背景下,教師要加強引導,激發(fā)學生參與藝術實踐的意識。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如何提高有效性學習的幾點理解和認識,文章從區(qū)域資源角度出發(fā),結合泉州地區(qū)資源,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地選擇地區(qū)代表性的人文景觀資源,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與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美術教學同地域資源結合更多的研究問題,需要老師在長期的實踐教學中得以發(fā)現(xiàn)并給予解決。
參考文獻:
[1]劉洪軍.利用地域性教學資源庫提高美術教學有效性[J].現(xiàn)代教學,2008(5).
[2]陳強.農村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J].新課程學習(上),2011(10).
[3]蔣雪.巧用鄉(xiāng)土文化資源提高美術課堂有效性[J].美術教育研究,2013(18).
[4]王海濤.淺談如何提高初中美術的有效性教學[J].少兒科學周刊(教育版),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