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晴
葉圣陶說:“語文學科聽、說、讀、寫宜并重,誦習課文、聯(lián)系作文,固為讀寫之事,而茍忽于聽說,不重訓練,則讀寫成效亦將減損。”可見語言文字訓練至關(guān)重要。語文課本內(nèi)容多樣、教師教學風格不同,課堂氛圍就異彩紛呈。但無論是怎樣的課堂,教學的種種舉措和行為都應(yīng)該指向這個核心——語言文字運用。毋庸置疑,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根本措施和有效途徑就是語言文字訓練。有效落實語言文字訓練應(yīng)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師應(yīng)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認知水平進行講解和訓練。二年級學生在語言理解方面缺乏一定的獨立性和連貫性,教師在教學時,應(yīng)由點及面,引導學生從字、詞的理解延伸到對文本的解讀。比如在教學課文《水鄉(xiāng)歌》時,先從字詞入手,讓學生幫“連”、“處處”找近義詞等,這些都是生活中會用到的字詞,學生理解深刻,以“換字”、“換詞”的形式練習近義詞效果會很好,而且在找近義詞的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該字、該詞的理解。
二是在作業(yè)練習時,教師不能只是按照書本要求生硬地讓學生說出“正確答案”。語文課堂追求的是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因此教師應(yīng)該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本、體會文本的基礎(chǔ)上確立自己的思想感悟,通過學生的興趣所在、生活經(jīng)驗、情感記憶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認知能力,以此進行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二年級的學生相對來說比較樂于做造句練習,因為一年級時從未接觸,學生對其有新鮮感,再加之沒有作文的字數(shù)要求,也可以任由他們發(fā)揮想象,所以學生對造句的積極性很高。教學《水鄉(xiāng)歌》的“船多”部分時,我選取了“處處”這個詞作為訓練點,讓學生從日常生活出發(fā)造句,在讓學生想象漁民的生活時要求他們用學過的“有的……有的……”造句,既加深了對本篇課文的理解,又鞏固了之前學過的知識。另外,在學到文中的“白帆片片像云朵”這句比喻句時,先講解比喻句概念,然后出示三個簡單練習:柿子個個像( )、楓葉片片像( )、白云朵朵像( )。三件事物都是學生見過的,之前單元學過的,對他們來說不是難題。
三是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時,教師要把握好訓練的層次。因為小學生對語文的接觸只是處于起步階段,特別是低年級段,對于詞句、段落的認識需要教師仔細引導,因此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時,教師不能有“一步登天”的想法,而是應(yīng)該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可以先出示基本上所有學生都會的訓練,再出示大部分學生會的,最后可以有一個部分優(yōu)秀學生會的訓練,這樣慢慢地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掌握語言的運用。由于《水鄉(xiāng)歌》是一首十分有韻律的詩歌類文本,每一小節(jié)的結(jié)構(gòu)和句式都相同,因此在課文的最后,我加入了一個拓展練習,讓學生仿照課文完成填空:“水鄉(xiāng)什么多?樹多。千棵?搖 ?搖萬棵?搖 ?搖,棵棵樹兒?搖 ?搖。水鄉(xiāng)什么多?橋多。千?搖 ?搖萬?搖 ?搖,座座?搖 ?搖。水鄉(xiāng)什么多??搖 ?搖多。千?搖 ?搖萬?搖 ?搖,?搖 ?搖?!边@個練習相對來說難度大一點,但是我采取了填空的方式,在難度上也分了一個梯度,第一段基本上所有學生能答出,第二段是大部分學生可以完成,最后一段則需要學生運用想象能力各自完成。這樣的梯度練習可以更好地加強學生對文本的吸收和拓展,熟悉《水鄉(xiāng)歌》這首詩歌的韻律之美。
為了凸顯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必須改變教學模式:
一是轉(zhuǎn)變思想,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意識。從古至今,“教育”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就是老師不停地灌輸給學生知識,然后當學生遇到這個問題時,所回答的答案必須是老師教給你的那個正確答案,這樣,這個學生才算受到了教育。直至今日,仍有一些老師在課堂上要求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回答問題,直到學生一字不漏地說出了老師心中的正確答案。長此以往,學生的主動性受到了很大的壓制,他們不再有自己的思考模式,不再有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是一步步麻木地照著教師的腳印往前走。要想改變現(xiàn)狀,教師就需要改變教育思維,把“主人翁”的位置讓給學生坐一坐,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相信學生的自我感悟。
二是營造多樣、和諧的課堂活動氛圍。學生畢竟只是學生,對教師存在一定的畏懼性,要想讓學生在課堂中做真正的主人,就必須有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這樣學生才會愿意敞開心扉,分享自己的所想和所悟。這樣學生才能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感受課本、走進課本。在《水鄉(xiāng)歌》的最后,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看“水鄉(xiāng)新生活”是怎樣的?學生對水鄉(xiāng)的生活可能不太了解,可以引導他們從漁民們捕的魚越來越多、唱的歌越來越多感受這是越來越幸福的新生活。最后,我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和了解用畫筆畫出美麗的水鄉(xiāng),二年級的學生非常喜歡畫畫,如果能把這種活動恰當?shù)剡\用到語文教學中,效果就會非常不錯。通過將課文所描繪的內(nèi)容畫出來,使學生又一次鞏固了課文的內(nèi)容,體會到了水鄉(xiāng)的美麗,從而培養(yǎng)了熱愛水鄉(xiāng)、熱愛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是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學生成為課文中的主人公。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境是課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徑,能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xiàn)實生活,使學生如臨其境。小學生的見聞是有限的,但想象力極其豐富,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文本的描述,繪制出更貼近于生活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和體驗。通過情境的感受,學生的思維往往會比較活躍、積極,更有興趣走進課文、了解課文,從而感受課文中的人文世界。在整堂課上,我廣泛采用創(chuàng)設(shè)情境的方法,在感受水鄉(xiāng)的水多、水美時,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聽音樂、聽朗誦,感受自己身處水鄉(xiāng)的心情。在學習第二部分“船多”時,讓學生發(fā)揮想象交流討論那么多船會做什么?漁民們在船上又是怎樣的?這樣給予學生一定的想象空間,他們的興趣往往更易激發(fā),對課文的熱情隨之高漲。
語文教學內(nèi)容是豐富多樣的,形式是各不相同的,每一個教師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教法,但我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讓課文走進學生心里,讓學生用心感受課文。我認為,只有將語言訓練與學生為主這兩個方面有效地灌注到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課堂才能綻放出更絢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