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女孩》自從開拍伊始,就因話題性和埃迪·羅德梅恩女裝出演而引起了大量關注。
艾納·韋格納是丹麥一位小有名氣的風景畫家,不僅作品頗受好評,在業(yè)界受到同行尊重,同時還有美麗恩愛的畫家妻子格爾達陪伴身邊。某一天,格爾達的模特臨時爽約,急于完成畫作的格爾達于是轉向求助丈夫,讓他穿上芭蕾舞襪和舞鞋臨時充當一次模特。這個夫妻間的偶然事件卻不經意間喚醒了艾納心中潛藏的另一面。開始,夫妻兩人把這當作一個有趣的游戲。可當艾納穿上女裝化名“莉莉”,出現在朋友們面前以后,他越發(fā)覺得自己就是“莉莉”。其實艾納所追求的,不僅僅是單純的生理性別轉換,更是對于內心感受的遵從和堅持。在這樣簡單而固執(zhí)的理念下,他才能夠不顧世俗的怪異眼光、能夠抵抗內心的不安和恐懼,甚至連愛情和友情都讓位到一邊?!兜溑ⅰ匪v述,并不僅是一例變性人的故事,而是一個追尋自己內心“真實自己”的人的艱難歷程。
這種選擇無論在哪個時代和哪種背景下,都是充滿了妥協和犧牲的。即使在在對于性別認同障礙、跨性別、變性已經越來越開放的今天,我們或許依舊很難接受親人選擇改變性別。而在一個世紀之前的丹麥,格爾達所面對的是自己的丈夫選擇成為一個女人。她從憤怒埋怨,到為丈夫奔走求醫(yī),甚至最后理解和接受,每一步都經歷著巨大的撕扯:孤獨、脆弱、無力,自己的丈夫就站在眼前卻又永遠無法見面,這種絕望感貫穿在影片大多數時候。因此當格爾達在宴會后淋著瓢潑大雨回到家里,面對身著女裝的莉莉,滿心委屈無處傾訴,只能哽咽著請求“我想見我的丈夫,我想和他說話,我需要他,能不能請你讓他出來”的時候,我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格爾達的痛苦。她深愛著丈夫,難以忍受失去他,但正是這份深愛,她必須接受艾納的選擇。兩相的拉扯當中,格爾達身為女人,最偉大和堅強的地方在于,用一種超越時代和社會輿論的勇氣,最終選擇了站在丈夫的身邊,支持丈夫的選擇。
艾納一開始也經歷了各種不同的“治療”,但是這些方法都讓他更加堅定了內心的感受。最終,他遇到了不把他當“病人”,甚至愿意給他提供變性手術的醫(yī)生柯諾思,他最終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機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女人。影片的后半段充滿了溫馨與感動,艾納所經歷過的迷茫和無助、格爾達的隱忍和痛苦,都在這束希望的微光當中被照亮和滌凈。影片結尾,手術結束之后的艾納躺在躺椅上,臉色慘白,他告訴格爾達他夢到自己回到嬰兒時代,躺在母親的懷里,母親叫他“莉莉”。接著,已經成為“莉莉”的格爾達,以一個女性的身份,慢慢地閉上了眼睛。
艾納是不幸的,他生在一個對于他來說并不算太友善的環(huán)境,處在一個還沒有完善的手術技術的時代,他為了追尋自我而付出了生命;但是艾納又是無比幸運的,他始終沒有失去家人和朋友的關心和理解,他最終找到了完整的自己,哪怕只有短短一個瞬間,但那一刻卻如此光芒耀眼。
《丹麥女孩》是一部傳記片,片名“丹麥女孩”指的,既是艾納這位特殊的“女孩”,也是在背后默默支持艾納的格爾達,更是從艾納開始至今,近100年的時間里,每一個爭取為性別認同而選擇易裝或者變性的人以及他們周圍那些給予過他們溫暖和鼓勵的人們。這世間最為美麗的,是堅持自我的勇氣和理解他人的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