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男神”,是在互聯(lián)網時代才會產生的詞匯:一者,互聯(lián)網時代的去神化,令“神”這個詞失去了原有的宗教意味,可以同時含有贊頌與譏諷意味;二者,互聯(lián)網時代詞匯淘汰得太快。美女或帥哥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夠用來夸人,偶像這個詞已經成為一個職業(yè)的代稱。當我們需要一個詞來表達可望而不可即的男性形象時,就只好用這個詞了——男神。
英文里有過一個詞,叫作Matinee idol,即“日場演出偶像”。默片時代,有這么一群男子:風度翩翩,英華蘊藉。在人類還相信白馬王子的時代,他們是白馬王子的銀幕版。英年早逝的華萊士·雷德——嗯,美國真的有許多華萊士喲——是典范。當他以一身罕見的西裝造型,為Photo Play雜志拍雜志封面時,雜志如是說:“唯一不讓他長期穿西裝出演電影的原因是:那些來看他電影的女士會立刻被‘殺傷,導致影院空無一人。事實上,我們覺得拍這張照片,都像是在撥弄他的影迷的心呢!”
華萊士·雷德之所以被奉為“男神”,完全是天賦使然。長相出色,有運動天才,懂音樂,會彈鋼琴,會打鼓和拉小提琴,在懷俄明干過農活,進過軍校,還會寫劇本。舉手投足,自帶風致。這是一個小概率事件——怎么能讓那么多才藝集中在他身上呢。
他之后的一代“男神”,已經懂得如何把握自己了。比如克拉克·蓋博。如今他是好萊塢歷史上最像帝王的“男神”之一,然而天曉得,17歲時他立志當演員,到21歲才上道,1930年才算成名,之后一發(fā)不可收??死恕どw博并非生來便是《亂世佳人》與《一夜風流》里那樣令人沉醉的花花公子相。他的老師——大他17歲的約瑟芬·迪隆,教了他許多細節(jié):整好了他的牙齒,規(guī)定了他的發(fā)型;讓他去健身,使其身材健美。他的舉手投足都經過專門訓練;迪隆花費大量時間,逼迫蓋博改變了原先的高亢嗓音。我們如今聽到的《亂世佳人》里那低沉、性感、帶著共鳴,讓斯嘉麗愛恨交加的嗓音,是他后天練成的。
當然,還有他招牌式的小胡子、他的挑眉、他的微笑。喬安·勞福德說:“他走到哪里都像個帝王。他言行的做派都像個帝王,他是我一生中見過的最陽剛的男子?!倍@些并非與生倶來,而是后天訓練所得。
肖恩·康納利年少時就很美了。當時一個藝術家理查德·德馬克說康納利,“有點害羞,美得難以言喻”。但他酷斃了的濃眉和讓眾多女星無法自持的硬漢腮幫,除了天生之外,還得虧他后天的努力:他參過軍,當過體力勞動者,更要緊的是他從18歲開始,通過大運動量來塑型健美,還參加過健美大賽。1953年,就是在一次參加健美比賽時,他得到了機會,去拍攝《南太平洋》。
當然,并非只是體態(tài)。
布拉德·皮特在出演《夜訪吸血鬼》里,是個相貌堂堂的男生;然后,在《搏擊俱樂部》里,他不羈的姿態(tài)、一針見血的言辭,配合無數(shù)赤裸上半身的特寫,讓他成為性感偶像。之后的《特洛伊》這些電影里,他已經有權力演“大家習慣的布拉德·皮特”,而不必刻意去學史詩中的阿喀琉斯。因為,“布拉德·皮特就該是這樣體態(tài)完美、一臉無所謂、耷拉著眉毛微笑”的樣子,這是由銀幕形象構成的“男神”形象。
當然,也可以來自對比。馬龍·白蘭度如果只演過《欲望號街車》,也足以成為一個不朽的形象了。但恰好因為有了《教父》,我們獲得了一個奇絕的參照。身為教父的白蘭度那么蒼老,那么松弛,甚至說話都柔聲細氣,卻又那么深沉;這是對《欲望號街車》或者《碼頭風云》中那個白蘭度形象的補充,仿佛一口酒入口之后,來了一股醇濃的后勁。不會有人認為“白蘭度演了教父,毀了我們心目中帥哥的形象”,不會的,因為后一個形象才讓人意識到,老男人是可以多么深邃有味。
也可能不只是角色,還包括命運。詹姆斯·迪恩從來沒露出過緊繃的肌肉,容貌在20世紀50年代時而言也不算美,而且一輩子只演過3部電影,但是,夠了:他24歲過世,成了永遠的浪漫又叛逆的性感男孩。他永遠叼著煙,吊兒郎當?shù)匦敝?、半瞇著眼、翹起一邊嘴角,看著鏡頭,那么好看。
命運有時候就是這么不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