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陜西地區(qū)尼寺為考察重點"/>
郭海文,賈琳珂,高 星
(1.陜西師范大學,陜西西安 710062;2.西安曲江出版?zhèn)髅酵顿Y(集團)有限公司,陜西西安 710061)
?
當代比丘尼生存狀況研究
——以陜西地區(qū)尼寺為考察重點
郭海文1,賈琳珂2,高星1
(1.陜西師范大學,陜西西安710062;2.西安曲江出版?zhèn)髅酵顿Y(集團)有限公司,陜西西安710061)
摘要: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代化設備的普及,當前許多尼寺已悄然改變了傳統(tǒng)的清修方式,以更包容更積極的態(tài)勢融入社會,比丘尼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都發(fā)生了變化。以陜西地區(qū)尼寺為考察重點,利用收到的第一手口述資料,可全方位地對當前比丘尼生存狀況包括經(jīng)濟狀況、精神狀態(tài)、健康狀況、社會關系等方面進行考察,并展現(xiàn)當代比丘尼真實的生存狀況。
關鍵詞:比丘尼;生活狀況;口述史
比丘尼長期以來都被視為特殊的女性群體。真正學術意義上的佛教女性研究始于上世紀30年代初陳寅恪的《蓮花色尼出家因緣跋》。謝重光、白文固著的《中國僧官制度史》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內(nèi)學者涉足佛教女性研究的標志。此后學術界展開了一系列針對古代比丘尼的相關研究。同時一些佛教的內(nèi)部刊物如《法音》《佛教文史》《佛門女性??返纫灿袑Ρ惹鹉岬南嚓P論述。但就研究內(nèi)容來說,這些論著多是從歷史考證、婦女史、宗教史角度進行探究。對比丘尼的生存狀況情況,尤其是有針對性地對某地區(qū)現(xiàn)有的比丘尼生活及存在狀況的研究少有人涉及。本文擬從口述史的角度,以陜西地區(qū)比丘尼為考察重點,收集第一手口述資料,并進行分析研究,對當前比丘尼生存狀況包括經(jīng)濟狀況、精神狀態(tài)、健康狀況、社會關系等方面進行深一步探索。
一、比丘尼出家前的基本情況
(一)出家原因
比丘尼出家的原因,是研究比丘尼的首要問題。通過對牛角寺、戶縣?;鬯?、戶縣佛光寺、戶縣石龍寺、臨潼二天門寺、灞橋資圣寺、三橋歸元寺、三橋西山寺、清涼寺、罔極寺、云居寺、豐德寺、觀音禪院、?;鄱U寺、咸陽戚山寺、福圣寺、渭南宣化寺、永慶寺、寧山寺等19個尼寺,30余位比丘尼的采訪結(jié)果來看,現(xiàn)代女性出家原因如下:
其一,家庭因素。祖父母或者父母的信仰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宗教信仰。一些比丘尼因自幼接觸佛教的教義和習慣,從而自覺、自愿地選擇佛教作為自己的信仰。如渭南宣化寺龍德法師“以前在家都學著”“從小就信仰著,大人那時候就是信佛的”①;福慧寺如學法師說:“父親是農(nóng)民,我家6個孩子,四女二男,全家人信奉佛教。我小時不愛說話,全家信佛”②。這種受家人宗教信仰影響的情況,在年紀大的比丘尼(一般70歲以上)中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相對年輕一些的比丘尼多數(shù)接受過世俗文化教育,并且是在有一定社會經(jīng)歷之后皈依佛門,永慶寺的寬蓮師父說:“家人都是信佛的”“大學的時候選修的是宗教學”③。家人宗教信仰對她們的宗教選擇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但并不絕對,她們的宗教信仰選擇有明顯的主動性和自主選擇性。
其二,因緣際會。在佛教信徒的觀念中,自幼喜佛或者厭世離俗,亦或?qū)Ψ鸾?jīng)有特別的感悟和極好的記憶,都被稱為“有慧根”。在現(xiàn)實中遭遇不快和打擊,也會成為人們出世的重要推力,“宗教具有神奇的力量,能使人的心靈最難以忍受的痛苦變成最深厚的和最持久的幸?!盵1],出家后的多數(shù)比丘尼不愿談及從前的“執(zhí)念”,意在忘卻不快和波折。一些特殊事件如還愿或者其他偶然的境遇,也會成為皈依佛教的促因,整體看和古代女性出家原因中的婚姻、還愿、相信、宿緣這幾個因素基本相同。如渭南永慶寺通禪師父所說:“我是半路遇到了佛法,一遇到就非常喜歡?!薄耙粋€偶然的機會,就很平常地出家了”④。牛角寺延道法師則是為了還愿:“身體不好,得了子宮肌瘤,是惡性的……以前在李法師的寺院聽過梵音,甚覺好聽,在病痛拜佛中,一邊拜佛,一邊說‘如拜佛我的病好了,我就出家’,在拜佛過程中,我媽摸我肚子,確實感到有漸好之趨勢”⑤。類似情況并不在少數(shù),偶然的機會下或者因一時的需求,進而在心理上感恩和認同,并最終皈依佛門。
寬蓮師父認為出家是為了追求佛學真諦以及內(nèi)心的安靜平和:“有些人可以為了自己出家,有些人為了佛法而出家,很多人,就像很多居士過來一樣,他會問,第一你是不是事業(yè)上受挫了,第二你是不是感情上受了重創(chuàng)了。其實不是的,在現(xiàn)在這個社會當中,這個媒體傳播的影響力,人會誤以為,有些人出家,一是事業(yè)受挫,二是感情受挫,孰不知,這個佛法的甚深妙理會給人心帶來多么大的歡喜,會給人心帶來多么大的力量。我是心甘情愿為佛法而出家的。我覺得我學了佛法之后,如果我能悟到這個甚深的佛理,我去做到了,當有人有煩惱的時候,到廟上來了,我們能夠為他解決這個內(nèi)心的煩惱,讓他心里頭不再有負擔,讓他心里頭更舒服,這是我們穿上這身衣服該做的。”③
(二)出家前的身份及教育情況
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及社會地位對女性宗教信仰有一定影響,這種影響同樣在老一輩比丘尼身上體現(xiàn)得較為明顯。如寧山寺92歲的悟德師父和宣化寺74歲的龍德師父,出家前家庭成分均為貧農(nóng),經(jīng)濟困難。從采訪結(jié)果來看,當前出家的比丘尼并沒有集中于哪一個社會階層,出家前的經(jīng)濟因素不構成影響。永慶寺通禪師父出家前“做財會,后來就是跟家里一起做公司、做個體,做了十多年?!雹芾弦惠叡惹鹉岢黾仪捌毡槲幕潭炔桓?,甚至并不識字,如清涼寺的老住持釋剛香在采訪中稱出家前“沒有文化,就是跟著師父念念經(jīng),然后背誦,經(jīng)典啥都會了”;宣化寺龍德法師稱:“跟師父學念經(jīng),也趕上了掃盲,能略識字”。而現(xiàn)在年輕的比丘尼中不乏有受過高等教育者,她們所學的相關專業(yè)知識,如管理學、宗教學等也有助于尼寺的日常工作管理以及自身佛學修養(yǎng)的提高。
二、比丘尼的物質(zhì)生活狀況
(一)尼寺的經(jīng)濟來源
多數(shù)尼寺的經(jīng)濟來源主要有兩種:供養(yǎng)和募化。寺院作為精神信仰的場所,宣揚佛教思想、為信眾提供精神依托和情緒安撫從而得到信眾的扶持。因此,信眾的供養(yǎng)對尼寺的日常運營、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尼院經(jīng)濟狀況與尼院的地理位置、信眾數(shù)量和比丘尼的威望有著重要關系,也是造成尼寺之間經(jīng)濟狀況差異較大的原因。清涼寺、罔極寺、云居寺位于西安市區(qū),且靠近居民的居住地,香火較為旺盛,因此寺院的規(guī)模、硬件設施較好,比丘尼的數(shù)量眾多。就募化而言,由于西安地區(qū)信眾多,香火旺,外出募化相對較少,主要以信眾所捐的善款和功德箱的籌資來維持寺廟的日常運營、大殿的修繕和寺廟的擴建。一些偏僻地區(qū)的小型尼寺,比丘尼們還親自種植一些糧食和蔬菜以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日常運營經(jīng)費來源除了居士供養(yǎng)外還通過一些佛事活動如替人念經(jīng)消災等,這些收入大部分都用于寺廟的維護和擴建。
(二)比丘尼的衣食住行
“一切眾生皆依食住”[2],佛教承認一切眾生皆依“食”而生存,因“住”而安定,但與一般人不同,比丘尼的衣食住行需要依據(jù)一定的戒律,換言之,她們的修行滲透在其日常的衣食住行之中。
1.衣著服飾?,F(xiàn)在僧服的顏色主要以灰色為主,同時有黃色、暗黃色、褐色、青色之分,根據(jù)級別其顏色和形制也有所不同。其所著的尼服有比丘尼自己縫制的,也有居士供養(yǎng)的,還有寺內(nèi)傳承的。比丘尼的鞋子也有3種類型,即草類編織的芒鞋、羅漢鞋、僧鞋,其中布料所做的僧鞋與世俗的“便鞋”差別不大。羅漢鞋的鞋面的尖部由3片布條排列縫牢,鞋幫縫綴一些方孔,適合在夏季使用,以灰色、黃褐色為主。
2.飲食狀況。尼寺因規(guī)模不同,在食物來源、做飯工具、飲食時間安排及飲食內(nèi)容上都有所差異。一些尼寺開墾的小型菜園能滿足日常所需,也有一些尼寺因土地少、交通不便,外出采購極為不易,不能自給自足,日常需要以居士供養(yǎng)為主。如二天門寺“水是居士送來”,“吃的菜,用的太陽能、風扇、電暖氣、電視信號接收器也都是居士們送來的”⑥。永慶寺師父說:“我們廟上的師父隨緣的,居士供過來什么吃什么,可能有段時間居士供過來很多饅頭,那你沒辦法,你不能浪費,你可能在1個月或者是半個月這段時間都是饅頭,這就是你修行的一個過程??茨愕纳囝^對這些味道、不同的食物有沒有貪戀。”⑦與小型尼寺居士幫忙做飯或者比丘尼輪流做飯不同,大型的尼寺有專門負責齋堂、料理飲食的典座師父:“一個寺廟必須有典座師父,必須有一個管理的方法和模式,尤其是佛教,戒律是很嚴格的。一個地方亂了,其他地方都亂了,不能偷懶。”⑧廚房的設施也和寺廟經(jīng)濟狀況有關,一些大型寺廟配備有壓面機、餃子機等大型現(xiàn)代化機器,而條件差的尼寺有的仍燒柴煮飯。
“過午不食”是僧人一戒,也叫持午,標準的稱呼是“不非食時戒”[3],“一般是兩頓,有的時候,我們出家人要講態(tài)度,出家人晚上吃的那頓飯,不叫飯,叫藥食,是說如果你餓了,身體需要,身體狀況不行的情況下,你可以吃,當藥來吃,而不是說去為了你的貪嘴而吃?!雹呦啾绕渌渎?,“不非食時戒”并非絕對化,一些地區(qū)的僧侶有白天勞作的“農(nóng)禪”風習,體力消耗大,所以寺廟也允許用晚餐,但必須適可而止。采訪中一些規(guī)模較大的尼寺,因為香客眾多有的會留下吃飯,也需要準備三頓齋飯,如西安長安區(qū)清涼寺齋飯要準備米、面、饃以及5種菜品,每日的食材采購花費可達千元。
3.住宿環(huán)境。采訪中發(fā)現(xiàn),尼寺中等級較高、年齡較長的比丘尼多為獨自居住,而資歷淺的年紀較輕的多為幾個人合住。參考寺院的規(guī)模和人數(shù),大多為兩到三個比丘尼合住,如清涼寺、云居寺,而由于清涼寺和云居寺香火旺盛,僧舍的改建和擴大卓有成就,部分僧舍已改為樓房形式,而其他寺院或因為面積小或者地理位置限制,如豐德寺位于豐??诘貏葺^高處,仍以平房為主。居住的室內(nèi)環(huán)境也根據(jù)各個尼寺情況而有所不同,從采訪結(jié)果來看,基本可以實現(xiàn)夏天有風扇、冬天有電褥子。
4.出行及對外聯(lián)系情況。《四分比丘尼戒本》二卷記載:“若比丘尼,無病乘乘行,除時因緣,波逸提”[4]。遠行的方式在佛世乃至中國古代都是徒步或坐馬車等,當時所有的車乘都是用人或動物駕駛,出于對關愛一切生命的考慮,所以有了“無病不得乘乘行”的規(guī)定,還規(guī)定不得乘坐異性動物駕駛的車子[5]。如今交通工具發(fā)達,無須乘坐動物駕駛的工具了,因此乘坐時可以無此一層憂慮。又因無法搭乘專車,所以當前即使在車上僧俗男女共處,也不犯與僧、與男人同乘行戒。
盡管現(xiàn)代交通工具極大地便捷了出行,但比丘尼仍會保留“行腳”的傳統(tǒng)。行腳看似普通卻很實際,通過實實在在的步行,收攏攀緣之心,通過行腳,眼不觀、耳不聽、身不覺,默默持行,在行動中修持。行腳乞食沿途不住旅館,不住人家,不住寺院,露宿野外。過齋時間,比丘尼被分為多組,前往途經(jīng)村中乞食,乞食歸來,所有僧人將乞到的食物倒出,交給“凈人”統(tǒng)一分配。比丘尼們依照受持戒律的條數(shù)多少和受持戒律的時間長短,依次而坐,等待過齋。
對外聯(lián)系方面,從采訪的結(jié)果來看,一般年紀大的比丘尼對外界信息、新聞并不關注:“一心無掛礙,啥都不想,把我功課完成就對了,有人來訪,完成不了,晚上不睡覺都要完成呢。寺院都管不清,還國家大事呢?!雹嵋灿斜惹鹉嵬ㄟ^現(xiàn)代化信息工具如手機、電腦與外界聯(lián)系?!笆謾C不是人人都能用,剛出家的就算有手機也不能用,師父給收起來,怕和外界聯(lián)系太多擾亂了心思。我在二天門寺4年了,去年孩子給我買的手機?!雹迣τ诖祟惉F(xiàn)象,永慶寺的住持認為:“現(xiàn)在很多人看到出家人用手機,都很訝異。時代是在不斷發(fā)展的。如果出家人真的過得跟古人一樣的生活,我問你能不能融到這個社會上?出家人和一般人很大程度上是同步的,在同步的基礎上從簡,不那么奢侈。如果跟時代脫軌了,你怎么去跟信眾接觸,怎么能去引領他們學習佛法?”由此來看,對于手機、電腦這類表面上比較奢侈的用品,她們認為關鍵還在于使用它的方式,看它能否增進道業(yè),而非一律地以為奢侈容易退失道心而排斥。
(三)比丘尼的健康狀況及社會保障
《無量壽經(jīng)》有“常以四事供養(yǎng)恭敬一切諸佛”[6],意思是用食物、衣服、湯藥、臥具來供佛祖,佛教并不避諱疾病。因為飲食的清淡、作息的規(guī)律和內(nèi)心的清凈,比丘尼較一般女性普遍身體狀況、精神狀態(tài)好。一些不嚴重的疾病如感冒等,一般選擇靜養(yǎng)、不借助藥物治療,采取靜心、自愈的方式?!昂苌偃ィ踔琳f是不會去(醫(yī)院),基本上是有病了,我們會在心上下功夫?!蹦挲g大的比丘尼會有一些白內(nèi)障等老年病,需要去醫(yī)院接受治療。
從調(diào)查結(jié)果來看,比丘尼的社會保障情況普遍不容樂觀,以生病為例,只有尼寺里一些資歷老、威望高或者對于陜西佛教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的比丘尼,才會有佛教協(xié)會或陜西省政府提供的保障和資助,其他多數(shù)比丘尼沒有相關醫(yī)療保險,她們的經(jīng)濟狀況與尼寺的經(jīng)濟狀況緊密相聯(lián)。寺院為比丘尼提供物質(zhì)保障和必要的開支,生病也由尼寺照料管理。“醫(yī)療保險,說都沒有辦法說,沒有醫(yī)療保險……(白內(nèi)障手術)那是這里頭(指尼寺)給拿了一點錢,娃幾個拿了一點錢?!雹佟拔覀冞@師父都一樣的,暫時還沒有(醫(yī)????!雹摺皼]有醫(yī)療保險。居士們都有醫(yī)???,生病了他們都會幫忙拿藥”⑩。這種情況應當引起政府相關工作部門及婦女工作者的關注。給比丘尼辦理相關的社會保險并落到實處,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宗教政策和法制健全的具體體現(xiàn),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三、比丘尼的精神世界
(一)比丘尼與家人的關系
在傳統(tǒng)印象中,比丘尼選擇出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庭關系處理不當,不能從家庭生活中得到心靈的滿足。但從實際采訪結(jié)果來看,并不盡然。永慶寺的通禪師父有過婚姻并且孩子已經(jīng)畢業(yè),她表示:“我出家,家人也不反對,雖然有點舍不得。我出家之后,孩子還經(jīng)常給我打電話問我缺不缺東西,有什么需要?!薄拔艺煞蜷_始的時候也不愿意,后來我經(jīng)常在家里學佛法,去一個師父那聊天,他也慢慢認可了。而且我那個師父他也見過,他也覺得特別好。他還說,你先走,以后孩子結(jié)婚了,我也出家?!雹?/p>
比丘尼出家后,一般不與家人主動聯(lián)系,也不參與家族事務的決定、管理。但她們不會刻意斷絕與家人往來,如果親屬來看望,也以居士相待。親屬所捐的香火錢也以香客名義捐給尼寺而非比丘尼本人。關于比丘尼死后的個人財產(chǎn),最高人民法院和國務院宗教事務局雖然并未對有繼承權的親屬按照世俗方式繼承財產(chǎn)的情況給予否認,但按照佛教傳統(tǒng)、《全國漢傳佛教寺院共主規(guī)約通則》及佛教典籍的規(guī)定,從實踐上是“按照佛教的叢林規(guī)則和傳統(tǒng)習慣處理,其在家親屬(包括直系血親、旁系血親和擬制血親)不能繼承?!盵7]
簡而言之,就是出家以后,比丘尼的生、養(yǎng)、病、葬基本均脫離俗家,由常駐的尼寺負責,親屬與比丘尼之間的關系也不再是世俗的親人,而是佛法上的朋友。
(二)比丘尼自身的性別觀念與態(tài)度
佛教中針對比丘尼的戒律明顯多于比丘,且有佛陀的“八敬法”之說,這些規(guī)定從世俗來看,完全將比丘尼置于比丘之下?,F(xiàn)實情況來看,大僧寺廟也普遍比二僧寺廟香火旺盛。多數(shù)比丘尼并不在意這種佛教教義所言的性別地位差異,以及現(xiàn)實存在的地位差別,相反,比丘尼對于生命問題的敏銳觀察,使得一些情況下她們比比丘更有優(yōu)勢。比丘尼的宗教抱負并不受制于其性別,宗教抱負越大,越能成為宗教界的“女中丈夫”。
(三)比丘尼的教育與進修
1.寺院教育與進修。各寺院的作息時間固定,普遍為晚11點休息,早4點起床做功課。寺院不同,功課有所差異,但主要集中在《金剛經(jīng)》《楞嚴經(jīng)》和《法華經(jīng)》等。比丘尼進入寺廟后,一般是由師父教授,大型的寺院會組織一起學習,定期召開佛法交流會,而小型的尼寺偏重于自學,自己領悟,小范圍交流。除了在寺院內(nèi)部的自修,達到一定階段還要到各地云游參學、到佛學院進修。以蘇州寒山書院(女眾部)2014年安居班為例,其明確規(guī)定了招生條件為:歷史清白、信仰純正、身體健康、年齡50周歲以下的比丘尼和式叉尼。報名需要持本人所在寺廟推薦信和相關證明。安居班比丘尼學習結(jié)束經(jīng)過鑒定合格者,可參加寒山書院(女眾部)考試,考試合格者,可錄取在書院學習[8]。不同的佛學院安排的課程也有差異,如浙江溫嶺市的香教書院,除了以漢傳佛教文化為核心的教學內(nèi)容外,還開設有佛教藝術中的繪畫、音樂、佛教寺院設計等主要專業(yè)方向,分科教學,以傳承發(fā)揚佛教文化和民族文化[9]。
2.其他教育。新時期黨和政府在堅定貫徹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時,積極引導現(xiàn)實宗教與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鞏固和擴大各民族宗教界的愛國政治聯(lián)盟。以陜西省第一期宗教界中青年愛國人士研修班為例,陜西省委、省政府為了支持、幫助陜西省宗教團體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yǎng)一批愛國守法、有較高宗教造詣的中青年教職人員隊伍,切實提高服務信教群眾、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2013年10月在陜西師范大學舉辦了為期2個多月的全省愛國宗教中青年人士研習班,基督教、道教、佛教界共計19人參加了培訓,其中比丘尼有3名。課程設置包括基本的國學經(jīng)典導讀,佛教、伊斯蘭教、道教的思想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國近代史等,還涉及管理學、倫理學、法學等相關課程。這有利于我國宗教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jié)合,也為現(xiàn)代寺廟的管理、運行、宗教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專業(yè)支持。
(四)比丘尼的貢獻
2.傳承佛教文化。比丘尼在自身傳承佛教的同時也在傳播佛教。比丘尼對佛教文化的傳承、傳播體現(xiàn)在諸多方面,一些在佛學上有造詣的比丘尼通過出版對佛教典籍解讀的書籍來傳播佛法,使得普通大眾更容易走近佛教領會其精妙所在。比丘尼作為佛教文化的直接傳承者,也通過各種活動弘揚傳統(tǒng)節(jié)日與思想觀念。在節(jié)日來臨時組織各種法會和法事活動,為信眾進一步了解佛法、完善信仰提供條件。如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清涼寺在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舉辦盂蘭盆法會,旨在利安現(xiàn)世父母并超度已故七世父母。
中國有著深厚的佛教文化,而佛教文化也體現(xiàn)在傳統(tǒng)的佛教節(jié)日中。佛教的節(jié)日主要分為傳統(tǒng)節(jié)日和釋門節(jié)日。釋門節(jié)日主要是佛菩薩出生、出家、成道、涅槃形成的節(jié)日。除此之外,在傳統(tǒng)節(jié)日如除日、元日、上元日、寒食日、冬至日等也會有大型的祈福法會。尼寺也是為女性信眾提供心靈撫慰與排憂解難的場所,比丘尼通過對佛教經(jīng)義的不斷深入學習來“渡人渡己”,這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都有積極的意義。
3.開展慈善活動。因佛教理論自身的慈善性和從善的理念,使得慈善活動成為佛教積極入世的重要表現(xiàn)。我國政府在大力推進民間慈善事業(yè)建設的同時,也積極支持和鼓勵宗教界發(fā)揮作用,為社會服務作貢獻。
從調(diào)查的結(jié)果來看,就陜西地區(qū)而言,在經(jīng)濟情況允許、信眾較多的尼寺會開設孤兒院、佛學院等機構,為信眾提供佛學教育。觀音禪院的主持果宣法師介紹:“他們就可以到這里來,也不收錢,他們就讀書,在這吃飯,勤工儉學?!惫◣熃榻B觀音禪院還資助了兩三百個孤兒,其中有的已經(jīng)上了大學。許多尼寺也會收養(yǎng)流浪貓狗,以及居士放生的魚、鱉。
整體看,當前中國大陸的佛教慈善事業(yè)還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不夠成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缺乏系統(tǒng)性,隨機性強,號召力和影響力有限;佛教慈善組織缺乏規(guī)范化的管理和制度性的運作;與佛教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相配合的法律制度仍不健全等。但不可否認,由于擁有眾多的信徒,我國的佛教慈善事業(yè)還有巨大拓展空間和發(fā)展前景,應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土化”的佛教慈善模式,建立長效的運營機制,使得佛教慈善活動成為社會慈善事業(yè)的重要力量,為健全民眾的心理健康發(fā)揮重大作用。
4.政治參與。比丘尼的政治參與狀況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察,其一,是否在政協(xié)擔任職務,或作為政協(xié)委員對佛教事務建言獻策;其二,是否關心、關注時事。從采訪的結(jié)果來看,西安地區(qū)尼寺的住持及寺院的管理者很多在當?shù)卣f(xié)中擔任職務,如觀音禪院的住持釋果萱是陜西省政協(xié)委員,云居寺住持釋吉祥同為政協(xié)委員,其他尼寺也有級別較高的比丘尼在政協(xié)、人大中擔任職務。但她們都特別強調(diào)在政治參與過程中需要格外小心,把握好合適的尺度,“議政不參政”,對國家的宗教工作積極建言獻策,不會涉足與宗教無關的其他政治活動。
同時,因為現(xiàn)代化設備的普及和交流的便利,寺院的比丘尼也擁有手機、電腦等設備,在方便聯(lián)系的同時,也為其關注新聞、時政提供了便利。如釋果萱師父還開通了新浪博客,密切了與信眾的交流。總之,比丘尼的參政議政是我國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體現(xiàn),她們積極建言獻策,對于黨和國家制定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促進宗教關系和諧,更好地發(fā)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有著重要意義。
四、結(jié)語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尼寺已悄然改變了傳統(tǒng)的清修方式,以更包容更積極的態(tài)勢融入社會,佛教文化與大眾文化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現(xiàn)代化設備的普及,使比丘尼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都發(fā)生了變化。全方位地從生活的細節(jié)方面探究比丘尼的生活,分析當下比丘尼的生存狀況,對社會各界都有重要意義。對政府的相關部門來說,要堅持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發(fā)揮佛教在新世紀文化建設的積極作用,就要求提供相應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于婦聯(lián)工作者而言,對比丘尼這一特殊的女性群體的生活狀況和健康、心理等問題要多加了解,從而有利于婦女工作的開展、婦女史的研究;于社會大眾而言,揭開比丘尼生活的神秘面紗,有利于進一步增進了解和相互尊重,從而對社會和諧發(fā)展產(chǎn)生積極影響。
注釋:
①宣化寺龍德法師采訪:賈琳珂采訪,魏文婷、馬磊整理;時間:2013年7月29日;地點:渭南宣化寺,未刊。
②?;鬯氯鐚W法師采訪:郭海文采訪,武瑩瑩整理;時間:2012年7月21日;地點:戶縣龐光鎮(zhèn)?;鬯?,未刊。
③永慶寺寬蓮師父采訪:賈琳珂采訪,魏文婷整理;時間:2013年7月27日;地點:渭南永慶寺,未刊。
④永慶寺通禪師父采訪:賈琳珂采訪、整理;時間:2013年7月27日;地點:渭南永慶寺,未刊。
⑤牛角寺延道法師采訪:郭海文、武瑩瑩采訪、整理;時間:2012年7月5日;地點:西安市長安區(qū)子午鎮(zhèn)牛角寺。
⑥二天門寺德行師父采訪:郭海文、黃楚掀采訪、整理;時間:2012年8月11日;地點:臨潼二天門寺,未刊。
⑦永慶寺寬蓮師父、通禪師父采訪:賈琳珂采訪,魏文婷整理;時間:2013年7月27日;地點:渭南永慶寺。
⑧豐德寺通滿師父采訪:高星采訪、整理;時間:2014年9月20日;地點:長安區(qū)豐德寺,未刊。
⑨清涼寺釋剛香法師采訪:賈琳珂采訪、整理;時間:2013年11月2日;地點:西安清涼寺,未刊。
⑩資圣寺寬博師父采訪:郭海文采訪、整理;時間:2012年8月16日;地點:資圣寺,未刊。
參考文獻:
[1][俄]德莫烏格里諾維奇.宗教心理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192.
[2]弘學.楞嚴簡注[M].成都:巴蜀書社,2012.208.
[3][明]蓮池袾弘大師.沙彌律儀要略集注[M].臺灣:財團法人文殊文教基金會,2003.77.
[4]四分比丘尼戒本[A].佛陀耶舍,譯.大正藏(第22冊)[C].香港:佛陀教育基金會,2000.1038.
[5]釋乘一.僧人的衣食住行[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118.
[6]凈土五經(jīng)一論[M].弘麗,選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64.
[7]中國佛教協(xié)會對四川省佛教協(xié)會關于僧人遺產(chǎn)處理的復函(會函字〔1998〕第197號)[A].王衛(wèi)國.法大民商經(jīng)濟法評論(第9卷)[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93.
[8]菩提精舍.蘇州寒山書院女眾部2014年安居班招生[EB/OL].http://www.fjnet.com/kuaixun/201403/t20140326_218561.htm,2014-03-27.
[9]中國首所佛教女子藝術專業(yè)學院香教書院招生[EB/OL].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7/181414331470.html,2014-07-21.
Study of Contemporary Bhiksuni living Conditions:Focused on Nunneries in Shanxi Province
GUO Hai-wen1,JIA Lin-ke2,GAO Xing1
(1.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2.Xi’an Qujiang Publish & Media Investment Group Co.,LtD,Xi’an 710061,China)
Abstract: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ty of modern equipment, many nunneries have quietly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religious practice especially in nuns’ lifestyle and viewpoints. They become more positively involved into socie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nunneries in Shanxi Province, using first-hand oral information to study current Buddhist nuns’ living conditions, such as economic status, mental status, health,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so on. This study is meant to reveal the true living conditions of contemporary Buddhist nuns.
Key words:Buddhist nun; living conditions; oral history
收稿日期:2016-02-03
基金項目:陜西師范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重點項目“20世紀中國婦女口述史研究”(項目編號:11SZZD0)
作者簡介:郭海文(1966—),女,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歷史文獻及婦女史研究;賈琳珂(1993—),女,西安曲江出版?zhèn)髅酵顿Y(集團)有限公司職員,主要從事歷史文化類書籍編輯研究;高星(1994—),女,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學生,主要從事婦女史研究。
中圖分類號:C913.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838(2016)03-0043-07
·女性與社會發(fā)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