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晚年陸游的鄉(xiāng)居身份與自我意識
        ——兼及南宋“退居型士大夫”的提出

        2016-06-17 07:39:15
        關鍵詞:士大夫陸游官場

        林 巖

        晚年陸游的鄉(xiāng)居身份與自我意識
        ——兼及南宋“退居型士大夫”的提出

        林巖

        【摘要】在晚年家居山陰的二十年里,陸游寫下了六千余首詩歌。通過對這些詩歌的仔細研讀,本文嘗試提出一個南宋“退居型士大夫”的概念。這個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基于陸游自己的身份意識。在其詩中,當陸游表述自己離開官場、回鄉(xiāng)定居這一事實時,他喜歡使用“退居”一詞,而當他提及自己的晚年身份時,則比較明確地將自身定義為“退士”。其次,本文考察了晚年陸游的聲望與出處。一方面,他作為聲譽卓著的詩人,即使僻處鄉(xiāng)野,仍然在詩壇發(fā)揮影響力,吸引眾多后進詩人登門求教;另一方面,在“慶元黨禁”前后,他作為昔日的主戰(zhàn)派官僚,既是韓侂胄試圖籠絡的對象,也是朱熹等在野士大夫觀瞻的對象。這說明陸游即使退處鄉(xiāng)里,也仍然具有全國性的聲望和影響。再次,本文考察了陸游晚年的鄉(xiāng)居意識。在其詩歌中,陸游不僅表現(xiàn)出一種“歸耕”的意識,喜歡用“老農(nóng)”來自稱;而且也常常在詩中告誡子孫要以耕讀傳家。這反映出在宋代高度科舉競爭的社會中,“仕宦不可?!弊鳛橐粋€社會法則已深深影響到士大夫官員對于子孫的期待。綜合這些考察,本文認為,陸游是南宋“退居型士大夫”的一個代表,他晚年的詩歌創(chuàng)作揭示了這一特質(zhì)。

        【關鍵詞】陸游鄉(xiāng)居自我意識退居型士大夫

        錢鐘書曾將陸游的詩歌正確地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悲憤激昂,要為國家報仇雪恥,恢復喪失的疆土,解放淪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閑適細膩,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帖出當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狀?!?錢鐘書:《宋詩選注》,第170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同時他也指出,后者的閑適詩在清末之前的很長時期里一直受到文人學士的青睞。然而,隨著清末以降國勢的艱難,陸游作為一個“愛國詩人”的形象日益凸顯出來,反之,他的那些閑適詩倒被有意無意地冷落了。

        但是,縱觀陸游詩歌的創(chuàng)作歷程,我們就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陸游詩歌的絕大部分寫于他晚年回到山陰家居之后。在其現(xiàn)存的九千余首詩歌中,他最后二十年在山陰寫作的詩歌居然有6 250首之多,也就是說占其全部詩作的三分之二以上。*按:在現(xiàn)存85卷的《劍南詩稿》中,自卷21的《醉中作行草數(shù)紙》之后,直至卷85的絕筆詩《示兒》,都是其晚年作品。據(jù)朱東潤先生的計算,總數(shù)約在6 470首左右。(朱東潤:《陸游研究》,第121頁,中華書局1961年版。)因此,若除去在臨安一年所作的216首詩,則晚年在山陰所作,計有6 250首左右。在其晚年詩歌中,固然不乏恢復失地的渴望與英雄遲暮的慨嘆,卻主要是記述自己的日常生活,涉及起居飲食、讀書吟詩與出游交往,以及家庭生活的一些情形,同時更用大量筆墨描繪了鄉(xiāng)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凡俗、瑣細事物的入詩,使其詩歌以一種從未有過的生活化的氣息出現(xiàn)在南宋詩壇,對后來的詩人產(chǎn)生莫大的影響。但怎樣去理解和把握這些詩歌,卻是一個迄今仍未得到很好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學界逐漸將目光轉(zhuǎn)向了陸游的晚年詩歌,但在研究角度上,往往偏重于某一類型的詩歌題材,卻很少從整體上去把握陸游晚年詩歌寫作的心態(tài)與立場。換言之,我們幾乎從來沒有站在陸游的立場來思考其晚年的詩歌寫作?;诖朔N考慮,本文以晚年陸游的身份問題為切入點,根據(jù)其詩歌中的自我敘述,試圖尋繹家居時期陸游的自我意識,及其居鄉(xiāng)身份的自我認知;同時結(jié)合對陸游晚年在朝野間影響的具體考察,嘗試提出一個南宋“退居型士大夫”的概念,并試圖勾勒其基本特征。希望通過這樣一個角度,能為陸游晚年詩歌的整體把握提供一個新的視野。

        一、官場與故鄉(xiāng)之間:作為“退士”的陸游

        淳熙十六年(1189)十一月二十八日,朝廷下詔免除了陸游的官職,六十五歲的陸游由此離開官場,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山陰。此后,直至嘉定二年(1209)十二月二十九日,陸游以八十五歲的高齡在家中去世,*按:陸游卒年,有嘉定二年、嘉定三年兩種異說,今從于北山考證。于北山:《陸游年譜》,第558—55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他余下的生命時光幾乎都是在山陰度過。其間,僅有嘉泰二年(1202)六月十四日,至嘉泰三年(1203)五月十四日,他因為奉召參修國史、實錄的緣故,在臨安待了整整一年。*按:《劍南詩稿校注》卷53有詩題云《予以壬戌六月十四日入都門,癸亥五月十四日去國,而中有閏月,蓋相距正一年矣,慨然有賦》,據(jù)此,陸游于嘉泰二年(1202)六月十四日抵達臨安,嘉泰三年(1203)五月十四日離開,中間適有閏月,所以前后在臨安正好一年時間。錢仲聯(lián):《劍南詩稿校注》,第318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本文所引陸游詩,如無特別說明,皆出自此書。也就是說,陸游幾乎在家鄉(xiāng)山陰度過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二十年。那么,在這段漫長的最后時光中,陸游又是如何界定自己的身份呢?對于重視出處的官僚士大夫來說,這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

        作為一個居鄉(xiāng)的免職官員,陸游在詩歌中提及自己的此種身份時,似乎傾向于使用“退士”一詞。淳熙八年(1181)三月,陸游曾遭臣僚彈劾,罷職回鄉(xiāng),前后家居五年左右的時間。在此期的詩歌中,他第一次使用了“退士”一詞。其《幽居》詩云:

        松陵甫里舊家風,晚節(jié)何妨號放翁。衰極睡魔殊有力,愁多酒圣欲無功。

        一編蠹簡晴窗下,數(shù)卷疏籬落木中。退士所圖惟一飽,諸公好為致年豐。

        在這首詩里,罷職的“退士”與在朝的諸公,形成一個出處的對比,而且以“幽居”一詞作為詩題,也正好表明了自己遠離官場的姿態(tài)。這些內(nèi)涵,在他晚年的詩歌中幾乎都原封不動地保存了下來。

        當淳熙十六年(1189)末陸游再次罷職之后,在十余年的家居生活中,他開始多次使用“退士”一詞?;剜l(xiāng)兩年之后,紹熙二年(1191)夏,他在《晚興》中云:“白布裙襦退士裝,短籬幽徑獨相羊。”又,紹熙四年(1193)秋,他在詩作《癸丑七夕》中云:“民無余力年多惡,退士私憂實萬端?!睉c元二年(1196)夏,又作《贈童道人蓋與予同甲子》,云:“退士一生藜藿食,散人萬里江湖天。”在這些詩中所使用的“退士”一詞,無疑都是在表述自己遠離官場的身份,而且隱約具有與在朝官員相對比的意味在內(nèi)。而在嘉泰元年(1201)秋的《居三山時,方四十余,今三十六年,久已謝事,而連歲小稔,喜甚有作》一詩中,更顯明地表露了這種在野的意識:

        自問湖邊舍,衰殘俛仰中。謀身悲日拙,造物假年豐。稅足催科靜,禾登債負空。社醅邀里巷,膰肉飫兒童。衣及霜晨贖,爐先雪夜紅。陂塘趨版筑,垣屋訖宮功。盜息時雍象,人淳太古風。退夫無一事,皷缶伴鄰翁。

        此時陸游已經(jīng)77歲,居鄉(xiāng)已有十二年,在詩中他感嘆自己的衰老,記述了鄉(xiāng)村的一派豐收景象。然而在詩的末尾,卻以“退夫”一詞來指稱自己,無疑是為了凸顯自己身在鄉(xiāng)野的身份。顯然,“退夫”不過是“退士”的另一種表達。

        嘉泰三年(1203)夏,陸游離開臨安之后,就再也沒有回到朝廷,同時他的身體也日益衰老。在其生命最后幾年,他較之此前,似乎更喜歡在詩歌中使用“退士”一詞。如開禧元年(1205)秋,他有詩云:“衣冠尚作閑身祟,梁肉終非退士宜。惟有褐裘并豆飯,尚能相伴到期頤?!?《自遣》)而在嘉定元年(1208)夏、秋之間,他則連續(xù)在三首詩里使用“退士”一詞:

        退士憤驕虜,閑人憂旱年。耄期身未病,貧困乞猶全。(《自貽》)

        退士鬢毛紛似雪,老臣心事炳如丹。(《秋夜》)

        濁醪易負尋常債,退士難叨本分官。謝盡浮名更無事,燈前兒女話團圞。(《秋雨》)

        而在其去世的嘉定二年(1209),這一年夏天,他在兩首詩中也使用了“退士”一詞:

        “退士自應客少,幽居不厭椽低?!?《夏日六言》)

        “退士惟身慮,銘膺豈敢無!”(《書意》)

        從詩中的這些例證來看,在陸游家居山陰的二十年光陰里,他幾乎一以貫之地用“退士”一詞來指稱自己離開官場而身處鄉(xiāng)野的身份。也就是說,無論是淳熙八年(1181)、淳熙十六年(1189)的免職居鄉(xiāng),還是慶元五年(1199)、嘉泰四年(1204)的兩次致仕之后,當他家居山陰之時,他都是用“退士”一詞來界定自己脫離官場的身份。

        與陸游自稱“退士”相呼應的,則是他用“退歸”“退休”“退處”這些語詞來描述自己離開官場的行為。如以下諸例所示:

        我詩慕淵明,恨不造其微。退歸亦已晚,飲酒或庶幾。(《讀陶詩》)

        退歸久散前三眾,邁往欣逢第一流。(《送施武子通判》)

        我是仙蓬舊主人,一生常得自由身。退歸自合稱山長,變化猶應侍帝晨。(《遣興》)

        休退真吾分,無心學息機。(《老民》)

        我今雖退休,嘗綴廷議末。明恩殊未報,敢自同衣褐?(《書嘆》)

        宦途昔似伏轅駒,退處今如縱壑魚。(《自笑》)

        有時他也會單用一個“退”字來描述這種脫離了官場的狀態(tài),如以下諸例所示:

        游宦三十年,所向無一諧,偶然有天幸,自退非人排。(《初春書喜》)

        三拜散人號,退志獲早遂。(《近村民舍小飲》)

        力行雖自許,早退豈人謀?(自注:予年六十余,即退閑故山。)(《遠游》)

        身退已收清禁夢,里居終出上恩寬。(《初寒》)

        從以上詩歌的這些語詞用例來看,無論陸游是被彈劾罷職,還是自請致仕,他都將這種離開官場的行為、回鄉(xiāng)家居的狀態(tài)稱之為“退”?!巴恕敝蛔?,因此具有了與官場疏離的意味。當這種離開官場的行為與家居生活的狀態(tài)相結(jié)合在一起的時候,陸游往往會使用“退居”一詞來包蘊這雙重的意味:

        故帽提攜二十霜,別裁要作退居裝。(《新裁道帽示帽工》)

        賜帛更蒙優(yōu)老詔,此生何以報君恩。(《退居》)

        老媿人扶拜,貧無食足謀。退居消日月,大半付莊周。(《書室獨夜》)

        絕口不談浮世事,洗心聊策退居勛。(《龜堂晨起》)

        寵辱元知不足驚,退居兀兀餞余生。(《書喜》)

        雖然在陸游晚年的詩歌中,也常見到他使用“幽居”“村居”“山居”“家居”等字眼來描述自己的歸鄉(xiāng)家居生活,但這些語詞往往都偏向于強調(diào)自身在偏僻鄉(xiāng)野居住的這一方面,而涉及從官場退卻、回到鄉(xiāng)間居住這一層意蘊時,他卻傾向于使用“退居”一詞。

        古人有云:“言,心聲也”。倘若這一觀點可信,那么我們不妨依照陸游詩中這些語詞的運用,來推測一下其意識里的自我身份認定。也許在陸游看來,他之離開官場,無論是主動或被動,都是一種“退”的行為。因此,他愿意將自己的身份界定為“退士”。而從離開官場、回鄉(xiāng)家居這一角度而言,他的僻處鄉(xiāng)里就應視之為“退居”。

        值得注意的是,在陸游的詩中,同時也存在著另一種表述方式來指涉自己離開官場的行為,他稱之為“歸休”。但在使用這一語詞時,它更多是表示一種主動脫離官場的意味。如紹熙二年(1191)秋,他在《寓嘆》中有這樣的表達:

        荷戈常記壯游時,齒豁頭童不自知。已分功名非力致,更悲文字與年衰。

        端居漸覺從人懶,熟睡偏于聽雨宜。自斷歸休君勿怪,一杯韲糝敵瓊糜。

        從詩中可見,他將淳熙十六年(1189)自己的罷職,視為一種主動脫離官場的行為。可以說,在使用“歸休”一詞時,他都多多少少隱含了此種意味在內(nèi),如以下諸例所示:

        往者收朝跡,亟欲求歸休。厚恩許奉祠,得祿歲愈憂。(《歲暮感懷以余年諒無?休日愴已迫為韻》)

        莫笑山翁雪鬢繁,歸休幸出上恩寬。(《近村暮歸》)

        胸中萬卷書,一字用不著。歸休始太息,竟是為農(nóng)樂。(《秋興》)

        出仕每辭榮,歸休但力耕。儉勤貧亦足,戒懼禍終輕。(《自儆》)

        歸休固已師沮溺,承學猶能陋漢唐。(《夜意》)

        君恩許歸休,幸與世俗絕。(《冬夜》)

        我幸歸休在閭巷,燈前感慨不須深。(《雜題》)

        莫道歸休便無事,時時袯襫伴園丁。(《即事》)

        在這些詩句中,“歸休”一詞不僅意味著陸游自己主動地離開官場,有時還意味著回到鄉(xiāng)里,將自己的身份轉(zhuǎn)換成為農(nóng)者、力耕者,而這反映了家居時期陸游自我意識的另一個層面(將在后文詳述)。

        Inclusion criteria:subjects who meet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chronic gastritis(Chronic gastritis must be diagnosed by western medical fibrogastroscopy and histopathology within 30 d)and do not meet the exclusion criteria.

        與“歸休”一詞相近似的表達方式,則是“歸老”。但陸游在使用這個語詞時,著重于表達自己回到故鄉(xiāng)的意味,幾乎毫無例外。這見諸于以下詩句:

        衰鬢蕭然滿鏡霜,一庵歸老鏡湖旁。(《饑坐戲詠》)

        久矣微官絆此身,柴車歸老亦逢辰。(《遣興》)

        誤長僊蓬不滿年,恩容歸老白云邊。(《舟中作》)

        兩腳走萬里,歸老樵風溪。(《歸老》)

        江云漠漠雨昏昏,歸老山陰學灌園。(《自開歲陰雨連日不止》)

        歸老何須乞鏡湖,秋來日日飽蓴鱸。(《煙波即事》)

        歸老家山一幅巾,俗間那可與知聞。(《隠趣》)

        這樣,陸游在詩中表述自己從官場離開、回到故鄉(xiāng)家居這一事實時,他似乎使用了兩種語詞模式,一種是以“退”字為核心的語詞,一種是以“歸”字為核心的語詞。那么,在這種看似細枝末節(jié)的語詞差異背后,有著怎樣的微妙區(qū)別呢?就我的理解而言,陸游在使用“退”字語詞模式時,他似乎側(cè)重于表達自己從官場的離開,即以官場為對象;而在使用“歸”字語詞模式時,他就偏向于表達回歸故鄉(xiāng)的情感,即以故鄉(xiāng)為對象。換言之,“退”與“歸”這兩種語詞模式,代表的是陸游在官場與故鄉(xiāng)之間的去與來,脫離與回歸。

        如果進一步深究,我們會發(fā)現(xiàn)陸游在使用這兩種語詞模式背后,也無意識地透露了南宋官僚士大夫的出處方式。宋代的士人,一般通過科舉或蔭補的方式,離開家鄉(xiāng)出來做官,這在北宋與南宋并無多大差異。但是北宋的官員,在外游宦時,往往會選擇在自己任職的地方買地置產(chǎn),就此定居下來,成為寄居士大夫,而不一定要回到故鄉(xiāng)。如歐陽修、王安石雖說是江西人,但從小隨父游宦他鄉(xiāng),與家鄉(xiāng)的聯(lián)系并不密切,當他們退休之后,也是分別定居潁州和江寧。蘇軾兄弟,從蜀中出來做官之后,就很少回到家鄉(xiāng),最終也都把子女安置在不同地方,而沒有返回故鄉(xiāng)。但是,南宋的官僚士大夫,無論在外做官多久,一般在離職之后,都會選擇回到故鄉(xiāng),如周必大、楊萬里、范成大都是如此。因此,南宋的官僚與北宋的官僚,在離職后是否回到故鄉(xiāng)這一點上,顯然有著較大的差異。如果注意到這方面的情形,那么陸游詩中兩種語詞模式的使用,恰好體現(xiàn)的是南宋官僚士大夫在官場與故鄉(xiāng)之間的出處方式?;蛘哒f,兩者之間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更引發(fā)人們興味的是,陸游在詩歌中很少使用“隱”這一類的字眼來敘述自己離開官場、回鄉(xiāng)家居的狀態(tài)。通過利用電子檢索,我在《劍南詩稿》中總共找到兩百余條有關“隱”字的條目,通過逐條檢核之后,發(fā)現(xiàn)真正用于描述陸游家居生活的“隱”字,大概僅有以下數(shù)則詩例:

        平生玉局經(jīng)行地,擬乞冰銜隱剡溪。(《雙清堂醉臥》)

        隱居正欲求吾志,大患元因有此身。(《閑居書事》)

        擾擾平生成?事,鏡湖歸隱老黃冠。(《題齋壁》)

        鏡湖歸隱老黃冠,布褐蕭然一室寬。(《雨夜》)

        老抱遺書隱故山,鏡中衰鬢似霜菅。(《感懷》)

        風月寬間地,溪山隱遯身。云邊安井臼,竹里過比鄰。(《山家》)

        故山誰伴隱茅茨,幸有吾家大耳兒。(《示子聿》)

        小兒愿與翁偕隱,正恐聲名未易逃。(《書志示子聿》)

        顯然,較之上述引證的“退”與“歸”兩種語詞模式,“隱”這一語詞的使用相對較少。但更關鍵的是,在嘉定二年(1209)秋,即陸游去世前不久,他在《寓嘆》中曾寫下了如下詩句:“小隱終非隱,休官尚是官。早知農(nóng)圃樂,不見道途難。故國雞豚社,貧家菽水歡。至今清夜夢,猶覺畏濤瀾。”也就是說,當他回顧自己的家居生活時,他終于意識到他并非一個隱士,過得也不是隱居生活。因為他雖然離開了官場,但仍享有官員的一些待遇??缮宰鲅a述的是,陸游自淳熙十六年(1189)罷職回鄉(xiāng),自紹熙二年(1191)開始,四領祠祿,直至慶元四年(1198)。慶元五年(1199),自請致仕,仍領半俸。嘉泰二年(1202),落致仕重新起用,至嘉泰四年(1204)再乞致仕,又領半俸至嘉定元年(1208)二月。*陸游晚年奉祠家居、致仕的情況,在其詩中都有較為詳細的記述,一一可按。具體考察,可參看于北山《陸游年譜》相關年份的記載。可見,在陸游家居山陰的二十年光陰里,他仍是一個官員,一個離職官員。也許正因為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才在詩中很少使用“隱”字吧。相對于中古文學中“隱逸”主題的流行,我感到這種“隱逸”意識開始在南宋文學中出現(xiàn)了很大程度的消退,陸游晚年的詩歌中缺少隱逸之氣,即是一例。

        綜合上述考察,我們或許可以得出如下認識:家居時期的陸游,當他回顧自己離開官場這一事實時,他認為自己是從官場退卻,所以這是“退歸”“退休”“退處”“退閑”,回到故鄉(xiāng)家居,則是“退居”。而當他久居鄉(xiāng)村時,他認為自己這種回歸故鄉(xiāng)的行為是“歸休”“歸老”。雖然離開官場,但是他又享有官員的一些優(yōu)待,所以他認為這也算不上是“隱”。當他覺得有必要給自己家居的身份予以明確界定時,他選擇了“退士”一詞。而且,無論是罷職,還是致仕,他都傾向于使用“退士”一詞來指稱自己的家居身份?;陉懹蔚倪@種自我意識,兼顧其離開官場、回鄉(xiāng)定居這兩個方面,如果試圖給陸游的晚年身份做一個學術化的界定,那么,稱其為南宋“退居型士大夫”也許較為適宜。

        二、晚年陸游的聲望與出處

        晚年的陸游雖然身處山陰縣一個略顯偏僻的村落,但是作為詩壇耆宿,他早已名滿天下。他在詩歌方面的成就,不僅受到同輩人的推重,更是受到后生晚輩的崇敬。所以,即使僻處鄉(xiāng)野,也不乏登門求教者。與此同時,在陸游家居山陰的歲月里,適逢外戚韓侂胄在朝中獨掌大權,他為了壓制昔日政敵趙汝愚的支持者,對以朱熹為首的一大批士大夫進行了打擊,而陸游的不少朋友恰好屬于這個陣營。因此,陸游在晚年的出處動向,也頗受這些同輩士大夫的矚目,而他與韓侂胄的接近更是飽受爭議。這些情形說明,即使作為一個退處鄉(xiāng)里的士大夫,陸游仍然有著不可忽視的全國性聲望。

        (一)陸游的晚年聲望

        在很早的時候,陸游的詩歌才華似乎就已得到認可。據(jù)一則宋人筆記說,孝宗皇帝曾向周必大詢問:“今世詩人亦有如李太白者乎?”而周必大就推薦了陸游,陸游由此得到孝宗賞識。*(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甲編》卷4“陸放翁”條,第71頁,中華書局1997年版。此后,淳熙十三年(1186),當陸游重新被起用任嚴州太守時,孝宗曾面諭說:“嚴陵山水勝處,職事之暇,可以賦詠自適。”*《宋史》卷395《陸游傳》,第12058頁,中華書局1990年版。又,其《嚴州到任謝表》云:“勉以屬文,時臨遣守臣之未有。”可資印證。陸游:《渭南文集》卷1《嚴州到任謝表》,第1977頁,中華書局1976年版。而當他自嚴州召回朝廷時,孝宗又在召對時說:“卿筆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宋史》卷395《陸游傳》,第12058頁。由此可見,孝宗皇帝對于陸游的文學才華一直欣賞有加,這無疑有助于陸游聲名的確立。

        在同輩的士大夫交游圈子里,陸游作為一個才力超群的詩人,也得到了極大的認可。他在入仕之初,就與周必大結(jié)識,兩人曾比鄰而居,朝夕過從,相知甚深。*陸游:《祭周益公》,見《渭南文集》卷41,第2395—2396頁。隆興元年(1163),當陸游赴任鎮(zhèn)江通判時,周必大在送行詩《次韻陸務觀送行二首》中就說他:“議論今誰及,詞章更可宗?!?(宋)歐陽修:《文忠集》卷3,第47頁,見《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7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而與他在詩壇上幾乎比肩而立的楊萬里,也對其詩歌成就極表佩服。淳熙十三年(1186),他曾為陸游的詩稿題跋云:“劍外歸乘使者車,浙東新得左魚符。可憐霜鬢何人問,焉用詩名絕世無!”*(宋)楊萬里:《跋陸務觀劍南詩稿二首》,見辛更儒:《楊萬里集箋校》,第1021頁,中華書局2007年版。而淳熙十六年(1189),他在一首與陸游的唱和詩中,更是做出了高度的評價:“君詩如精金,入手知價重,鑄作鼎及鼒,所向一一中。我如駑并驥,夷途不應共。難追紫蛇電,徒掣青絲鞚。”*(宋)楊萬里:《和陸務觀見賀歸館之韻》,見辛更儒:《楊萬里集箋校》,第1375頁。在詩中,楊萬里以一種謙遜的姿態(tài),表示了自己對于陸游的敬重。而對陸游詩歌最為推崇的則是當時的道學領袖朱熹。據(jù)說,朱熹“于當世之文,獨取周必大;于當世之詩,獨取陸放翁”。*(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丙編》卷5“周文陸詩”條,第319頁。這在他本人與別人的議論之中也可以得到印證,如他給徐賡(載叔)的書信中說:“放翁之詩,讀之爽然。近代唯見此人為有詩人風致?!?(宋)朱熹:《答徐載叔》,見《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6,第2649頁,收入《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又在給鞏豐(仲至)的書信中說:“放翁老筆尤健,在今當推為第一流?!?(宋)朱熹:《答鞏仲至》,見《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64,第3108頁。皆可見出嘆服之意。此外,甚至連光宗寵臣而兼詩人的姜特立在《次韻陸郎中》也感嘆說:“當今大筆如君少,未用收藏嘆陸沉?!?(宋)姜特立:《梅山續(xù)稿》卷4,第39頁,見《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0冊。這些皆可說明,陸游的詩歌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享有極高的聲譽。

        由此我們不難想見,陸游在當時也成為了后進詩人尊崇的對象。如與他晚年詩歌往還較多的趙蕃在《呈陸嚴州》中曾有云:

        一代詩盟孰主張,試探源委見深長。家聲甫里歸嚴瀬,句法茶山出豫章。

        千里寸心長炯炯,十年兩鬢漫蒼蒼。扁舟縱欲乘風去,可不一登君子堂。*(宋)趙蕃:《淳熙稿》卷12,第197頁,見《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5冊。

        無疑,趙蕃是把陸游當成了當時的詩壇主盟人物。而在浙東地區(qū),與陸游有過從,且曾受教于他的年輕后輩,對于陸游的文學成就更是推崇備至。如山陰的蘇泂曾親炙于陸游,在其詩集中,對于陸游多有贊頌之語,或言“先生天下名,有耳誰不知”*蘇泂:《送陸放翁赴落致仕修史之命》,見《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9冊《泠然齋集》卷1,第75頁。,或言“豈有文章高海內(nèi),獨將身世老山中”*蘇泂:《壽陸放翁三首》,見《泠然齋集》卷5,第112頁。,或言“聲名固自蓋天下,耆老所當留日邊”*蘇泂:《三山放翁先生朝以筇拄杖為壽一首》,見《泠然齋集》卷5,第112頁。,皆是不吝譽詞。婺州蘭溪的杜旃也曾有詩贊嘆說:“四海文章陸放翁,百年漁釣兩龜蒙。”*杜旃:《陸務觀赴召》,見《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57冊《江湖小集》卷19,第153頁。而與陸游同為鄉(xiāng)里的杜思恭不僅說:“放翁先生,文章翰墨,凌跨前輩,為一世標準?!倍以谧约河趶V西做官時,于慶元三年(1197)將陸游的作品刻于崖石。*孔凡禮、齊治平編:《陸游資料匯編》引《廣西通志》,第38頁,中華書局2004年版。這些皆是陸游還健在時,年輕后輩所表達出來的敬意。

        其實,當陸游晚年家居的時候,他對自己在文壇的聲名也抱有相當?shù)淖载摗H缢谕砟甑脑娭性f:“平生詩句傳天下,白首還家自灌園。”(《秋思絕句》)又在80歲時,為自己的畫像作贊說:“名動高皇,語觸秦檜。身老空山,文傳海外。五十年間,死盡流輩。老子無才,山僧不會?!?《放翁自贊》)雖然晚年的陸游時常感嘆功業(yè)未遂,但對自己在詩歌上的成就卻不乏自信。

        正是因為陸游在詩壇已然享有巨大的聲譽,遂使其即便退居鄉(xiāng)里,也仍然不乏年輕后進追隨左右。這其中登門拜訪求教的,既有相鄰的浙東地區(qū)的士人,也有遠自江西的士人,同時也有些士人通過寄贈詩卷來請益。山陰的蘇氏兄弟,因為與陸游有鄉(xiāng)土之誼,所以交往頗為密切。在蘇氏兄弟五人(瀛、汭、泂、濱、潞)中,陸游的晚年詩歌中提及了三人。他在贈給蘇潞(趙叟)的詩《贈蘇趙叟兄弟》中說:

        君家真徳門,才杰森袞袞。托契則甚深,所恨相識晩。攜文數(shù)過我,每讀必三反;譬如天廐駒,真是渥洼產(chǎn)。閉門萬卷讀,更要極源本。才難圣所嘆,期子敢不遠。*按:錢仲聯(lián)在題解中,介紹了蘇氏五兄弟的名號、排行。

        后來當蘇潞參加省試時,他也作《送蘇趙叟赴省試》相送。而與他過從最密也最受青眼的則是蘇泂(召叟)。他在《贈蘇召叟》中說:“蘇子出儔輩,翩如天際鴻。才華刮眼瞙,文字愈頭風。豈止千人見,真當四??铡@戏螂m耄矣,此論不妨公?!焙髞硖K泂入蜀,他作《送蘇召叟秀才入蜀效宛陵先生體》《簡蘇邵叟》等詩相送,對蘇泂的詩卷贊賞有加。而在現(xiàn)存的蘇泂《泠然齋集》中,也有多首詩歌是寫給陸游的。此外,陸游也有《題蘇虞叟巖壑隱居》一詩贈給蘇汭(虞叟)。

        同屬浙東地區(qū)的婺州與紹興府緊鄰,那里蘭溪縣的杜氏兄弟也與陸游過從甚密。當杜氏兄弟的父親去世,陸游作《哭杜府君》一詩,記述了他與杜氏兄弟的交往:

        叔高初過我,風度何玉立,超然眾客中,可慕不待揖。入都多賓友,伯高數(shù)來集,質(zhì)如琮璧潤,氣等芝蘭襲。晩乃過仲高,午日曬行笠,匆匆遽別去,悵望空怏悒。有如此三高,青紫何足拾,豈無知之者,相視莫維縶。窮魚雖相憫,可愧吐微濕,亦知尊公賢,何止蓋鄉(xiāng)邑。向風每拳拳,識面真汲汲,秋風忽聞訃,執(zhí)書嘆以泣,造門不自決,追悔今何及。又聞著書富,手澤溢巾笈,哀毀要無益,遺稿勤綴緝。*按:錢仲聯(lián)在題解中,介紹了杜氏五兄弟的姓字。

        杜氏兄弟也是五人(伯高、仲高、叔高、季高、幼高),但陸游在詩中只提及了伯高、仲高和叔高,說明與這三兄弟交往頗多。嘉泰二年(1202)春,杜叔高(杜斿)曾于雨雪天氣中拜訪了陸游,并在陸游家中留宿一夜。陸游在《杜叔高秀才雨雪中相過留一宿而別口誦此詩送之》一詩中有這樣的記述:

        久客方知行路難,關山無際水漫漫。風吹欲倒孤城遠,雪落如簁野寺寒。

        暮挈衣囊投土室,晨沽村酒掛驢鞍。文章一字無人識,胸次徒勞萬卷蟠。

        顯然,詩中對于杜斿的懷才不遇表示了同情。此外,嘉泰二年冬,陸游在臨安時,曾作《獨坐有懷杜伯高》一詩懷念杜伯高(杜旟)。

        另外一位蘭溪縣的應致遠秀才,則在紹熙五年(1194)冬,冒雪拜會了陸游,向其請教詩藝。這位應秀才先前曾拜訪了名位甚高的姜特立,而姜特立向他推薦了詩壇耆宿陸游。陸游在《贈應秀才》中敘述了其前來拜訪的情形:

        過宋不見元城公,渡淮不見陳了翁,當時人人皆太息,至今海內(nèi)傾高風。老夫七十居鄉(xiāng)縣,齷齪龍鐘何足見;辱君雪里來叩門,自說辛勤求識面。我得茶山一轉(zhuǎn)語,文章切忌參死句。知君此外無他求,有求寧踏三山路。*按:錢仲聯(lián)在題解中,考證出應致遠曾拜會過姜特立,姜向其推薦了陸游。

        大概是有感于應秀才的赤忱,所以陸游寫了此首贈詩,并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對于詩歌寫作的看法。除了臨近的浙東地區(qū)的士人來拜會陸游之外,也有遠自江西的士人親自登門拜訪,其中就有一位名叫謝正之的秀才。陸游在《贈謝正之秀才》一詩中說:

        從詩中的敘述來看,這位謝秀才先前拜會過楊萬里,楊萬里并曾為其題詩,*楊萬里:《贈旴江謝正之》,見辛更儒:《楊萬里集箋?!肪?9,第2050頁。后來他又拜會了陸游。這種在詩壇名流之間拜求品題的行為,大概正反映了當時江湖詩人的一種風氣吧。

        在登門求教之外,也有一些詩人將自己的詩卷寄給陸游,請其品題。如溧陽丞周文璞曾寄來詩卷,陸游在《寄溧陽周丞文璞,周寄詩卷甚可喜》中云:

        滿握珠璣何自來,晴窗初喜折書開。信哉天下有奇作,久矣名家多異才。

        隔闊經(jīng)年如許進,超騰它日若為陪。山陰道上霜天好,安得相從賦早梅。

        從詩中的語氣來看,陸游與周文璞早就相識,所以表示出對于其詩藝大進的欣喜之情。另外,他也曾為江西廬陵的蕭彥毓的詩卷寫了題詩,并發(fā)表了自己的詩歌見解。*陸游:《題廬陵蕭彥毓秀才詩卷后》,見錢仲聯(lián):《劍南詩稿校注》卷50,第3020頁。

        除此之外,晚年家居的陸游,還與當時一些已經(jīng)成名的后進詩人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如與遠在江西的趙蕃(昌父)、徐文卿(斯遠),都有詩歌往還,尤其是寫了多首詩歌寄贈趙蕃,表達對這位后進詩人的殷殷期待。*按:陸游晚年家居,寄給徐文卿的詩歌,見錢仲聯(lián):《劍南詩稿校注》如下卷:卷30《寄徐秀才斯遠并呈莊賢良器之》,第2057頁;卷45《寄趙昌甫并簡徐斯遠》,第2762頁。此外,專門與趙蕃往還的詩歌有:卷55《故人趙昌甫久不相聞,寄三詩皆杰作頁,輒以長句奉酬》,第3250頁;卷62《讀趙昌甫詩卷》,第3550頁;卷69《得趙昌甫寄予及子遹詩》,第3854頁;卷80《寄趙昌甫》,第4328頁。著名的江湖詩人劉過,在陸游家居的時候也曾拜會過他。*按:紹熙四年(1193)春,陸游有詩贈劉過。見錢仲聯(lián):《劍南詩稿校注》卷27《贈劉改之秀才》,第1878頁。又,劉過也有詩述及與陸游的會面,見(宋)劉過撰:《龍洲集》卷5《放翁坐上》,第36頁;卷11《水龍吟·寄陸放翁》,第10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這些情形,學界多已熟知,不擬詳說。

        通過這些考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晚年的陸游即使家居鄉(xiāng)野,但作為一個享有崇高聲望的詩人,仍然在當時詩壇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二)陸游的晚年出處

        晚年的陸游,不僅作為一個詩壇耆宿而存在,作為一個喜言恢復的昔日主戰(zhàn)派官僚,他在晚年的政治動向,同樣引起士大夫階層的關注。在陸游晚年家居的歲月里,朝堂政治正發(fā)生著變化。紹熙五年(1194)七月,趙汝愚和韓侂胄聯(lián)手,迫使光宗退位,擁立寧宗,朝廷局勢為之一變。但一年半之后,韓侂胄就將趙汝愚貶逐,自己獨攬大權。隨后,他為了打擊政敵趙汝愚的支持者,將朱熹為首的一大批士大夫列入“偽學黨籍”,予以禁錮。*關于“慶元黨禁”與政治、道學關系的相關研究,參看謝康倫著:《論偽學之禁》,何冠環(huán)譯,收入[美]海格爾(John W. Haeger)主編:《宋史論文選集》,陶晉升等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版。他的這一極端做法,在朝野間激起了巨大的反對聲浪。在這樣一個政治局面下,陸游晚年的短暫出仕,尤其是他與韓侂胄的接近,就受到同輩士大夫的矚目。

        陸游在朝為官時,與當時一批名流士大夫保持著相當不錯的私人關系,如周必大、范成大、楊萬里、辛棄疾和朱熹等,他們大體持有相同的政治立場,屬于同一陣營的人物。即使當他們在各自退歸鄉(xiāng)里之后,也仍然聲氣相通,音信不斷。因之,在此政局翻覆之間,個人如何出處,彼此之間也發(fā)生著微妙的影響。

        陸游離開朝廷之后,在紹熙三年秋,他曾寫有一首詩曰《秋夜讀書有感》,詩中云:

        鬢毛焦禿齒牙疎,老病燈前未廢書。卷里光陰能屬我,人間聲利久忘渠。窮山藏拙猶嫌淺,糲飯支羸不愿余。雨露安能澤枯朽,故人枉是費吹噓。(自注:時所聞如此。)

        據(jù)詩中所述,說明在陸游歸鄉(xiāng)之后,朝廷里仍然有人試圖讓他重新出來做官,但后來并無什么動靜。而在紹熙五年(1194)的春、夏之交,楊萬里則寫了一首詩寄贈給他,詩中說:

        君居東浙我江西,鏡里新添幾縷絲。花落六回疏消息,月明千里兩相思。

        不應李杜翻鯨海,更羨夔龍集鳳池。道是樊川輕薄殺,猶將萬戶比千詩。*楊萬里:《寄陸務觀》,見辛更儒:《楊萬里集箋?!肪?6,第1868頁。按:宋人羅大經(jīng)所撰《鶴林玉露》中載有此詩,解釋為楊萬里因陸游為韓侂胄撰寫《南園記》而作此詩規(guī)諫。但經(jīng)現(xiàn)代學者考證,此說有違事實,不可為據(jù)。(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甲編》卷4“陸放翁”條,第71頁。于北山的考證,見于北山:《楊萬里年譜》,第479頁,于蘊生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辛更儒的考證,參見辛更儒:《楊萬里集箋?!?,第1867頁。

        當時楊萬里已經(jīng)辭官居鄉(xiāng)有兩年之久,從詩中的意思來看,似乎在規(guī)諷對方既然已經(jīng)享有詩壇盛名,也就不必以出仕為念。勸勉的意味相當明顯。而就在此詩寫后不久,朝廷中就發(fā)生擁立寧宗繼位的事件,為韓侂胄躋身權位提供了契機。

        韓侂胄在獨掌大權之后,先于慶元二年(1196)實施“偽學之禁”,接著又于慶元三年(1197)開列“偽學黨籍”,*劉時舉:《續(xù)宋中興編年資治通鑒》,第269—275頁,中華書局2014年版。一大批士大夫受到打擊,而朱熹作為趙汝愚的主要支持者,則首當其沖。*關于慶元年間朱熹遭受政治禁錮的情形,參看韋政通:《“慶元學禁”中的朱熹》,見鐘彩鈞:《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上冊),第123—149頁,(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但在這段艱難歲月里,陸游卻與朱熹保持了密切的聯(lián)系,時常有書信往來和詩文應酬。慶元三年,朱熹的朋友嚴居厚前往浙東做官,他為其題詩云:

        平日生涯一短篷,只今回首畫圖中。平章個里無窮事,要見三山老放翁。(自注:謂陸務觀。時嚴居厚之官剡中。)*朱熹:《題嚴居厚溪莊圖》,見《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9,第528頁。

        后來嚴居厚到了浙東,果然拜訪了陸游,而陸游就根據(jù)朱熹這首詩寫了一首次韻之作。*陸游:《次朱元晦韻題嚴居厚溪莊圖》,見錢仲聯(lián):《劍南詩稿校注》卷36,第2334頁。在這一年的年末,朱熹還給陸游寄了特殊的禮物(紙被),陸游則在答謝的詩中,拜托朱熹為自己的書齋老學庵作銘。其詩《謝朱元晦寄紙被》云:

        木枕藜床席見經(jīng),臥看飄雪入窗欞。布衾紙被元相似,只欠高人為作銘。

        但隨著“偽學黨籍”的公布,朱熹卻猶豫著不敢下筆。*⑤朱熹:《答鞏仲至》之四,見《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64,第3094,3094頁。后來在慶元五年(1199),朱熹又多次致書陸游,拜托他為自己學生方士繇的父親方豐之的詩集作序。*⑥⑨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第1387,1367,1367頁,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而陸游也遵照要求,寫了集序。*陸游:《方德亨詩集序》,見《渭南文集》卷14,第2105頁。

        或許正因為有這樣的交情,朱熹對于陸游晚年的官場動向表示了極大的關切。這主要見于他給鞏豐(仲至)的多封書信中,如他在現(xiàn)存給鞏豐的第四封書信中說:

        放翁詩書錄寄,幸甚。此亦得其近書,筆力愈精健。頃嘗憂其跡太近、能太高,或為有力者所牽挽,不得全此晚節(jié),計今決可免矣。此亦非細事也。⑤

        放翁近報亦已掛冠,蓋自不得不爾。近有人自日邊來,云今春議者欲起洪景盧與此老付以史筆,置局湖山,以就閑曠。已而當路有忌之者,其事遂寢。今日此等好事亦做不得。然在此翁,卻且免得一番拖出來,亦非細事。*朱熹:《答鞏仲至》之五,見《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64,第3098頁。

        據(jù)考證,此信寫于慶元五年五月⑨,而陸游恰在本月致仕*陸游:《五月七日拜致仕勑口號》,見錢仲聯(lián):《劍南詩稿校注》卷39,第2489頁。。也就是說,陸游致仕不久,朱熹很快就知道了這個消息。此外,朱熹還聽聞當時朝廷中有請陸游出來修史的打算,而他卻覺得不合適。慶元六年(1200)閏二月,已經(jīng)致仕的陸游得以進職華文閣待制。朱熹在隨后不久給鞏豐的信中提及此事說:“放翁且喜結(jié)局,不是小事,尚未得以書賀之?!?朱熹:《答鞏仲至》之二十,見《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64,第3113頁。據(jù)束景南考證,此信作于慶元六年二月。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第1387頁。表現(xiàn)出對老友晚年能獲此榮銜的欣喜之情,而“結(jié)局”二字則顯得意味深長。鞏豐出身浙東地區(qū),與陸游有著很深的交往。朱熹以這種方式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或許也是間接地希望陸游能知道吧。

        關于陸游的晚節(jié)問題,后世既多爭議,現(xiàn)代學者也多有辯白,可謂聚訟紛紜,非本文所能給出定論。但就陸游晚年的這段出處來看,他無疑也是當時權臣韓侂胄試圖籠絡的一個對象,也正因為他與韓侂胄的接近,從而引起了部分在野士大夫的非議。也就是說,當時朝野雙方都相當看重陸游。

        開禧二年(1206)北伐失敗,次年韓侂胄即遭到誅殺,史彌遠上臺,政治局面又為之一變。因為陸游與韓侂胄有過文字上的交往,在新的當權者看來,這明顯是政治上的一個污點,從而遭到了“落職”的處分,事在嘉定元年(1208)之春。*關于陸游落職時間的考訂,參看邱鳴皋:《陸游評傳》,第251—253頁。據(jù)周密關于此事的記述說:

        韓平原南園既成,遂以記屬之陸務觀,務觀辭不獲,遂以其歸耕、退休二亭名,以警其滿溢勇退之意甚婉。韓不能用其語,遂致于敗。務觀亦以此得罪,遂落次對,以太中大夫致仕。外祖章文莊兼外制,行詞云:“山林之興方適,已遂掛冠;子孫之累未忘,胡為改節(jié)。雖文人不顧于細行,而賢者責備于《春秋》。某官早著英猷,寖躋膴仕。功名已老,瀟然鑒曲之酒船;文采不衰,貴甚長安之紙價。豈謂宜休之晩節(jié),蔽于不義之浮云。深刻大書,固可追于前輩;高風勁節(jié),得無愧于古人。時以是而深譏,朕亦為之嘅嘆。二疏旣遠,汝其深知足之思;大老來歸,朕豈忘善養(yǎng)之道。勉圖終去,服我寬恩。*周密:《浩然齋雅談》,第5—6頁,中華書局2010年版。

        從朝廷頒降的這份詔命來看,不僅陸游晚年的重新出仕被視為改節(jié),他為韓侂胄撰寫的《南園記》等文字也是一個主要的罪狀。陸游的晚節(jié)問題,大概也因為這個“官方意見”而被“定性”了吧。

        根據(jù)上述考察,我們不難看出:作為一名退居士大夫,陸游即使僻處鄉(xiāng)里,也會因其在詩壇享有的聲望,而受到后進詩人的崇敬。他不僅能夠吸引浙東地區(qū)的士人追隨左右,甚至連遠在江西的詩人也會登門求教或寄贈詩卷。而從他與當時詩壇新秀的密切交往,更可以看出他在詩壇仍然發(fā)揮著相當?shù)挠绊懥?。與此同時,作為一名有聲望的昔日官僚,他的晚年政治動向也頗受矚目。他不僅是當權者試圖籠絡的對象,也是在野士大夫視為對抗當權者的一個標志性人物。正因為如此,他與韓侂胄的文字應酬,他的晚年出仕,才會被視為是一個政治污點。這些皆足以說明,陸游即使退居鄉(xiāng)里,他也不是一個明清史意義上的“鄉(xiāng)紳”或“地方精英”,而是具有全國性聲望和影響力的南宋“退居型士大夫”。

        三、晚年陸游的鄉(xiāng)居意識

        南宋官員退出官場之后,很多人會選擇回鄉(xiāng)定居,這幾乎是南宋士大夫出處的一個普遍模式。但是這模式也存在一些差異,有人會定居在城市,如周必大、范成大;有人則定居在鄉(xiāng)村,如陸游、楊萬里和辛棄疾,后者似乎要多一些。這種居住地的不同,多少會影響到他們的晚年生活方式,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他們的文學寫作。陸游晚年的詩歌中充溢著鄉(xiāng)村氣息,無疑就與其長久身居鄉(xiāng)村有著密切的關系。那么,陸游自己的鄉(xiāng)居意識又是如何呢?

        在討論陸游的晚年身份時,我們發(fā)現(xiàn),陸游將自己離開官場這一行為稱之為“退歸”“退處”“退閑”,而將回到故鄉(xiāng)定居稱之為“歸休”“歸老”。這主要是就其與官場、故鄉(xiāng)的關系而言。但是,如果從鄉(xiāng)居生活這一面來看,我們又會發(fā)現(xiàn),陸游將自己與鄉(xiāng)村的關系定義為“歸耕”“退耕”或“躬耕”,尤其是慶元五年(1199)致仕之后,這種“歸耕”意識越發(fā)強烈。

        在最初退居鄉(xiāng)間的十年間,陸游偶爾會在詩歌中將自己的鄉(xiāng)間生活稱之“歸耕”或“退耕”。如他在紹熙五年冬所寫的《三峽歌序》中說:“乾道庚寅,予始入蜀,上下三峽屢矣。后二十五年,歸耕山陰?!庇衷趹c元二年(1196)年的《春思》詩中說:“七十老翁身退耕,可憐未減舊風情?!笨梢哉f,在最初十年的鄉(xiāng)居生活中,陸游并沒有很強的“歸耕”意識。

        但是慶元五年(1199)致仕之后,陸游卻開始頻繁地在詩中使用“歸耕”一詞,來指稱自己的居鄉(xiāng)生活。這在他致仕那年所寫的詩歌中立刻表現(xiàn)了出來,如他在該年夏天接到致仕勑文之后所寫《致仕后即事》一詩中就說:“歸耕所愿雜民編,乍脫朝衫喜欲顛。但得吾兒能力穡,不請半俸更超然?!蓖昵锾欤肿髟姟冻科痤H寒,飲少酒,作草數(shù)幅》云:“衣食無多悉自營,今年真?zhèn)€是歸耕?!睆倪@兩首詩來看,致仕對于陸游來說,意味著官員身份的真正失去;尤其是官俸收入的減少,也使自己更依賴于家庭自身的經(jīng)濟收入來源。換言之,他覺得自己更接近于鄉(xiāng)野間耕作的平民百姓了。這種意識此后頻頻流露,見于以下詩例之中:

        湖上歸耕一病翁,此心非復少年同。(《老病》)

        妄出真成錯,歸耕惜已遲。(《自勉》)

        四十余年食太倉,賜骸恩許返耕桑。(《村居書事》)

        宦游五十年,天遣還農(nóng)桑。(《山澤》)

        我今余年忽八十,歸耕幸得安山林。(《雜言示子聿》)

        老荷寬恩許退耕,絲毫無報亦何情。(《書感》)

        胎發(fā)茸茸綠映巾,歸耕猶是太平民。(《自賀》)

        退耕鏡湖上,風雨有茅屋。(《寄子虡》)

        壯志悲垂老,歸耕愿太平。(《夜雨》)

        從這些詩句中“歸耕”一詞的使用來看,這明顯是用于指稱自己的鄉(xiāng)居生活。但是考慮到陸游的實際身份和年齡、身體狀況,我們其實很難相信陸游會真正參與了農(nóng)事勞作。我想這更多的是一種姿態(tài),表示自己失去了官員身份,在鄉(xiāng)間居住,與老百姓沒什么差別。

        與上述詩句的“歸耕”意識相呼應的,則是從退居山陰開始,陸游喜歡在詩中以“老農(nóng)”一詞來自稱。這種情形,在致仕以前的十年間只是偶爾出現(xiàn),計有以下數(shù)例:

        若耶老農(nóng)識幾字,也與二事日相關。(《飲酒望西山戲詠》)

        陸子真老農(nóng),破屋依頹垣。(《歲暮風雨》)

        莫笑蓬門雀可羅,老農(nóng)正要養(yǎng)天和。(《蓬門》)

        白首老農(nóng)愁破處,夢回高枕聽潺潺。(《喜雨》)

        坐令事業(yè)見真儒,老農(nóng)不恨老耕鉏。(《讀書》)

        但是在陸游致仕之后,尤其是嘉泰三年(1203)再次致仕之后,越是接近自己生命的最后時光,陸游在詩中越是頻繁地使用“老農(nóng)”一詞。如嘉泰四年(1204年),他有詩云:

        老農(nóng)手自闢幽圃,土膏如肪水如乳。(《菜羮》)

        而在開禧年間(1205—1207),他在詩中以“老農(nóng)”自稱者有:

        老農(nóng)雖瘠喜牛肥,回首紅塵萬事非。(《謝君寄一犁春雨圖求詩,為作絕句》)

        謝事還家一老農(nóng),悠然高臥聽晨舂。(《枕上作》)

        龔子吳中第一流,老農(nóng)何幸接英游。(《寄龔立道》)

        老農(nóng)自得當年樂,癡子方爭后世名。(《曉思》)

        嘉定元年(1208)、二年(1209),是陸游生命的最后兩年,這時他在詩中使用“老農(nóng)”一詞最多:

        明詔裕民聞屢下,老農(nóng)何以報君恩?(《肩輿至湖桑埭》)

        稻飯似珠菰似玉,老農(nóng)此味有誰知?(《鄰人送菰菜》)

        故里還初服,明恩念老農(nóng)。(《書壁》)

        老農(nóng)無他求,一飽萬事足。(《后雜興》)

        老農(nóng)飯粟出躬畊,捫腹何殊享大烹。(《種菜》)

        我今稽山一老農(nóng),百歲不死知何益?(《北窗》)

        老農(nóng)自喜知時節(jié),夜半呼兒起飯牛。(《喜雨》)

        從這些詩句來看,隨著陸游在鄉(xiāng)居居住的時間越長,年歲越大,他越來越覺得自己就是一介百姓。雖然他實際上不會參與耕作,但從心理上卻把自己看成了是一個老農(nóng)。較之于他中年時期熾熱的功名之念,晚年的陸游必定悲哀地意識到建功立業(yè)已經(jīng)不再可能,所以他才會將自己視為是平凡的“老農(nóng)”。

        但是,陸游的這種“歸耕”意識,這種自比“老農(nóng)”的心態(tài),倒也未必全是故作姿態(tài),而是有其現(xiàn)實基礎。因為陸游已經(jīng)意識到,出仕與農(nóng)耕之間本并沒有那么明顯的界限。如他曾在《夜過魯墟》中說道:“士生本耕稼,時來偶卿相?!庇衷凇峨s興》中言及:“謀生在衣食,不仕當作農(nóng)?!币簿褪钦f,在陸游看來,士大夫本是出身于農(nóng)耕階層,因為偶然的機遇才得以入仕為官,并非天生注定;所以當其離開官場,就應回到田野從事農(nóng)耕,以此作為經(jīng)濟收入的來源。他的這種意識,反映出自唐代貴族社會衰替之后,新興的宋代官僚自農(nóng)耕階層通過科舉躋身官僚階層一個真實面貌。應當說,正是在經(jīng)歷了唐宋之間的這種社會轉(zhuǎn)型之后,宋代的官僚對于仕宦的不確定才有了深刻的認識。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陸游家族自身的興衰,也給了他對于仕與農(nóng)之間關系的一個直接啟示。他在一篇文章中曾說:

        予嘗悲士之仕者,茍名位而已,則為負國;必無負焉,則危身害家,憂其父母,有所不免,耕稼之業(yè),一舍而去,復其故甚難。予先世本魯墟農(nóng)家,自祥符間去而仕,今且二百年,窮通顯晦所不論,竟無一人得歸故業(yè)者。室廬、桑麻、果樹、溝地之屬,悉已蕪沒。族黨散徙四方,蓋有不知所之者。過魯墟,未嘗不太息興懷,至于流涕也。*陸游:《陳氏老傳》,見《渭南文集》卷23,第2191頁。

        又在開禧元年(1205)的另一篇文章中說:

        吳越在五代及宋興,最為安樂少事,然廢立誅殺猶如此。方斯時,吾家先世守農(nóng)桑之業(yè)于魯墟、梅市之間,無一人仕于其國者,真保家之法也。*陸游:《跋吳越備史》,見《渭南文集》卷30,第2276頁。

        從陸游晚年的這兩篇文字中可以看出,陸游的家族在五代時期一直是以農(nóng)耕為業(yè),直到他的高祖陸軫,才在真宗祥符年間以進士起家,*按:陸游自述:“宋祥符中,贈太傅諱軫以進士起家,仕至吏部郎中,直昭文館”。陸游:《奉直大夫陸公墓志銘》,見《渭南文集》卷35,第2329頁。至陸游之晚年,已有兩百年之久。然而隨著家族成員的仕宦流徙,原來的家族聚集地魯墟反而被荒廢了。由此陸游認識到,如果因為出仕而丟棄了耕稼之業(yè),一旦要想恢復就很困難。陸游的這種意識,也流露在他的《示子孫》詩中:

        為貧出仕退為農(nóng),二百年來世世同。富貴茍求終近禍,汝曹切勿墜家風。

        吾家世守農(nóng)桑業(yè),一掛朝衣即力耕。汝但從師勤學問,不須念我叱牛聲。

        顯然,陸游在這首詩中,將世守農(nóng)桑當成了自己的家風。

        或許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陸游才屢屢在詩中表達出世代為農(nóng)的愿望。其中較為明顯者有:

        為農(nóng)世世樂有余,寄語兒曹勿輕舍。(《江村初夏》)

        衣食粗足官賦足,何妨世世作耕農(nóng)。(《龜堂雜題》)

        身誓生生辭祿食,家當世世守農(nóng)耕。(《視東皋歸小酌》)

        安得子孫常念此,不妨世世業(yè)耕桑。(《夜意》)

        為農(nóng)幸有家風在,百世相傳更勿疑。(《農(nóng)家》)

        一生衣食財取足,百世何妨常作農(nóng)。(《春日雜興》)

        在他寫給兒孫的一些詩中,也直接表達了希望兒孫輩能夠以農(nóng)耕為業(yè)的想法。如他慶元六年(1200)作《讀何斯舉黃州秋居雜詠次其韻》云:“倚墻有鉏耰,當戶有杼軸。雖云生產(chǎn)薄,桑麻亦滿目。況承先人教,藏書令汝讀。求仁固不遠,所要念念熟。喟然語兒子,勿媿藜莧腹,亦勿慕虛名,守此不啻足?!边@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以耕讀傳家。他又在開禧三年(1207)作《示兒孫輩》云:“昔忝諸生后,初非一世豪。但希鄉(xiāng)有秩,敢望郡功曹。斂版寧為辱?扶犂亦足高。兒孫勿妄想,底處不徒勞?!边@是告誡子孫對于仕宦不要抱有太大奢望,農(nóng)耕也無不可。他另在嘉定元年(1208)作《短歌示諸稚》云:“向來名宦事,回首如棄唾。義理開諸孫,閔閔待其大。賢愚未易知,尚冀得一個。如其盡為農(nóng),亦未可吊賀。歸耕豈不佳,努力求寡過?!碑敃r陸游身邊的孫子輩逐漸長大,他固然希望其中能有讀書成材者,但是如果這些孫子能以農(nóng)耕為業(yè),他也覺得可以接受。

        當然,我們會懷疑陸游的這些說法是否只是一種詩人式的矯飾,故作違心之論。但是如果我們結(jié)合現(xiàn)存的《放翁家訓》來看,發(fā)現(xiàn)問題就不那么簡單了。在現(xiàn)存的《放翁家訓》中有這樣兩條記載:

        吾家本農(nóng)也,復能為農(nóng),策之上也。杜門窮經(jīng),不應舉,不求仕,策之中也。安于小官,不慕榮達,策之下也。舍此三者,則無策矣。

        子孫才分有限,無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讀書,貧則教訓童稚以給衣食,但書種不絕足矣。若能布衣草履從事農(nóng)圃,足跡不至城市,彌是佳事……仕宦不可常,不仕則農(nóng),無可憾也。但切不可迫于衣食,為市井小人事耳。*(明)葉盛:《水東日記》卷15“放翁家訓”條,第153、157頁,中華書局2007年版。

        《放翁家訓》大體帶有一種遺囑的性質(zhì),所以其中故作違心之論的可能性很小。根據(jù)家訓中對于子孫的告誡來看,陸游無疑主張子孫應當讀書受教育,令“書種不絕”;但是由于宋代社會高度的科舉競爭,“仕宦不可?!币呀?jīng)成為一個社會法則,在無法做官的情形下,以農(nóng)耕為業(yè)也可接受,但切不可為市井小人之事。而他提出“農(nóng)耕為業(yè)、杜門窮經(jīng)、安于小官”三策,也應當是基于這種“仕宦不可常”的前提而做出的一種安排吧。

        根據(jù)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陸游晚年詩中的“歸耕”意識、自比“老農(nóng)”的表述,并不全是一種故作姿態(tài),而是唐宋社會轉(zhuǎn)型后,宋代科舉士大夫所必然面臨的一種現(xiàn)實選擇。陸游家族自身的興衰,也給了他一定啟示,覺得應當以世守農(nóng)桑作為家風,代代傳承。所以,陸游希望子孫能以農(nóng)耕為業(yè),并非完全是矯情。從現(xiàn)存的放翁家訓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陸游的這種意識,其實正是以宋代社會“仕宦不可?!钡倪@一嚴峻現(xiàn)實為前提,它的背后則是宋代社會的高度競爭與流動性。

        四、結(jié)語:南宋“退居型士大夫”的提出

        陸游自六十五歲離開官場之后,在家居山陰的近二十年(1189—1209)光陰里,寫下了六千多首詩歌,而且越到晚年密度越高,可以說陸游幾乎是以寫日記的方式在寫詩。*對于這一點的認識,我本以為是自己的獨得之秘,但后來發(fā)現(xiàn)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早已指出這點。[日]吉川幸次郎著:《宋元明詩概說》,第118頁,李慶、駱玉明等譯,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這樣,陸游就將自己的晚年生活,不避瑣細地都寫入了詩中,展現(xiàn)了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其內(nèi)容之生動、細節(jié)之豐富,不僅為考察其晚年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而且也使得我們可以從中尋繹其思想意識的脈絡。這樣一部近似于日記體式的《劍南詩稿》,幾乎可以精確到每首詩寫于哪個月份,無疑也為研究南宋眾多長期家居的士大夫提供了一份絕佳的樣本。正是通過對陸游晚年詩歌的仔細梳理,在考察其晚年聲望、出處與自我意識的基礎上,本文嘗試提出了一個南宋“退居型士大夫”的概念。

        這個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基于陸游晚年的自我意識。通過對其詩歌中語詞使用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當陸游在表述自己脫離官場這一行為時,他喜歡使用“退歸”“退處”“退閑”等以“退”字為核心的語詞,表現(xiàn)出與官場的距離感;而當涉及回歸故鄉(xiāng)家居這一事實時,他則傾向于使用“歸休”“歸老”等以“歸”字為核心的語詞,表現(xiàn)出對故鄉(xiāng)的親近感。也就是說,陸游在詩歌中使用了兩套語詞模式來描述自己脫離官場、定居家鄉(xiāng)的狀態(tài)。但是,當陸游提及自己晚年的身份時,他則比較明確地將自身定義為“退士”;當同時涉及脫離官場、回鄉(xiāng)定居這兩方面情形時,他則喜用“退居”一詞。因此,如果依照陸游的自我意識,運用現(xiàn)代學術語言來做界定,陸游應當被稱為“南宋退居型士大夫”。

        我們進而發(fā)現(xiàn),在陸游所使用的“退”與“歸”這兩套語詞模式背后,反映的正是南宋官僚士大夫的出處模式,即在官場與故鄉(xiāng)之間的去與來、脫離與回歸。北宋士大夫在游宦生涯中,往往會選擇在任職所在地置產(chǎn)定居,不一定回到故鄉(xiāng);而南宋士大夫在退出官場之后,通常是返回故鄉(xiāng)定居。這種兩宋之際士大夫出處模式的轉(zhuǎn)換,體現(xiàn)在了陸游的詩歌之中。與此同時,陸游詩歌中很少使用“隱”字來描述自己的家居生活,這或許表明那些退出官場后仍然享受祠祿、半俸等待遇的退居士大夫,在意識里已不再把自己的歸鄉(xiāng)定居視作隱居。由此導致的結(jié)果是,中古詩歌里彌漫的山林隱逸氣息在南宋出現(xiàn)了某種程度的消退,而村居的田園風味卻多了起來。

        其次,本文考察了陸游的晚年聲望和出處,意在說明即使是作為脫離官場的退居士大夫,他仍然可以享有全國性的聲望,甚至在政壇上發(fā)揮一定的影響力。我們發(fā)現(xiàn),作為享有盛譽的詩壇耆宿,陸游即使僻處鄉(xiāng)野,也仍然吸引了眾多的后進詩人追隨左右,不僅浙東地區(qū)的士人與之過從甚密,甚至有江西地區(qū)的詩人遠道而來登門拜訪。同時他也與當時的詩壇新秀保持密切的交往。另一方面,在“慶元黨禁”的政治氛圍下,他既是當權者韓侂胄試圖籠絡的對象,也是對韓侂胄不滿的在野士大夫觀瞻、勸阻的對象,朱熹對其晚年出處的關切即說明了這一點。當黨禁解除,韓侂胄采取與昔日政敵合作的姿態(tài)時,陸游再次出仕,且與韓侂胄有文字交往,他的這一舉動引起了相當一部分士大夫的非議。結(jié)果,在史彌遠上臺執(zhí)政之后,他因此遭到了“落職”的處分。通過對詩壇和政壇這兩方面情形的考察,我們當可意識到,陸游作為退居士大夫仍然有著全國性的聲望和不容忽視的影響力。因此,陸游這樣的南宋“退居型士大夫”,不應等同于明清史意義上的“鄉(xiāng)紳”或“地方精英”。

        再次,作為長期定居鄉(xiāng)間的退居士大夫,陸游的鄉(xiāng)居意識如何,也是本文關切的一個要點。通過對其詩中語詞使用的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在陸游初次致仕之后,他的詩中即表現(xiàn)出了一種“歸耕”意識,而且此后一直喜用“老農(nóng)”一詞來自稱。在我看來,這其中固然有失去官員身份之后的解嘲意味,但也并非全是故作姿態(tài)。因為陸游已經(jīng)意識到:“士生本耕稼,時來偶卿相”,“謀生在衣食,不仕當作農(nóng)?!彼未看蠓虮臼浅鲎杂谵r(nóng)耕階層,當其離開官場之后,也應繼續(xù)以農(nóng)耕為業(yè),仕與農(nóng)之間并沒有什么天然的界限。這種意識的出現(xiàn),應是唐宋社會轉(zhuǎn)型之后的一個產(chǎn)物。當然,陸游家族自身的興衰也給了他一個啟示,要以世守農(nóng)桑作為家風世代傳承,這體現(xiàn)在他一系列寫給兒孫要世代為農(nóng)的詩作之中。這些雖然看起來似乎有些故作姿態(tài),但是結(jié)合現(xiàn)存的陸游家訓來看,卻反映出在宋代高度科舉競爭的社會中,“仕宦不可?!弊鳛橐粋€社會法則已經(jīng)深深影響到士大夫官員對于子孫的期待,因此,作為一個現(xiàn)實的選擇,農(nóng)耕為業(yè)并非不可接受。

        簡言之,本文認為,陸游是南宋“退居型士大夫”的一個代表。這些南宋“退居型士大夫”的基本特征是:他們曾經(jīng)長期在朝為官,脫離官場后,基本返回故鄉(xiāng)定居;他們雖身處鄉(xiāng)野,但仍然具有巨大的文化聲望和政治影響力,甚至有可能東山再起;他們可能已經(jīng)意識到了“仕宦不可?!钡纳鐣▌t,能夠接受子孫以農(nóng)耕為業(yè)。我認為,陸游細節(jié)豐富的《劍南詩稿》充分揭示了這些特質(zhì),倘若能從這樣一個角度來重新審視陸游的晚年詩歌,我們或許又會進入一片新天地。

        【責任編輯:王建平;實習編輯:楊孟葳】

        【收稿日期】2015-10-15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455(2016)01-0029-14

        (作者簡介:林巖,江蘇南京人,文學博士,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

        猜你喜歡
        士大夫陸游官場
        宋韻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中華書畫家(2022年2期)2022-11-04 14:33:00
        明代士大夫的法律修養(yǎng)
        法律史評論(2020年1期)2020-09-11 06:24:52
        從宋初筆記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國情懷”——以《南唐近事》《江南別錄》等為例
        天一閣文叢(2019年0期)2019-11-25 01:32:04
        一轉(zhuǎn)身,就是一輩子——陸游和他的《釵頭鳳》
        BUILDING EUROPE
        除夜雪
        陸游詩中“花汞”一詞考釋
        2014年9月19日—2014年10月24日
        初夏絕句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三级|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久久| 亚洲五月天综合| 妞干网中文字幕| 免费黄网站永久地址进入| 美女露出自己的性感大胸一尤内衣| 天天鲁在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日本在线| 青青草久热手机在线视频观看| 日韩免费精品在线观看| 97日日碰曰曰摸日日澡| 国产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AV乱码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一般男女| 国产丝袜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 白丝兔女郎m开腿sm调教室| 国产高潮刺激叫喊视频| 妓院一钑片免看黄大片| 成人无码区免费AⅤ片WWW| 国产又湿又爽又猛的视频| 女人18毛片a级毛片|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在线网址| 丰满老熟女性生活视频|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91短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看| 美丽的小蜜桃在线观看| 中文乱码字慕人妻熟女人妻|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播放国产| av网站免费观看入口| 少妇人妻中文字幕hd|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国产传媒| 九九日本黄色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人妻互换激情| 国产福利永久在线视频无毒不卡| 在线观看免费午夜大片| 日韩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人妻| 精品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