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遲有道
?
真正的愛不該有恨
——評張德芬《舍得讓你愛的人受苦》
文_遲有道
《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猴媽媽生了兩只猴子,她偏愛小一點的猴子而不喜歡大的,對小的呵護得無微不至,大的卻不聞不問。一天她們遇到狼的襲擊,猴媽媽匆忙帶著小猴子爬到樹上,顧不上管大猴子。等狼慢慢地離開后,猴媽媽吃驚地發(fā)現(xiàn)她最疼愛的小猴由于自己抱得太緊被勒死了,而大猴子藏在一個樹洞里,他救了自己。這樣的故事小時候聽并沒有什么感覺,如今給孩子講卻頗有感觸,當我們對至親之人掏心掏肺的愛,換來的卻是撕心裂肺的傷害,這種感覺用一句臺詞形容再恰當不過,那就是“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更可悲的是就算上天再給一次機會,我們依舊會陷入如西西弗斯一樣噩夢般的輪回,因為我們不懂得愛到極致是放手,不明白如何與親人建立正確的關系,不舍得讓你愛的人受苦。這是我們心靈成長的一種缺失。《舍得讓你愛的人受苦》為我們補上了這堂課,知彼先要知己,通過與自己建立起清晰、親密的關系之后,逐步蔓延擴散到與親人、愛人、家人的關系之中,讓自己對他們愛的回饋不再有怨恨。
“我知道你們說的都對,但就是受不了你們的嘮叨!”曾幾何時,這是我們對家長的“愛的反饋”,那時的我們感到一種強烈的不被理解、很痛很委屈;如今當同樣的話從自己孩子嘴里說出,我們又感到一種強烈的不被理解、很痛很委屈。這種感覺很符合那首老歌中唱的:誰又在為了誰而哭,誰又在為了愛而不斷付出,重復地走著別人走過的路,有誰知道愛一個人的痛苦。是啊,正是愛才能讓我們忘我地投入,忘我地替對方著想,但也正是愛讓我們不被理解,讓我們陷入好心沒好報的憤懣。其實這種情緒誰都會有,在張德芬看來,人們對普通朋友、同事、不熟悉的人很容易保持理性和距離,但是對愛的人,卻很難割舍下那份牽纏、糾結的感受和情結,所以我們常常以愛為名,去干涉、勸說我們愛的人,以為這樣就是對他們好,而得到的效果卻常常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因為你負面的看法和負面的表述方式,會讓他們產生強烈的防御之心,排斥你的善意,只想為錯誤的行為找借口、辯護,無法真誠的理解對方的愛,日積月累就陷入了互相怨恨的負能量漩渦。
《舍得讓你愛的人受苦》這本書就是作者通過自身感情的梳理,感悟出恰到好處的親情關系,深入探討“愛到極致是放手”的舍得觀念。用這種觀念審視一下前面的寓言故事,我們不難看出猴媽媽對大一點猴子的舍棄,肯定會令他吃到很多苦,但這個過程卻讓他學會了生存技能,這才是一種大愛,而對小猴子的不舍卻最終要了他的命。痛苦會對人造成一些傷害和痛苦,但更能使一個人成長,你的干預可能會剝奪對方成長的機會和面對挫折的反應能力,以及隨之而來的智慧。這對孩子、愛人來說是如此,對父母和長輩更是如此。在這本書里,張德芬一如既往的堅持成名作《遇見未知的自己》中的觀念,讓我們將自己內在的觀念理清、搞順、提升,不再與自己內在的各種負面情緒共存,學會和自己每個當下的情緒和睦相處,當我們找到了這種內在力量和智慧,你會發(fā)現(xiàn),“你愛的人自然而然也會受你的影響,走向最適合他們的人生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