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在一個冬日暖陽的日子,有幸跨海深入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的腹地,從百年海防古文化的南炮臺到體驗建設中的首個中國離岸式生態(tài)型人工島雙魚島;在充滿西班牙異域風情的卡達凱斯小鎮(zhèn)眺望亞洲最大的海水浴場;隨青春勃發(fā)的廈大學子涂鴉晚霞中的黃金海岸。
目之所及,賞心悅目,所行之處,心潮澎湃。
顯然,一個即將矗立于廈門灣南岸宜居宜業(yè)、氣象萬千的濱海新城正在日新月異、轟轟烈烈地迅速崛起。
而就在這一片現(xiàn)代化的鋼筋水泥中,有一處溫潤古樸、獨具閩南特色的樓居古厝因其百年歷史悠久、人文思想綿長、家國情懷濃厚、建筑端莊典雅而散發(fā)著攝人心魄的美韻和暖意。如靜靜地凝視,很像一首穿過歲月云煙的“他鄉(xiāng)生白發(fā)”或是“窗前明月光”的古老歌謠,十分令人遐想。
這就是位于漳州大徑社區(qū)的許氏家廟,該家廟始建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470年的歷史,與金門僅一水之隔。而且它與一般臺灣人尋根謁祖要到大陸不同,大徑社區(qū)許厝許氏一族則是由臺灣金門遷居到漳州的。
萬涓成水,終究匯流成河。它承載了兩岸同胞打斷骨頭連著筋,血終究濃于水,不可分割的親情淵源,是海峽兩岸許氏宗親“人同源、神同祖、文同源”的歷史見證,是散落于世界各地的許氏子孫夢中的阡陌桑梓,是耄耋父母的滿頭白發(fā),更是回望故園時那一份濃濃的鄉(xiāng)愁。
家廟里珍藏一塊方方正正的石碑,上面鐫刻“夫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自天子至庶人,莫不賴宗功祖德,以垂裕后昆?!钡任淖?,與家廟中的“祖祠崇圣哲敬賢育后,宗廟正倫常睦族敦親”楹聯(lián)內容呼應,以示許氏先賢建廟的初衷是希望子子孫孫不忘本源,有所依歸。希望兩岸宗親無論身在何地,不要忘了同根同族這份骨肉親情,數(shù)百年來,許氏后人耕讀傳家,敬賢育后,睦族敦親,得以人丁繁盛,世代綿延。到現(xiàn)在成為兩岸乃至世界各地許氏宗親家廟中一處難得的文化傳承和珍貴的人文烙印。
當?shù)厥妨嫌涊d,“大徑許氏和金門珠浦許氏同屬唐朝開漳別駕許天正后裔,大徑開基祖許文惟是金門珠浦許氏深井頭派下第十世長子。許氏后人世代相傳,許惟文乘船出海遭遇暴風,船破落水而漂流至下郭社 (今為許厝社后市井),被當?shù)鼐用窬认?,后入贅郭氏,在此落地生根,繁衍生息”,至今已二十六世,共千余人?/p>
同時,在菲律賓、印尼等地也有許氏“新厝內”房系繁衍的后裔子孫。正可謂“始祖漂洋渡海建基業(yè)千古輝煌,子孫雄心壯志展宏圖萬代流芳” 。
大徑在清乾隆時代稱“梅莖”,當時“梅莖”這個地名不僅是說與楊梅的栽種、采收、買賣有關,而更多的是把楊梅樹莖比喻根連著許氏祖地金門珠浦,有許氏子孫雖遠離故土,但仍然追根溯源,不忘根本的家國意識。
那時,大徑一片荒涼,人煙寂寥,鄉(xiāng)民靠種田和討海艱難度日,任何天災人禍對他們來說都是滅頂之災,只能束手無策。無奈,只好離鄉(xiāng)背井,告別親人,不惜生命危險乘木帆船漂洋過海,尋一線生機。有的在途中遇臺風巨浪,淹死在海里;有的九死一生,終究功成名就,衣錦還鄉(xiāng)。當時有四房同宗親的叔伯兄弟一起遠赴南洋,經營大米,通過艱難打拼,在印尼開了店鋪,賺了一些錢,就寄回來建房子,賺一點寄一點,錢不夠,建一點算一點,后來有更多的許厝宗親加入,前后經歷了10年的時間才得以最終落成。
《龍海村社》載:“洋如堂始建于明初,家廟前進內正中間掛堂號‘洋如堂匾,祖龕上安放許氏列祖神位5尊?!?/p>
從此,許氏家廟就像一棵大樹,依附著祖先的血脈年年庇蔭,代代思源。朝朝暮暮間,那枝葉樹干搖曳在閩南的故土上,而長長的樹根卻蔓延生長在世界各地許氏后人的心里。
但是,在后來幾百年的風雨飄搖中,古厝歷經劫難,諸如日本飛機的轟炸、有價值的文物被盜、貴重資料被燒毀、甚至厝內的建筑裝飾、桌椅板凳均被偷走破壞,而且由于祠堂建筑物時間長久,室內屋頂木制材料已遭受白螞蟻侵蝕嚴重,幾處屋頂即將塌落。雖曾經歷三次維修,房主人還是被迫搬出“危房”,往事不堪回首。
即便這樣,許氏后人抹去歲月的淚痕,一定要把“根”留住的信念絲毫沒有動搖,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大徑許氏家廟仍然是海峽兩岸許氏后人聯(lián)絡親情的紐帶。
自20世紀80年代起,金門珠浦許氏宗族就多次前來認親祭祀,金門許氏宗親會多次組團前來許氏家廟尋根謁祖,向許氏家廟捐贈禮品。同時大徑許厝宗親也頻頻往返金門,回贈“血濃于水永世親,敦陸宗誼萬世欣”的紅色匾額,參加金門許氏始祖奠安儀式。金門與廈門“門對門”,渠道暢通,國逢盛世,兩岸許氏宗親開始了越來越頻繁的往來交流。
為弘揚宗功祖德,慎終追遠,進一步凝聚兩岸宗親間的情感交流,促進兩岸同胞的友好往來,從2010年開始至今,許氏后人先后眾籌集資200余萬元,在原址重建家廟,他們嚴格按照木料,瓦片原來的規(guī)格、大小、顏色進行“翻修”,力求還原歷史風貌。歷時6個多月竣工,按期落成。
新落成的許氏家廟是舊磚木瓦房家廟的六倍大,為三層鋼筋混凝土樓宇建筑,宏偉壯觀。家廟主體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廣場占地500平方米,坐西朝東,遠眺金門。站在三樓,海上大擔、二擔等島盡收眼底。家廟主體用精心雕刻而成的青石、大理石和紅磚建成,正面為青石,側面一樓是大理石,二、三樓是紅磚,屋頂為閩南特色檐脊結構。許氏家廟三樓保留有民國年間重修家廟碑記,沿襲舊制建有“洋如堂”,為兩進結構,內部雕刻裝飾惟妙惟肖,精美絕倫,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工藝相結合,或雕或鏤、或彩或畫。前堂門前墻上刻有“涌泉躍鯉”、“行傭供母”、“聞雷泣墓”、“扼虎救父”等二十四孝圖,后堂兩側刻有“榴開百子”、“精忠報國”、“麟鳳呈祥”、“金雞曉啼”、“金玉滿堂”等十幅壁畫。后堂正中高掛“洋如堂”牌匾,正下方紅底金字寫有篆書“高陽傳芳”。從后堂向前堂延伸開來,多幅楹聯(lián)分列兩側:“衍金門如別支沛地靈人杰,朝虜水而來瀠洄源遠流長”。
2010年12月中旬,來自臺灣臺北、桃園、新竹、金門的許氏宗親及廣東、廈門、漳州等地的兩岸千名許氏宗親齊聚福建漳州,共同見證了許氏家廟的正式落成,金門許氏宗親會為煥然一新的家廟贈上題為“枝榮葉茂”的牌匾。從此,一座歷經百年坎坷,更加宏偉壯觀的大徑許氏家廟,面朝大海,攜承歷史,以前所未有的姿態(tài)與海峽對岸的金門祖地遙遙相望,焚香典禮,共訴親情。
對于大徑許氏家廟的翻新重建,各大報刊、電視、網絡等媒體都予以高度關注和大量的報道,也得到了海峽對岸相關人士的一致好評。前來參加落成典禮的中國國民黨前金門縣黨部書記許金龍稱,“一家人百代親,許氏家廟的落成將進一步促進兩岸宗親交流交往,促進團結合作,很有意義?!?/p>
曾經問過一些許氏后人,為啥要斥巨資翻蓋家廟?他們沒有豪言壯語,甚至不善言辭,但回答是一樣的:“告訴子孫后代,不要忘本。”
這個“本”其實就是根,就是家,就是國,就是文化傳承,就是家國情懷,是我們炎黃子孫對自己祖先文化和血脈淵源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密碼。一句話,對于許氏宗親,對于兩岸同胞,對于國家民族,把根留住,才能枝繁葉茂,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