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桑 雨
?
缺席的故鄉(xiāng)
文_桑 雨
曼哈頓島南端的“中國城”對所有身處異國的國人而言,都像是山寨版本的家鄉(xiāng)。雖然近年來,由于大批新移民進入和大批貨真價實的國內(nèi)餐飲連鎖店入駐,位于紐約皇后區(qū)的法拉盛已然成為更加逼真和質量更高的山寨家鄉(xiāng),但由于其稍顯偏僻的地理位置,至今仍無法撼動曼哈頓島的中國城的地位。
當你閑逛到中國城時,會欣喜地發(fā)現(xiàn),這里不僅是一個慰藉你因為過度愛國而日漸萎縮的胃囊的好去處,更是一個重新感受國內(nèi)風情,包括臟、亂、差、擠在內(nèi)的一切屬性的去處。當街邊的菜市場開始擺出一排排新鮮的雞鴨魚蟹時,只有一兩只礙眼的黃金海岸大龍蝦在提醒你,這不是你記憶中的鄉(xiāng)村集市。但誰知道呢,出國這么多年,說不準國內(nèi)的鄉(xiāng)村集市也開始販售黃金海岸大龍蝦了呢。于是你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讓魚腥味灌滿你因思鄉(xiāng)而時不時變得空蕩蕩的胸腔。
我初來紐約時曾盤踞中國城三個月之久,但至今仍無法自信地在這片全曼哈頓島城市規(guī)劃最匪夷所思的地區(qū)穿梭。在這里,大大小小的街道錯綜復雜,自說自話地便隨意鋪開了。每當我斗膽帶著朋友進入中國城覓食時,都不好意思承認自己其實和他們一樣迷茫。當我們焦頭爛額地停在某個人潮洶涌的路口打開谷歌地圖時,朋友們總是向我投來質疑的目光:“你不是在這里住過三個月嗎?”而我只能尷尬地解釋:“不知道為什么,這個地方每次來都不一樣,白天和晚上不一樣,人多時和人少時也不一樣?!迸笥言俅瓮秮聿恍湃蔚哪抗猓憜柕?“中國城還有人少的時候?”
更有趣的是,中國城是許多初次到訪紐約的游客的必游之地。從地理位置上看,中國城往北便是著名的購物圣地SOHO區(qū)與紐約大學,往南是華爾街與自由女神像。當所有的旅游景點都非常配合地站成一排待你檢閱時,你簡直不好意思跳過其中任何一個。
于是你會發(fā)現(xiàn),操著各國語言的游客們興致勃勃地拿出專業(yè)相機,對著無辜的雞鴨魚蟹,尋找拍攝它們的完美角度;或是操著不熟練的英語,與同樣操著不熟練英語的店主討價還價——店里在出售印滿“LV”字樣的絲巾,或是在臉盆中奮力游泳的塑料青蛙;也有青春洋溢的小女生一臉驚喜地向同行的男友表示,自己第一次感受到了東方風情,而男友亦提著滿滿幾袋準備分發(fā)給親朋好友的塑料筷子和印著龍圖案的T恤,滿眼憐惜與欣喜地看著她點頭。
作為資深語言愛好者的我也不得不承認,在中國城,有時方言比普通話更好用,而方言之中,最好用的便是粵語和閩南話。這一現(xiàn)象與此處居民的主要構成密切相關——最初來美國東海岸定居的中國移民大多來自東南沿海地區(qū),而他們在遙遠的太平洋彼岸,仍保存了包括方言在內(nèi)的諸多區(qū)域特色。
因此,曼哈頓島中國城的多數(shù)中國餐館,都是帶著東南沿海地區(qū)特色的茶餐廳或扁食冷面館,而我也不止一次向朋友解釋過,這個中國城大致更能代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的文化,而非整個中國的縮影。
然而對廣大游客甚至多數(shù)當?shù)厝硕?,這里的中國城便是他們認知中的中國。如若去北京的機票太貴,辦理去中國的簽證太麻煩,那能夠到曼哈頓的中國城走一趟,也算是身體和心靈都在路上了。
曾有一位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在美華人成功人士向我表示,他對中國城的復雜感情常常令他對這個地方望而卻步。中國城里的這些國人有著異于常人的冒險精神,敢于越過重洋來到這片土地上開始新生活,卻仍舊選擇活在自己構建的小世界里,每日吃著三菜一湯,說著流利的家鄉(xiāng)話,遵循著幾百年前的文化古訓,并不斷創(chuàng)造和構建出這樣一個他們記憶中的家鄉(xiāng)。然而,對于這片土地帶來的任何影響,他們在潛意識中仍是抗拒的,甚至缺少任何嘗試接觸或融入其中的動機和努力。
當你來到美國,卻仍過著中國式的生活,那你來到這里的意義何在?
不僅僅是中國人,那些懷著“美國夢”、奔著綠卡,從世界各地涌入美國涌入紐約的人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與自己相近的族群建立連接:一個新來的法國人會因為認識了另一個法國人而迅速地融入當?shù)氐姆ㄕZ社區(qū);一個土耳其人會因為去了某家土耳其飯館而立刻成為當?shù)赝炼渖鐓^(qū)的新成員;而一個中國人,在來到美國之前,恐怕就已經(jīng)與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同胞建立起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這也是為什么,雜貨店店主永遠是印度口音,干洗店的老板娘大致都帶著割完雙眼皮后的精致妝容,而美甲店與按摩店里,也常是嘰嘰喳喳的一片鄉(xiāng)音?;蛟S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人們一直在沖鋒卻難以攻陷的多是由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差異帶來的束縛,然而在族群混雜的他鄉(xiāng),人們隔街相望,卻仍似隔著一堵城墻。
在社會語言學的課堂上,教授曾分享過一個文化差異的案例:當一位非洲裔顧客走進一家老板是韓國人的干洗店時,總是習慣性地想通過閑聊表示友好,而他發(fā)現(xiàn)韓國店主不僅不搭理他,甚至在接錢時都不愿意觸碰他的手。于是黑人顧客掀桌而起,控訴韓國店主種族歧視,殊不知在韓國文化中,保持距離即最基本的人際禮儀。
所以,即使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自己世界大同,種族主義是“政治不正確”的行為,卻駭然發(fā)現(xiàn),私底下很多人都默默地與這樣的理念背道而馳。
在某種意義上,人們并非因為厭惡與自己不同的他人而選擇與同類聚集在一起,而是為了構建起一個缺席的故鄉(xiāng),難免需要找人湊數(shù),張三拉來了李四,李四介紹了王五,就這樣拼拼湊湊,或許不難仿造出那個記憶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