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家俊
?
上海縣衙登報招聘劊子手
□ 徐家俊
清朝光緒年間,上海縣衙的劊子手曾由吳慶充當多年。凡是縣衙監(jiān)獄關押的死刑犯,經(jīng)刑部批準后,穿著囚衣囚褲,被縣衙的差役五花大綁,背上還要插上“斬條”(寫有姓名的木牌),押赴刑場,由吳慶掄起“鬼頭刀”處決犯人。由于吳慶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春天病故,一年多來,縣衙中的其他差役都不肯接替劊子手的崗位,該崗位一直空缺。最讓縣官頭疼的是,有一次,縣衙監(jiān)獄一名叫蔡阿邦的死刑犯,經(jīng)過府臺、提刑按察等部門的層層上報和審核,已被北京刑部下達“批文”,縣衙里竟找不到一名稱職的行刑劊子手。
按照當時的法律,縣衙超過一定期限,無故拖延犯人的死刑執(zhí)行,對縣官來說是一種瀆職行為,要追究其責任。為此,縣官急急忙忙請上海駐軍的頭目幫忙,向軍營借了一個身材高大的兵勇臨時去執(zhí)行任務。該兵勇盡管膽大力氣大,畢竟對砍頭不熟悉,正式執(zhí)行時難免動作不熟練,掄起“鬼頭刀”,朝死刑犯的脖子上一刀砍下去后,死刑犯竟然還雙眼睜開,大口喘氣,掙扎了好一陣子才斃命。那兵勇也非常緊張,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的,身上沾了不少污血,差點出了大洋相。在場的老百姓議論紛紛,監(jiān)斬的縣令心驚肉跳,軍營的頭領也感到面上無光。日后,軍營以軍務訓練為由,再也不同意縣衙借兵勇去執(zhí)行死刑了。
翌年秋天,縣衙有位紹興師爺為解決這個問題,想出一個辦法,起草了一份類似招聘啟事的文告,擬通過登報的辦法,來解決劊子手短缺的問題。經(jīng)過上??h衙的縣官黃承暄批準,這份“招聘啟事”便刊登在清光緒三十一年九月十八日(1895年11月4日)的《申報》上?,F(xiàn)將原件抄錄如下:
招充劊手上??h屠甲一役,專承處決人犯之差,前因無人承充,由勛勇吳慶充當多年。吳于去春病故,懸差迄今無人接充?,F(xiàn)經(jīng)本縣差頭金順薛貴以前次蔡阿邦犯案處決,一時倉卒無人,因向撫標滬軍營借勇代行。然非素諳熟手,臨事未免生疏。況自此而后,營中亦不允所借。今年冬決,提前辦理。設奉釘封排札,無人行刑,亟應先為稟請,召充劊子手兩名。黃大令俯準所請,當即出示召充,大旨謂:為此示仰各色人等,如有愿充斯役者,務要精諳熟手,著具保結(jié),投候驗充。
該招聘廣告半文半白,文字不多,歸納起來,大概意思有三點:一、招聘劊子手的原因;二、擔任劊子手的條件,如本人自愿,業(yè)務熟練;三、報名、錄用的程序。如報名需有店鋪或有一定地位的人具保,要經(jīng)官衙考核。這則招聘廣告為清末上??h衙司法執(zhí)行情況提供了佐證。
(摘自《上海灘》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