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六一(江蘇警官學院刑事科學技術系,江蘇南京210031)
?
《槍支致傷力的法庭科學鑒定判據(jù)》適用性研究
——以氣槍國家標準為視角
陳六一
(江蘇警官學院刑事科學技術系,江蘇南京210031)
摘要:現(xiàn)行《氣槍》國家標準在氣槍定義中設定了槍口動能E或槍口比動能B的下限值,分別為E>1J或B≥1.8J/cm2。當槍口比動能B<1.8 J/cm2待檢“氣槍”的槍口動能E>1J時,該槍屬于制式氣槍。按《槍支致傷力的法庭科學鑒定判據(jù)》規(guī)定,制式槍支屬于法定槍支而B<1.8J/cm2的槍支不屬于法定槍支,對該槍做出了完全相反的定性結論。對于一定口徑的氣槍,槍口動能與槍口比動能值一一對應,因此只需用一種參數(shù)定義氣槍即可。用槍口動能限制氣槍能量是國際通行做法,我國可照此修改上述兩個標準?,F(xiàn)階段刑事技術鑒定部門應依據(jù)《氣槍》標準檢測以氣體為動力的槍支,確定其屬性。
關鍵詞:國家標準;氣槍;致傷力判據(jù);槍口動能;槍口比動能
2008年3月1日實施的公安部行業(yè)標準《槍支致傷力的法庭科學鑒定判據(jù)》(GA/T 718—2007[1],以下簡稱“致傷力判據(jù)”)3.2中規(guī)定,未造成人員傷亡的非制式槍支“致傷力判據(jù)”為槍口比動能等于或大于1.8 J/cm2?!秶覙藴蕷鈽尅罚℅B/T 28801—2012[2],以下簡稱“新標準”)已于2013年3月1日正式實施?!靶聵藴省?.1對氣槍的定義為:“以壓縮空氣為動力,具有槍管、擊發(fā)機構等基本結構,發(fā)射金屬或其他材質的彈丸,所發(fā)射彈丸的槍口動能超過1J,或者所發(fā)射彈丸的槍口比動能等于或大于1.8 J/cm2的器械”。
“新標準”除對氣槍所發(fā)射彈丸的槍口比動能作出規(guī)定外,增加了槍口動能參數(shù)。在滿足“新標準”其他條件的前提下,只要該器械發(fā)射的彈丸的槍口動能超過1J,無論比動能為多少,均屬制式氣槍。
假設某疑似仿制氣槍發(fā)射的彈丸的槍口動能超過1J且比動能小于1.8 J/cm2,按“新標準”該槍屬于氣槍。根據(jù)“致傷力判據(jù)”中的3.1,可直接認定該槍為法定槍支;而按照“致傷力判據(jù)”中的3.2,由于彈丸槍口比動能小于1.8 J/cm2,則該槍不是法定槍支。由此可見,隨著“新標準”的實施,“致傷力判據(jù)”處于自相矛盾狀態(tài)。
1.1槍口比動能計算公式
“新標準”與“致傷力判據(jù)”的比動能計算公式所用字母不一致(表1),但兩公式對應的物理意義一致。
表1 兩個標準比動能計算公式比較
1.2氣槍口徑(d)與發(fā)射物
“新標準”規(guī)定膛線氣槍的口徑有4.5mm和5.5mm兩個規(guī)格,滑膛氣槍的口徑有6、8、11、17.5mm四個規(guī)格。膛線氣槍發(fā)射氣槍彈[3];6mm和8mm滑膛氣槍發(fā)射BB彈,11mm和17.5mm滑膛氣槍發(fā)射彩彈。
1.3氣槍的動能和比動能限制
普通氣槍槍口動能與比動能應符合表2規(guī)定。當普通氣槍的1<E≤7.5J時,為低能量氣槍;當普通氣槍的E>7.5 J時,則為高能量氣槍。高能量氣槍的槍口動能無上限約束。表2中的47.2與31.6兩個數(shù)據(jù)可由比動能公式計算得出:7.5/(π/4×0.452)= 47.2,7.5/(π/4×0.552)=31.6?;艢鈽寴尶趧幽芘c比動能值必須符合表3列1至列3的規(guī)定,槍口動能有上限約束。
表2 普通氣槍槍口動能與槍口比動能值[2]
表3 滑膛氣槍槍口動能與槍口比動能值
1.4滿足氣槍的能量條件
圖1 B/E—d關系圖
從(1)式可看出,B/E的比值隨氣槍口徑d增大而減?。▓D1)。各口徑氣槍槍口比動能B=1.8時的槍口動能值EB=1.8(表4)。
表4 B=1.8時各口徑氣槍槍口動能值
從表4中可看出,當d=8.41時,B/E=1.8,EB=1.8=1;當d>8.41時,B/E<1.8,EB=1.8>1;當d<8.41時,B/E>1.8,EB=1.8<1。
故當d>8.41且E≤1時,必有B<1.8,此時不滿足氣槍條件;當d>8.41且E>1時,此時滿足氣槍條件。
當d<8.41且EB=1.8≤E<1時,B>1.8,滿足氣槍條件;當E<EB=1.8時,不滿足氣槍條件。
因此,滿足氣槍的條件為:d>8.41且E>1或d<8.41且EB=1.8≤E<1;槍口動能超過表3中列2上限值的待檢“氣槍”不符合氣槍標準,因而不是氣槍,但屬于法定槍支。
不滿足氣槍的條件為:d>8.41mm且E≤1J或d<8.41且E<EB=1.8,此時待檢“氣槍”為仿真槍(需同時滿足B>0.16 J/cm2)
2.1“新標準”數(shù)據(jù)的設定問題
表2中的槍口比動能數(shù)據(jù)是由表中對應槍口動能數(shù)據(jù)計算得到,為重復設置。
表3中,列1至列3摘自“新標準”。列4中的上限值即為列2數(shù)據(jù),下限值由表4中EB=1.8及氣槍定義給出。列5數(shù)據(jù)是根據(jù)列4數(shù)據(jù)計算得出,其中數(shù)據(jù)4.42和6.07雖小于列3中的4.6和6.2,但卻是比動能的上限,即使動能達到最大值,比動能數(shù)據(jù)也無法達到4.6和6.2。
設定槍口動能或槍口比動能雙參數(shù)定義氣槍,實無必要。比動能由動能計算得出,對于某一口徑的氣槍而言,規(guī)定了彈丸的槍口動能也就是規(guī)定了彈丸的槍口比動能。使用動能單參數(shù)定義氣槍更合理,況且這也符合國際通行做法。
2.2國外氣槍的能量標準
外國對氣槍最低能量的限定差異較大,表5是一些國家(地區(qū))設定的氣槍槍口動能標準及氣槍許可情況。
表5 一些外國(地區(qū))氣槍槍口動能標準
續(xù)表5
表4中,采用動能標準最嚴格國家的是澳大利亞和新加坡,無論動能大小,所有氣槍均需許可;最寬松的是新西蘭和南非,所有氣槍均無需許可。大多數(shù)國家(地區(qū))設定了氣槍需許可的動能值,其中法國最寬松,為大于20J;日本最嚴格,為大于0.98J。加拿大設定了需許可的動能值及初速值;只有臺灣設定了需許可的比動能值,為大于20J/cm2。
意大利和德國規(guī)定7.5 J為高能量氣槍和低能量氣槍分界值,其中意大利的劃分與我國最接近,1<E<7.5J為低能量氣槍,E≥7.5J為高能量氣槍。
2.3兩標準的優(yōu)先執(zhí)行問題
“新標準”為國家標準,“致傷力判據(jù)”為公安部制定的行業(yè)標準,兩者均為推薦性標準。由于公安部已先后發(fā)文貫徹實施“致傷力判據(jù)”和“新標準”,因此在公安系統(tǒng)內,“新標準”和“致傷力判據(jù)”均為強制標準。公安機關的刑事技術鑒定部門在檢驗以氣體為動力的槍支時,必須采用“新標準”,但目前仍采用“致傷力判據(jù)”。
2.4兩標準的沖突問題
“致傷力判據(jù)”3.1規(guī)定:“制式槍支、適配制式子彈的非制式槍支、曾經(jīng)發(fā)射非制式子彈致人傷亡的非制式槍支直接認定為具有致傷力”。因此,合格制式氣槍均為法定槍支。E>1J且B<1.8 J/cm2的合格制式氣槍是法定槍支。據(jù)前述,當d>8.41且1<E<EB=1.8時,B<1.8 J/cm2,此時,按“新標準”待檢“氣槍”為法定槍支,但按“致傷力判據(jù)”待檢“氣槍”則不是法定槍支,兩標準發(fā)生沖突。
刑事技術鑒定部門應依據(jù)“新標準”檢測確定以氣體為動力的槍支是否為仿真槍、合格氣槍以及動能超過上限的不合格氣槍(屬于法定槍支)。
修改“新標準”,采用槍口動能單一參數(shù)定義氣槍,在普通氣槍和滑膛氣槍參數(shù)中只設定動能閾值,取消比動能閾值;修改“致傷力判據(jù)”和仿真槍認定標準,將“致傷力判據(jù)”由槍口比動能改為槍口動能,與多數(shù)國家(地區(qū))接軌。或在目前“新標準”實施的前提下,出臺補充規(guī)定,避免與“新標準”抵觸??梢?guī)定當0.16J/cm2<B<1.8J/cm2且d>8.41mm時,必須檢查槍口動能數(shù)值,如果E>1J,則認定待檢“氣槍”為法定槍支,否則為仿真槍。
參考文獻:
[1]GA/T 718—2007,槍支致傷力的法庭科學鑒定判據(jù)[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2]GB/T 28801—2012,氣槍[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3.
[3]GB/T 28800—2012,氣槍彈[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3.
[4]Decreto no. 3.665,de 20 de novembro de 2000,Art. 17 IV[S]. 2000.
[5]Decreto no. 3.665,de 20 de novembro de 2000,Art. 16 VIII[S]. 2000.
[6]Criminal Code,R.S.C.,1985,c. C-46,84(3)(d)[S]. 1985. [7]P edpis . 119/2002 Sb.,§6(c),§7(e)[S]. 2002.
[8]Décret n°2013 -700 du 30 juillet 2013,Article 2,Rubrique 4,Numéro 4[S]. 2013.
[9]Dz.U. 1999 Nr 53 poz. 549,Art. 8[S]. 1999.
[10]Waffengesetz,Anlage 2,Nr. 1.1[S]. 1998.
[11]Decreto Ministeriale n.362/2001,Art. 1[S]. 2001.
[12]火器及彈藥條例[S]. 2011.
(本文編輯:卞新偉)
中圖分類號:DF794.1
文獻標志碼:B
doi:10.3969/j.issn.1671-2072.2016.03.015
文章編號:1671-2072-(2016)03-0093-05
收稿日期:2015-11-17
作者簡介:陳六一(1961—),男,副教授,主要從事痕跡鑒定研究工作。E-mail:chenliuyi@jspi.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