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坤
好文章看后應讓人產(chǎn)生一種恍然大悟、豁然開朗之感,它能給人啟迪,指引人不斷向上。這樣的文章既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觀點還應具有啟發(fā)性。作文中要想讓文章的觀點具有啟發(fā)性,有如下方法可供參考。
好文章必須闡發(fā)獨特見解,想他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例如湖北高考滿分作文《誰是兇手》:
一提到《孔雀東南飛》中的焦母形象,很多同學必定對她咬牙切齒,認為她活活地拆散了一對戀人,殊不知焦母和劉兄同樣也是受害者,殺死蘭芝的兇手應該是以“三從四德”為代表的封建禮教。
蘭芝、仲卿成了封建禮教和家長制的犧牲品,而焦母又何嘗不是呢?我們從焦母對兒子之愛,對“奪愛”者兒媳之恨,對自身心理有失平衡之悲,看到了她心靈的戰(zhàn)栗。
焦母一貫是人們批判的對象,因為她破壞了一段美好的婚姻,而這段文字中,作者卻聯(lián)想到“三從四德”,一反傳統(tǒng)批判之觀點,表達了理解和同情焦母的新觀點。
辯證法告訴我們,看待任何事物都不應單一地去看,而要多方面看事物,才能完全了解該事物。同樣,要使文章的觀點具有啟發(fā)性,必須進行辯證分析,加深人們對某個問題認識的深度。例如重慶高考滿分作文《走與?!罚?/p>
當走則走,當停則停。它直接導向了你我的人生,走是奮斗不止的過程,而停是一種歷經(jīng)大風大浪后的心境。走是停的前提,而停是走累時的慰藉。正確地走與停,讓人用理性的畫筆為人生揮灑出濃重而精彩的一筆!
作者從走與停各自的特點和二者關(guān)系入手,辯證分析,入情入理,加深了人們的理解。
無論什么觀點,如果只在同一個認識層面,啟發(fā)性不大,需把一般認識提升到新層次,抓住事物之間最關(guān)鍵、最本質(zhì)的聯(lián)系。例如重慶高考滿分作文《自嘲》:
然而,不得不重視的是,自嘲不是自欺,不是要我們在一次次的自我嘲弄中學會麻木不仁,不是讓我們摔碎中華文明五千年的道德瓷罐!自嘲是解圍的小技巧,是偶爾地阿Q一回,卻不是自我麻醉,喪失人格尊嚴以求茍全的止痛針,所以請“阿Q”一回兩回,卻不要“阿Q”一生。
這段文字已遠遠超出了一般人對阿Q的認識與看法,作者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首先肯定了“阿Q精神”中積極的一面,但并沒有停留在這一層面上,而是深入分析,提出“自嘲不是自欺”、“‘阿 Q’一回兩回,卻不要‘阿Q’一生”的觀點。如此便提升了文意,深化了中心,令人警醒。
只有徹底打破傳統(tǒng)思維模式的束縛,才能激發(fā)人的思維,闡發(fā)出全新的、發(fā)人深思的觀點。如“近墨者未必黑”、“弄斧必到班門”、“酒香也怕巷子深”等,這一組全新的觀點,表達了與時俱進時代精神。
具有啟發(fā)性的觀點必定著眼長遠,能彰顯事物發(fā)展趨向?!痘茨献印ふf山訓》中說:“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知天下之寒?!彼嬖V我們從與事物密切相關(guān)的某些細微跡象中,可預知事物的發(fā)展趨向和變化。對事物發(fā)展的趨向和結(jié)果的正確預測,往往反映了一個人思想的睿智。例如山東高考滿分作文《勿以好惡論斷之》:
勿以好惡論斷之,楚王如不聽信鄭袖之詞而疏遠屈原,楚國自不會為秦國所吞并。
舉目四望,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因內(nèi)心之好惡而慘遭滑鐵盧?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許,將來也如此。對真理的探索是獨立的,對事物的認知也不能摻雜感情。
這段文字,作者寫作時并沒有僅僅站立在一個方向,一個時代,而是抓住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實際情況去研究分析,明確地提出觀點: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許,將來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