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鵬山
中國教育的特殊性是什么
我們知道,每一門教育課程的設置,都是為了實現(xiàn)某些教育目標,為此而賦予課程以某些功能。那么,中國的語文教育,應該承擔哪些教育使命,為此,應該有著哪些功能呢?
曾經(jīng),教育界對語文賦予了如同其他學科一樣的單一功能,雖然在理論上,今天人們已經(jīng)普遍認同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作為工具性的聽說讀寫的訓練與考核,實際上還是語文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而對于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則更多地理解為人文知識的記誦而非文化人格的構建。而且,即便如此,作為知識記誦的人文性內(nèi)容,在教材中也非常稀薄,零碎而不成體系,枝葉而不及根本,不能呈現(xiàn)人類人文和民族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與價值。
但是,中國的語文課相較于歐美國家的語言類課程,必須承擔更多的使命,應該有著更多的教育功能。這是由中國基礎教育的特殊性決定的。
非常遺憾的是,從1912年蔡元培下令各級學校廢除讀經(jīng)到今天,我們從事教育的人,無論是教育專家,還是教育一線的老師們,在談教育的時候,一直沒能意識到這一點。
中國教育的特殊性是什么?就是中國的教育是建立在沒有全民宗教信仰的基礎上的。我們有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有我們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實現(xiàn)路徑,我們信仰體系的載體和傳播手段是經(jīng)學而不是神學,是學堂而不是教堂;我們尊奉的是圣賢,而不是神靈,這是我們文化上的一個重要特點。
不僅是能力的培養(yǎng),更是心靈的養(yǎng)成
如果說,西方的國民教育是立足于學堂與教堂這樣的“兩堂”,在沒有教堂的傳統(tǒng)中國,我們其實建立了“三堂”:學堂、祠堂和中堂。鄉(xiāng)村有學堂,宗族有祠堂,家庭有中堂。學堂里有圣賢,祠堂里有祖宗,中堂是五個大字:天地君親師。這“三堂”撐起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信仰體系。
今天,宗族的祠堂已經(jīng)蕩然無存,鄉(xiāng)村生活也已經(jīng)不再是傳統(tǒng)的模式,家庭中也不再有中堂,代之以電視?!叭谩敝械膬商靡呀?jīng)一去不返。而學堂中的讀經(jīng)教育,也代之以主要是以自然科學知識及其分類為主的各類課程,其中的語文課和歷史課,也不再是經(jīng)典的閱讀,語文不讀《論語》《孟子》,歷史不讀《史記》《漢書》。歷史變成大事記,語文教材所選課文,更是水平參差不一,大多是短小膚淺的各類時文。即使有些經(jīng)典片段的選入,主要也還是為了所謂文言文的學習。至于文化上的意義,因其無系統(tǒng),也是單辭碎義、零雜無序、瑣屑叢脞,這類文字根本不足以支撐起一個民族的精神和信仰世界,不足以給受教育者提供基本的人類文明的熏陶。
為此,我們思考中國的語文教育,必須賦予它更多的使命,使之具有更多的功能,除了我們今天在實踐中(包括教學和考試)特別強調和重視的語文的工具性,所謂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語文課必須傳播傳承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及其經(jīng)典表述,必須有關于中國古圣先賢精神人格的傳承和經(jīng)典的學習,以此培育價值觀和文化認同,建構精神人格,建立信仰體系。
基礎教育的12年語文課,不僅是母語的培養(yǎng),它還應該在整體設計上貫徹三個體系:知識體系、價值體系和文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