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使動態(tài)是人類語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種致使形式。本文以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為例,從形式的角度,探討漢藏語系使動態(tài)在實現形式上的特點。
關鍵詞:使動態(tài) 致使交替 概念空間
藏緬語言的語言在用內部屈折法表達自動和使動的區(qū)別時,一般是采用改變聲母特征、韻母特征、聲調特征,或者聲韻調其中的兩個構成因素同時變化。表2是藏緬語族語言自動態(tài)和使動態(tài)的表達方式。
從上表可以看出,藏緬語族中的語言運用聲母交替表達使動態(tài)時,在清輔音和濁輔音的對立中,清輔音一般用來表達使動,濁輔音一般用來表達自動;在藏語支和緬語支中,除了門巴語不送氣聲母一般表使動,送氣聲母表自動,而景頗語支、羌語支和彝語語支則相反,送氣輔音一般表達使動,不送氣輔音表達自動;在元音的松緊對立中,緊音一般表達使動態(tài),松音用于表達自動態(tài);清化鼻音多用于表達使動態(tài),而非清化鼻音多用于表達自動態(tài);如果有復輔音,復輔音傾向于表達使動態(tài);零聲母和喉塞音一般用于表達自動態(tài)。從韻母交替的角度來看,表使動態(tài)的元音高于表自動態(tài)的元音;從聲調交替情況來看,高調傾向于表達使動態(tài),如果有兩個特征一起改變,其中一個因素是聲調的話,變化后的聲調一般用高調表達使動,如果有語音變異的存在,則表現為調型的對立,體現為高平調與低平調或降調的對立。
(二)阿爾泰語系使動態(tài)的構成形式
在中國境內的阿爾泰語系的語言,以蒙古和突厥語支為代表,表4是阿爾泰系各語言在使動態(tài)實現形式上的特點。
從上表可以看出,蒙古語支各語言使動態(tài)采用的是直接增加附加成分的方式,除了蒙古語的附加成分要根據前面詞干的詞尾是元音還是輔音發(fā)生變化之外,其他語言都采用直接在詞干后添加附加成分的形式。而突厥語族除了哈薩克語可以直接在詞干后添加后加成分外,其他的語言都要根據前面詞尾是元音還是輔音發(fā)生變化,而且維吾爾語還要根據動詞的構成是單音節(jié)動詞還是多音節(jié)動詞發(fā)生變化,其余語言的變音情況基本相似,以元音結尾的動詞以加“-t”為多,而以輔音結尾的動詞,則表現為“元音+r”或“塞音+元音+r”。
(三)南亞及南島語系使動態(tài)的構成形式
南亞語系的語言以佤語、布朗語和德昂語為代表,表5是這三種語言使動態(tài)的實現形式。
可以看出,南亞語系語言的情況與漢藏語系語言的情況相似,可以用動詞內部的屈折變化來區(qū)分自動和他動,而且用聲母區(qū)分時,清聲母表達使動,濁聲母表達自動,這與漢藏語系大多數語言的情況相同。也可以在動詞前增加前綴,或增加鼻冠音,這也與漢藏語系語言情況相同。而且有時候,在自動詞前會增加成分以區(qū)分使動態(tài),這與漢藏語系獨龍語的情況相同,獨龍語的自動詞也是有標記的形式,有專門的附加成分來表示。
南島語系以高山語和阿眉斯語為代表,表6是南島語系這兩種語言使動態(tài)的實現形式。
從上表可以看出,南島語系使動態(tài)的構成和漢藏語系及阿爾泰語系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漢藏語系的構成以動詞的內部屈折為主,主要依靠聲、韻、調的變化來表達使動態(tài);而阿爾泰語系則以直接在詞干上添加成分為主,有時會根據詞尾是元音還是輔音發(fā)生變化;而南島語系的語言表達使動態(tài)則是以語法為條件主要集中在動詞和名詞方面,而且變化時,直接添加附加成分,不涉及到語音變化。
綜上可見,漢藏語系、南亞語系的使動態(tài)構成以動詞的內部屈折為主,主要依靠聲、韻、調的變化來表達使動態(tài)。臧緬語族中的語言運用聲母交替表達使動態(tài)時,在清輔音和濁輔音的對立中,清輔音一般用來表達使動,濁輔音一般用來表達自動;在藏語支和緬語支中,門巴語不送氣聲母一般表使動,送氣聲母表自動,而景頗語支、羌語支和彝語語支則相反,送氣輔音一般表達使動,不送氣輔音表達自動;在元音的松緊對立中,緊音一般表達使動態(tài),松音用于表達自動態(tài);清化鼻音多用于表達使動態(tài),而非清化鼻音多用于表達自動態(tài);如果有復輔音,復輔音傾向于表達使動態(tài);零聲母和喉塞音一般用于表達自動態(tài)。從韻母交替的角度來看,表使動態(tài)的元音傾向于高于表自動態(tài)的元音;從聲調交替情況來看,高調傾向于表達使動態(tài),如果有兩個特征一起改變,如果其中一個因素是聲調的話,變化后的聲調一般用高調表達使動,如果有語音變異的存在,則表現為調型的對立,體現為高平調與低平調或降調的對立。
阿爾泰語系中,蒙古語族各語言使動態(tài)采用的是直接增加附加成分,除了蒙古語的附加成分要根據前面詞干的詞尾是元音還是輔音發(fā)生變化之外,其他語言都采用直接在詞干后添加附加成分的形式。而突厥語族除了哈薩克語可以直接在詞干后添加后加成分外,其他的語言都要根據前面詞尾是元音還是輔音發(fā)生變化,而且維吾爾語還要根據動詞的構成是單音節(jié)動詞還是多音節(jié)動詞發(fā)生變化,其余語言的變音情況基本相似,以元音結尾的動詞以加“-t”為多,而以輔音結尾的動詞,則表現為“元音+r”或“塞音+元音+r”。
南島語系的語言表達使動態(tài)則是以語法為條件主要集中在動詞和名詞,而且變化的時候,直接添加附加成分,不涉及到語音變化。
注釋:
①此處普米語的語料感謝楊蕓芳的提供。
②本文的語料主要來自《中國少數民族簡志叢書》。
③此處安多方言的材料參考了多杰東智(2009)。
④此處衛(wèi)藏、方言和康方言的資料參考了格桑居冕(1982)。
⑤門巴麻瑪話也是添加附加成分tho53表示使動態(tài),文浪話由于以動詞內部發(fā)生屈折變化表達使動態(tài)的形式已經消失,現在只有在動詞后面
添加附加成分wat55 pu55表示使動態(tài)。
⑥在怒江方言中,表達使動態(tài)時如果詞根是清聲母,規(guī)則同獨龍語,如果詞根為濁聲母,則加z?31表示使動態(tài)。如:?31b?p55腐爛,
z?31b?p55使腐爛。
⑦m42在各地的讀音不盡相同,曼卡話有兩種,一般讀m?42或m?44,個別情況下讀n42.
參考文獻:
[1]Bernard Comrie.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沈家煊譯.語言共性和
語言類型[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2]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編委會編寫.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Z].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5).
(曹晉 北京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文學院 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