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建立之際,其文化政策隨著朝代更迭發(fā)生變化,從而影響了清初學術(shù)的發(fā)展。清初的文化政策主要表現(xiàn)在民族高壓政策的制定、科舉取士制度的恢復、“崇儒重道”基本國策的實施以及“博學鴻儒”科的舉行等方面。一定時期的文化政策與當時統(tǒng)治者的思想息息相關(guān),而清初文化政策則是以康熙帝的儒學思想為依據(jù)制定的。因此,探究康熙帝的儒學思想對把握清初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幼時儒學熏陶
康熙自幼便開始接受漢文化,接觸大量漢族傳統(tǒng)文化知識,其八歲即位,從小便以尊孔崇儒、讀史論經(jīng)視為帝王的本分。另外,其祖母孝莊皇太后言傳身教,于日常禮儀和為君之道等方面予以教誨,“古稱為君難……汝尚寬裕慈仁,溫良恭敬,慎乃威儀,謹爾出話,夙夜恪勤,以只承祖考遺緒,俾予亦無疚于厥心。”①孝莊皇太后對漢文化的吸收與肯定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康熙對漢文化的態(tài)度。
另外,康熙帝周圍有一群儒學知識分子,如張英、高士奇李光地等,但在康熙帝儒學觀形成的早期,對其影響最大的應(yīng)屬儒臣熊賜履。康熙帝十分重視經(jīng)筵日講,康熙九年(1670),康熙接受熊賜履的建議,開設(shè)經(jīng)筵和日講,即命講官為皇帝進講經(jīng)史文學,講課時以經(jīng)書為本,以前代為鑒,學習治國安邦之道??滴跏甓轮潦哪耆拢苜n履一直充任日講官,他向康熙帝傳授“讀書切要之法”、“天理人欲之分”、“俯仰上下,只是一理”、“本然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等,從朱熹的知行觀到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這些均為康熙帝奠定了堅實的儒學基礎(chǔ)。
二、康熙帝的儒學思想
康熙帝的儒學思想經(jīng)過幾次演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將理學歸結(jié)為倫理道德學說。他認為“理學之書,為立身根本,不可不學,不可不行。”由此出發(fā),他摒棄空講理學,不主張以理學自任,更反對爭所謂“道統(tǒng)之傳”。應(yīng)以封建倫理道德為規(guī)范,切實的身體力行。
第二,認為理學有真假之分,尊崇朱熹,將朱學作為官方哲學。在與崔蔚林于“格物”范疇之闡釋的辯論中,認為“天命謂性,性即是理。人性本善,但意是心之所發(fā)有善有惡,若不用存誠工夫,豈能一蹴而至?”,批判“假道學”、“冒名道學”。另外,康熙帝認為“惟宋儒朱子注釋群經(jīng),闡發(fā)道理,凡所著作及編纂之書,皆明白精確,歸于大中至正?!笨滴鯇χ祆涞难哉撊媸占?,并深受其影響,甚至將朱熹所注四書五經(jīng)作為科舉考試的必備內(nèi)容。
第三,康熙從“知行合一”的觀點出發(fā),竭力主張學以致用,言行一致,他認為“學問無窮,不圖空言,惟當躬行實踐。”“明理最是緊要,朕平日讀書窮理,總是要講究治道,見諸措施。故明理之后,又須實行,不行,徒空談耳!”②
第四,康熙對人之志有自己的理解,“夫志者,心之用也,性無不善故心無不正。而其用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認為培養(yǎng)人之心必須走正確的道路,才能達到圣賢之域,因此特別要注意人心的導向。
三、康熙帝儒學思想在清初文化政策上的表現(xiàn)
康熙即位初期,朝廷中以鰲拜為首的四大輔臣執(zhí)行恢復祖制,阻礙漢化,而社會仍動蕩不安,秩序混亂。隨著三藩亂平、臺灣回歸、清初經(jīng)濟逐漸恢復,清廷統(tǒng)治趨于鞏固,這時文化建設(shè)亦相應(yīng)加強??滴醯鄣娜鍖W思想在清初文化政策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確立“崇儒重道”的基本國策。清入主中原后,在文化政策上主動向漢文化靠攏,推崇圣人之道,“崇儒重道”便成為清朝一項基本的文化政策。順治帝在位時,勉勵太學師生篤守“圣人之道”,“講究服膺,用資治理”③。順治十年(1655),“崇儒重道”作為一項基本國策被確定下來。
第二,“博學鴻儒”科的舉行。出于“振興文教”的需要,又要為鞏固其統(tǒng)治而爭取知識界的廣泛合作,康熙帝做出開“博學鴻儒”特科的決定:“凡有學行兼優(yōu),文詞卓越之人,不論已仕未仕,令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員在外督撫布按,各舉所知,朕將親試錄用。其余內(nèi)外官員,果有真知灼見,在內(nèi)開送吏部,在外開報督撫,代為題薦。務(wù)令虛公延訪,期得真才,以副朕求賢右文之意?!雹?/p>
第三,由尊孔到尊朱??滴跷迨荒辏?712)正月,特諭:“朱子注釋群經(jīng),闡發(fā)道理,凡所著作及編纂之書,皆明白精確,歸于大中至正。經(jīng)今五百余年,學者無敢疵議。朕以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為功臣?!雹輰⒅祆鋸撵肟讖R的地位升格,由東廡先賢之列升至大成殿十哲之次。極力推崇程、朱及其理學著作,重用理學名臣。
第四,“書籍關(guān)系文教”。在封建社會,衡量一個王朝儒學發(fā)展主要從得人多寡與圖書編纂和收藏兩方面判定。清朝初年統(tǒng)治者十分重視對圖書典籍的訪求與收藏,順治時期便已命儒臣編纂《通鑒全書》、《內(nèi)則衍義》等書,后責成各省學臣購求遺書,這一時期訪求與編纂圖書的風氣已開。康熙將此業(yè)發(fā)揚光大,《三朝實錄》、《大清會典》等本朝史書陸續(xù)編撰完成;另外大批具有較高學術(shù)價值的官修圖書也相繼問世,如《古今圖書集成》、《周易折中》、《朱子全書》等。為清初學術(shù)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綜上所述,康熙帝對程朱理學的尊崇和對封建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推崇體現(xiàn)了其儒學思想,對清初文化發(fā)展的走向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戎笙. 清代全史[M]. 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
[2]蔣兆成. 康熙傳[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陳祖武. 清代學術(shù)源流[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注解:
①《清史稿》,卷214《孝莊文皇后傳》,中華書局,1976年,第8902頁。
②《康熙起居注》,康熙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癸亥。
③《清世祖實錄》卷六十六“順治九年九月辛卯”條。
④《清圣祖實錄》卷七十一“康熙十七年一月乙未”條。
⑤《清圣祖實錄》卷二百四十九“康熙五十一年正月丁巳”條。
作者簡介:翟曉蕾,女,漢,山東日照,碩士研究生,聊城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中國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