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綿綿
晚清杰出的畫家劉彥沖
鄒綿綿
著畫有名,貧不為利市之行。
清嘉慶、道光年間蘇州劉泳之(字彥沖),是朱昂之的學(xué)生,畫筆秀潤,可謂青出于藍。劉氏未享大年,所以作品傳世亦較少。解放前,上海、蘇州等地鑒藏家,不惜重價收購,一軸(劉)臨王石谷畫,可與王石谷真本同價。但名不遠傳,北京等地,就不大有人知道他。
——徐邦達
畫家劉彥沖(1809—1847)初名榮,又名泳之,字彥沖,改字梁壑,又字巨源,原籍四川梁山縣,故別號梁壑子,室名歸實齋、操縵堂。他的曾祖父士偉,是乾隆乙丑(1745)武進士,官參將。祖父維五,官江蘇某縣縣丞。父致敬,監(jiān)生,從宦來蘇州,娶蘇州王氏,嘉慶十四年(1809)二月二十九日彥沖生。在他四歲時,父親故世后,與母親王氏相依為命。由于從他祖父起,到他的父親,死后都權(quán)葬在江蘇丹徒夾山,才未改隸戶籍。因此他雖生長在蘇州,而按例也就不能參加蘇城的科考,“故君以布衣終。君雖不事舉子業(yè)而好讀書,瀏覽載籍,喜為詩古文辭”(汪獻玗《劉君梁壑墓志銘》②)。家貧,他為孝養(yǎng)母親,終生未娶。母親王氏長病,他精心服侍,加上生活的困苦而致疾。其母死后不久,他于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四月十八日因貧病而死在蘇城,終年僅三十九歲。由于他在蘇城鮮有親族,而無法指認劉氏在丹徒夾山的祖墳,其身后由生前故交、弟子姚耕一、楊元潔(白)、汪月生(獻玗)、顧大昌(子長)等為之請旌孝子(舊制,凡忠孝節(jié)義之人,得向朝廷請求表揚),③并于其年六月七日將其與母王氏同葬于吳縣福壽山萬青字圩之馬家村(在今蘇州石湖風(fēng)景區(qū))。并由生前故交汪獻玗、楊白等將其詩文詞章整理并編刊為《歸實齋遺集》(十卷,道光二十八年刊本)。另有《操縵堂詩》手稿二、三兩卷,現(xiàn)藏蘇州博物館。
有關(guān)劉氏其人,汪獻玗稱他“著畫有名,貧不為利市之行”,“至貧困以病死而不悔”④,可見他秉性的狷介。楊元潔(白)《劉梁壑先生事略》中稱他“好讀書,工詩詞古文,自少以畫名,進益深造山水人物花卉之屬。靡不抗心師古,俯視一切,知者謂近百年來所未有也。然極矜貴,非其人不與;又恥以是術(shù)利,故生平所作半,皆與古人友善者。他以貨術(shù),必視其人品禮意以為報?!雹菘芍谖膶W(xué)有著很高的修養(yǎng),自少就以畫著名,從師畫家朱昂之學(xué)畫進益深造后,他的山水、花卉畫得師門指授,能傳師法。復(fù)肆力于古,臨摹各家,無不得其精髓而畫名益著。但正是由于他秉性的狷介,和對于自己的繪畫十分看重,作品才非相知者不與,即使鬻畫,必須根據(jù)求畫者的人品為報。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他“但名不遠傳,北京等地,就不大有人知道他”(徐邦達)的原因之一。同時也反映出劉氏雖為生活在貧困之中的一介寒士,但他把寫詩、填詞、作畫成為他生活中的主要內(nèi)容和精神寄托,并將自己的性情揮灑于文字潑墨之間。這是他受自宋元以來,文人畫家作畫強調(diào)主觀性和非功利性,標(biāo)榜“聊寫胸中逸氣”,畫作“非其人不與”,如元畫家倪云林,到明代吳門畫家沈周、文徵明等無不如此的影響,而堅守著一種自我獨立不隨時俗的操守。
有關(guān)他的詩藝,為當(dāng)時詩壇詞苑名家如吳縣董國華、吳江董兆熊、嘉興沈濤、吳縣戈載諸家都為《歸實齋遺集》題序稱賞。⑥又如:潘曾瑩《墨緣小錄》述劉氏小傳并錄其詩作。畫家劉彥沖乃一介寒士,他的詩畫能受到當(dāng)時士大夫的如此稱賞,殊屬難得。讀他的詩作,如《連雨喜晴》云:“清明寒食連朝雨,吹落春紅漫如許。曉來檐日卻穿窗,已有山禽隔花語?!雹咴~作如《相見歡·柳絮》:“綠天一抹如煙,草芊芊。不道水花落盡,日如年。(下片)才眼底、吹又起、到誰邊?怎信傷春幾夜未曾眠?!笨梢娝姽P信手拈來,寫景狀情,無不清新自然,且詩情中充滿著畫意,這也直接影響著他繪畫的藝術(shù)風(fēng)貌。
圖一
詩人江湜(1818—1866),字持正,又字弢叔,別署龍湫院行者,室名伏敔堂。長洲(今蘇州)人。他生逢亂世,一生貧窮困厄,四十歲后雖為小吏,身在官場,然多格格不入,自感不合時宜。他死后八弟梅生在挽詩中有句:“吾兄不盡誤儒冠,誤在家貧買一官?!闭f得很是貼切。他的詩為近代詩界所重,并為當(dāng)代學(xué)術(shù)界稱之為兼具詩人心史和時代詩史的雙重價值。如當(dāng)代作家、學(xué)者錢鐘書評稱:“余于晚清詩家,推江弢叔與黃公度如使君與操。弢叔或失之剽野,公度或失之甜俗,皆無妨二人之為霸才健筆。”⑧因此,《辭海·江湜》:“江湜,清代詩人。字弢叔,江蘇長洲(今吳縣)人。諸生,道光間【案:應(yīng)為咸豐間】官浙江候補縣丞。其詩不用典故,以白描瘦折取勝。有《伏敔堂詩錄、續(xù)錄》?!?/p>
有關(guān)劉、江二人的生死交誼。由于兩人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士人,他們的交誼純緣于相互對詩畫才藝的賞識而結(jié)為同道。當(dāng)1843年江始游京師,劉有《自敘此作詩與江弢叔》其中寫道:“弢叔每得拙詩,輒有所許,或諷詠再三……今束裝北游,索鄙人稿,將載之行旅,其意蓋有足多者。嗟夫,同志之好,有此吾弢叔者乎?”從中可見二人的“同志之好”和交情之篤。
1847年,江湜在福建,尚作《次韻寄答元潔(楊白)并懷彥沖四首》。不久即聞至友劉彥沖死訊,江有《得元潔書知彥沖已葬為詩哭之凡五首》諸作,詩中有“君以藥言攻我疾,昔之鏡誡從今休”等出于肺腑的詩語來悼念這位因貧病而死的道義之交。又如江有詩《彥沖畫柳燕》:“柳枝西出葉向東,此非畫柳實畫風(fēng)。風(fēng)無本質(zhì)不上筆,巧借柳葉相形容。筆端造化有如此,真宰應(yīng)嗔被驅(qū)使。君不見昔年三月春風(fēng)時,楊柳方榮彥沖死,壽不若圖中雙燕子?”詩人借以有形的柳葉,寫出無形的風(fēng)這一巧思,正是對亡友劉彥沖“筆意超逸,神韻悠長”畫藝特色的詩化概括,又以此贊嘆亡友于繪畫天分的奇絕和畫藝的高超,同時可反映兩人的生死交情。
圖二
徐邦達《劉泳之生卒年歲考訂》中寫道:“劉氏山水花卉畫一般面貌,還近朱昂之中年之筆,山水以仿王叔明一派為最多。”⑨據(jù)畫史記載:“朱昂之(1764—1840,字立青,江蘇武進人。僑居蘇州)于畫染濡家學(xué),尤得力于惲南田、王石谷。中年臨古之作,有筆有墨,深得古人神髓。晚年縱筆揮毫,未免失之尖薄。即邱壑位置亦太刻露,無渾融沉古之氣。嘗自言每一運腕,即為三王、吳、惲所縛,不能脫其范圍。一藝之成,固非易事?!雹?/p>
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的劉氏二十七歲作《松風(fēng)山館圖》(圖一),是圖寫峰巒連疊,其間樓臺隱現(xiàn)于蒼松白云之間,山下曲徑迂回,平坡上有館舍數(shù)楹,主人靜坐其間,庭前有白鶴理羽,清流圍繞,畫面全為左下部聳立的長松掩映,是圖布置巧妙,意境超逸幽靜而引人入勝。畫筆峭秀細潤,所寫峰巒的結(jié)構(gòu)體貌雖尚有其師朱昂之“邱壑位置亦太刻露”的影子,然該圖系小青綠體格,加上所寫松樹全以細筆精勾細染,又山石的設(shè)色填染取法于文徵明,而文氏此法直接元代趙孟。即清人方薰《山靜居畫論》所謂:“衡山太史,書畫瓣香松雪,筆法到格,骎骎乎入?yún)桥d(趙孟)之室矣?!倍菆D布置妥帖,意境超逸秀美而引人入勝。誠如劉氏在是圖上有“右錄古風(fēng)一首”其中有句:“少年愛山水,未行意先留。但恨守戶庭,何暇窮遨游。興來寫峰巒,狂率不自謀。此山豈能名,秀出東南邱。”即其詩友江弢叔所謂“等閑寫出胸中山”是也。
而再從所見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的劉氏《仿黃鶴山樵設(shè)色山水》《虎丘圖(卷)》來看,前者作于三十二歲,是圖中山峰巍峨,遠山以色筆染出,遠處臺閣隱現(xiàn)于樹杪,近處四周松檜雜樹蓊郁,草堂中有賓主清話,屋后云氣彌漫,前有溪流,樹岸邊有釣艇,意境清逸幽雅。是圖的山石結(jié)構(gòu)較諸王叔明略顯疏秀,而樹木則點染細潤,畫筆峭秀清蒼,設(shè)色清淡秀雅,是圖雖稱仿王叔明,畫卻有著自己面貌。后者《虎丘圖(卷)》作于三十七歲,據(jù)圖左下款題“仿衡山、古農(nóng)(明畫家楊補)兩家本意。乙巳夏日彥沖”,是圖中的山石多用干筆皴擦,遠樹用攢筆點寫,近樹則精勾細染,畫筆工細秀逸,確有文徵明細筆一路風(fēng)貌,而以其中的山石的結(jié)構(gòu)體貌來看,與文徵明、楊補均有所不同,也有著他自己面貌。
圖三
又如上海博物館藏劉氏《臨惲(南田)、王(石谷)山水冊》,蘇州博物館藏劉氏《仿陸治山水人物冊》《仿古山水冊》,和南京博物院藏劉氏《花卉、山水、人物》其中有題為“仿白陽山人”“仿文太史真跡”“背臨宋人本”等作品來看,所謂劉氏“抗心師古,深造自得”于此也可見一斑。
縱觀上述,可以見得劉氏山水畫的取法師承,能跳出其師朱昂之“為三王、吳、惲所縛”藩籬,主要是由明代文徵明上溯元代趙孟、王蒙諸家。
又如劉氏三十四歲作《〈松蔭高士圖〉仿文徵仲本》(圖二),圖上有今人吳湖帆題識一則:“劉孝子彥沖,天賦畫苑奇才,秉筆峭勁直入文、唐堂奧,惜未享大年,歿僅三十許。所存遺稿得其至友江弢叔為之理傳。孝子初名榮,字泳之,后以字行,號彥沖,所居曰‘歸實齋’,有詩稿行世,即弢叔所梓也。此圖雖仿徵仲,實具六如、十州(洲)諸家之精華而出,非湯(貽汾)、戴(熙)諸公可到也。孝子精英,當(dāng)有吉祥云隨處呵護。壬午(1942)冬日,后學(xué)吳湖帆謹識?!?從中可見堪稱手眼兩高的吳湖帆對劉氏畫藝的推重如此,同時也可見劉氏畫筆確是直接明代吳門文徵明、唐寅、仇英諸家。
有關(guān)劉氏的人物畫,從所見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的劉氏三十七歲所作《聽阮圖》(圖三),所寫人物、仕女的筆線細勁,設(shè)色妍麗,形象生動優(yōu)美,實脫胎于吳門畫家唐寅人物、仕女畫法中“線條細勁,設(shè)色妍麗”之遺范。再從是圖所作襯景來看,所寫湖石以線勾后染出,形體堪稱玲瓏剔透;所寫蕉竹,或以淡墨勾勒后填彩而成,或純以水墨寫出;所寫梧桐五株,全用淡墨雙鉤法,唯于主干略施淡彩,以與大面積以花青渲染的鋪地相呼應(yīng),又鋪地中以細筆勾寫的雜卉細草,茂密自然,使得畫面益見清新明麗。再從所寫人物抱膝而坐的石壇的石體的筆墨構(gòu)成來看,其勾皴之畫筆來看當(dāng)出于南宋體格,并能與圖中玲瓏剔透的湖石形成對照。由于畫家文藝修養(yǎng)全面,構(gòu)思巧妙,筆墨表現(xiàn)手法多樣,才使全圖意境生動,清麗優(yōu)雅,堪為其人物、仕女畫代表作品之一。
圖四
圖五
圖七
再有必要對劉氏花鳥畫也略作考察。從所見劉氏《柳燕圖》和他二十七歲所作《擬古花鳥十幀》?來看,從《湖石水仙》所作襯景的湖石的結(jié)構(gòu)形式來看,仍有朱昂之的影子。然其所作禽鳥,筆墨灑脫精勁,能見秀潤,而且造型準(zhǔn)確生動,其畫筆骨子里實是繼承了“吳門畫派”從沈周、唐寅,到陳道復(fù)等開創(chuàng)的水墨寫意畫法,和周之冕、陸包山等小寫意畫格。(圖四、五、六、七)
從上可知劉氏繪畫的取法多端,和藝術(shù)造詣確實不同凡響。奈何天妒奇才!他年未四十就夭折了。但從他傳世畫跡中所反映的藝術(shù)特色來看,他無愧為“晚清杰出的畫家”(徐邦達),同是位清代中晚期“吳門畫派”的薪傳者。因此,他的繪畫藝術(shù)也直接影響了晚清吳門畫苑,如晚清書畫鑒藏世家吳門“過云樓”傳人、畫家顧鶴逸,與善畫的夫人謝慧之對劉彥沖的畫藝欽挹有加,還特地刻有“私淑梁壑先生”小印鈐于自己的畫作上。?
注釋:
①“吳門畫派”,此指“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以及隨后的明季吳門畫家群體而言。而由于在當(dāng)代畫學(xué)界,如:1990年10月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明代吳門繪畫國際學(xué)術(shù)討論會”中,多有學(xué)者認為由于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家繪畫的師承、風(fēng)格不同,而不能歸屬為一派。此可從會標(biāo)“吳門繪畫”之稱,便可見得。
②汪獻玗《劉君梁壑墓志銘》,見于《歸實齋遺集》(道光本附錄)。汪獻玗,字月生、彥石,長洲(今蘇州)人。系陳奐弟子,著有《禹貢錐指節(jié)本》《景無齋詩錄》等。汪系江湜本師,而與劉泳之誼在師友間。
③清馮桂芬同治纂《蘇州府志·藝文四》載有《劉泳之傳》。
④見劉氏《歸實齋遺集》道光刊本。有關(guān)劉氏死后由生前故交汪獻玗、楊白等為之殮葬,并將其詩文詞章整理編刊為《遺集》事,楊白《事略》:“歿之曰囊無銖累,僅積撫古人手跡一簏,貨之得如千金。凡先生殮葬祠屋及遺集刊版其資悉取給于是?!币淮嬋?,死后竟以畫自葬,令人噓唏!特注之。⑤見于言敦源選刊《伏敔堂詩選》附刊《歸實齋遺集》附錄。楊白,字元潔,號獨石,吳縣人。布衣,工詩文,精擅古琴,著有《獨石軒詩抄》等。劉泳之與江湜之結(jié)識即在楊氏處。
⑥見于《歸實齋遺集》(道光本)董國華(1773—1850),字琴南,號綠溪漁隱,吳縣人。嘉慶進士,官至廣東雷瓊道。曾主紫陽書院講習(xí),工詩文倚聲,詞風(fēng)婉約。有《香影庵詞》《云壽堂文集》《綠溪筆談》《海南筆記》等。
董兆熊(1806—1858),字敦臨,蘇州吳江人,咸豐舉人,好駢文。著有《味無味齋稿》,另輯有《明遺民錄》二十卷、《孝子傳》二卷等。
沈濤(約1792—1855),字西雍,號匏廬,浙江嘉興人。曾任正定府知府等職。有神童之稱。曾從段玉裁游,生平專尚考訂,兼嗜金石,著述精富,有《十經(jīng)齋文集》《匏廬詩話》《瑟榭叢談》等。
戈載(1786—1856),字孟博、弢甫,號順卿,吳縣人。諸生。著有《翠薇花館詞》,撰有《詞林正韻》四卷,編有《宋七家詞選》等。工書,畫善寫意花卉,尤善寫梅。
⑦潘曾瑩(1808—1878),字申甫,號星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道光進士,官至吏部左侍郎。長于史學(xué),工書畫。著有《小鷗波館文鈔、詩鈔、詞鈔、題畫詩、畫識、畫品、畫寄、墨緣小錄》等。
⑧評語、詩錄均見于江湜《伏敔堂詩續(xù)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⑨見于徐邦達《歷代書畫家傳記考辨》,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3年版。
⑩見《中國美術(shù)辭典·朱昂之》,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