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澳大利亞特派記者 王天迷
拍賣員拿著小棍激情四射地講解介紹,買家爭先恐后地叫價,再伴隨著此起彼伏的牛叫聲,活畜交易市場是《環(huán)球時報》記者在澳大利亞采訪期間看到的最有活力的地方。而讓記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澳洲拍賣員的高效率工作——短短幾分鐘可讓幾只牛找到買家,快的甚至不到一分鐘。
一早上,記者從澳大利亞第二大城市墨爾本出發(fā),乘車來到位于巴拉臘特的活畜交易市場。這里從外面看只是一棟普通的紅磚平房,再往里走才發(fā)現(xiàn),紅磚房只是交易市場的一部分,它和更大的一片露天交易場所相連。要想看到露天交易場地的全貌必須爬上一個狹窄的樓梯,這里共有兩層。第一層是三五只被圈在一個圍欄里的牛只,它們正等待著被交易;圍欄外面可以近距離觀察到它們的買家。第二層“居高臨下”,由縱橫交錯的通道組成,拍賣員在這里穿梭,引領(lǐng)著買家走近各個圍欄的牛只進行叫價(如圖)。
記者來到交易市場是早上8時30分左右,在這個時間點,繁忙的交易活動已經(jīng)開始了?;钆?、活羊都會在這里交易,但記者這天只看到了活牛交易。澳洲肉類及畜牧業(yè)協(xié)會工作人員艾瑞克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凌晨時分牛從貨運車卸載下來后,會先到交易市場的稱重臺稱重,然后再按照年齡、品種等分類進入各個圍欄。牧場主不能直接將牛帶到交易市場來賣,而是必須通過代理商?;钚蠼灰滓话惴謨煞N,先稱重再交易,和先交易再稱重,這個市場是前者。早上4時至8時是稱重和準(zhǔn)備工作時間,8時至10時是交易時間。在交易之前,工作人員還會通過觀察對牛只的健康狀況進行大致判斷,看看它是否有皮膚病,走路是否正常。更詳細(xì)的檢查則得放到交易后進行。
這天在活畜市場等待被交易的是460頭各級別的牛,在秋天進行交易一般都是這樣的交易數(shù)量,夏天會更多。這個交易市場不算大,在新南威爾士州的一些大市場,每天的交易量可上千,甚至達到兩千。走進交易市場,首先聽到的就是此起彼伏的牛叫聲,有的慵懶緩慢,有的高亢急促。往圍欄里一看,滿眼全是牛,大的小的,黑色的黃色的,品種一樣的放在一起。工作人員時不時告訴記者,這是安格斯牛,那是赫爾福德牛。它們被賣出去后,有的進入屠宰廠,有的繼續(xù)育肥養(yǎng)大,還有的用來繁殖小牛。
頭戴牛仔帽,身穿黑色中長風(fēng)衣,手拿一根長木棍,這就是威風(fēng)凜凜的拍賣員,他是帶動活畜交易氣氛最關(guān)鍵的人物。每來到一個圍欄處,他以飛快的語速推薦里面的牛只,聲音高亢而又激情四射。與此同時,他用木棍不時撥弄一下牛,刺激它們的“牛性”,以在買家面前展示最有活力的一面。
每當(dāng)有買家報出價格或者看似是在提問,拍賣員都飛快地將身體倚上欄桿,希望“近距離”地回應(yīng)買家。“20,30……”拍賣員一口氣喊出一連串?dāng)?shù)字,這些數(shù)字代表牛只每公斤的售價。在每個交易的尾聲,他會突然拉長語調(diào),大聲地向買家叫出最后的價格。“成交!”隨著拍賣員話音落下,他用木棍敲欄桿三下,“一桿定音”。得益于他的迅速反應(yīng)和超快語速,賣出一圍欄牛只的用時非常短,有的拍賣三五分鐘搞定,快的甚至只用了幾十秒。每當(dāng)牛只確認(rèn)主人后,拍賣員馬不停蹄地大步走到另一圍欄處開始介紹和拍賣,他身后的兩名記錄人員忙得筆一直沒停。
記者在交易市場待了不到20分鐘,這期間拍賣員已經(jīng)輾轉(zhuǎn)了五六個圍欄處,記者看到,或許是因為情緒高漲和拍賣節(jié)奏太過緊湊,拍賣員的臉一直漲得通紅。艾瑞克告訴記者,當(dāng)天過來交易的所有牛只都能賣出去,只不過就是售價有高有低而已。而工作人員記錄下來的交易記錄還會由澳洲肉類及畜牧業(yè)協(xié)會人員做相關(guān)數(shù)據(jù)分析,然后公布到網(wǎng)上以供業(yè)者查看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