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潤石
學習自主性及如何培養(yǎng)語言學習自主性
◎鄧潤石
學習以及語言學習是一種復雜的認知過程,培養(yǎng)學習自主性也是以往以來的熱點話題。影響學習自主性的主要因素有很多方面,例如,學習策略、學習動機、認知風格、社會和教師等因素。目前有這樣一種教學模式“以學習者為中心”,把教學的中心由原來的老師轉變成了學生,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增強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的時候,西方教育學家便提出了教育的最終目標,即學習者的責任心。近年來,“智力開發(fā)”“學會學習”“學習者培訓”“學習技能培訓”等關鍵詞成為了教育學家研究的熱點話題,這是一種把教育的重點從外部環(huán)境轉移到學習者本身的一種研究。
隨著語言教學越來越趨向交際化,學習自主性也被看成了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先決條件,在教師的日常教學過程中,工作重點由講課變成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去引導他們一步步的養(yǎng)成獨立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叫他們如何學,及自主學習的方式方法,這樣的教育為以后的“終身學習”的理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許多的心里語言學家著書立說,來表述自主學習的政治環(huán)境、社會文化及理論背景,且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攜帶他們自身的背景性和經(jīng)驗性去界定自主學習的定義,這就加快了語言教學的步伐,亦為此奠定了理論基礎。與此同時,一些新的標簽也添加在了學習者的身上,例如,具有做出決定及獨立行動的能力、具備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具有應付分離能力等等。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提高了,并不是說老師和課堂就多余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只有在學習過程中才可以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它需要傳統(tǒng)的教育經(jīng)歷作為基礎。需要源源不斷的“教育干預”,它不是一成不變的靜態(tài)的東西,它是一個需要不斷被豐富的體制。
自主學習的定義。在國外的研究術語中對自主學習的界定鳳毛麟角,如今仍尚無定論。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Holec曾在他的論著中給自主學習下過這樣一個定義: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對自己學習方面的問題做出決策,如確定學習目標、決定學習內容和進度、選擇學習方法和技巧、監(jiān)控學習過程、評估自己的學習效果。
自主學習的四大特征。我國學者龐維仁曾總結了自主學習的四大特征:相對性,即學生的學習不能簡單的分成不自主或是自主,需要根據(jù)學習者自身的情況來判斷學習的自主程度;有效性,說的是學習者根據(jù)自身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使學習達到最優(yōu)化;獨立性,即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可以自己獨立的區(qū)展開學習行動;能動性,也就是自覺、積極、主動進行自我管理,在學習方面。
影響學習自主性的主要因素。首先我們需要明確,學習自主性并不是一種信念,也不是個人品質,影響學習自主性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個人觀念、學習策略、學習態(tài)度、學習動機等。雖然理論上每個人的自主學習潛力都很大,但是學習自主性會因人而異這樣的理論也不錯。從某種角度來看,學時自主性是一種心理行為,它會受到一連串的因素影響,如學習條件、學習任務、學習環(huán)境等客觀因素的影響。
學習自主性是可以承擔自身學習責任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它潛藏在每個人的身體中。語言學習也有它自己的規(guī)律所在,它需要去學習、實踐,然后再學習、再實踐。所以,語言學習的自主性需要在學習實踐中培養(yǎng)和挖掘。
資源利用策略。如今信息技術被運用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多媒體的語言教學自然也會緊跟潮流,這樣也為學習外語的學習者提供了便利。給學習者提供語言實驗設備、電視錄影帶,使用計算機進行專項語言練習、做語法題,或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閱讀文章、進行網(wǎng)上交談,為學習者提供舒適的語言自修室等。
自述戰(zhàn)略。老師在給學生布置任務時,如果想知道學生是怎么樣完成任務的并且?guī)椭鷮W生知曉自己的方法是否是一個好方法,就需要要求學生對于他們完成任務時思維過程做一個思想?yún)R報。這種方法大有優(yōu)勢,學生通過自述匯報自己的思維活動,從而加深自己對這種學習策略的認識,而且,這種方法可以直接反映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使用策略。這樣以來,學習策略的可行性就變得很清楚了,還有學習成果以及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诖苏J知,以后篩選的的學習策略便會更加的可行、有效。
協(xié)作學習策略。人類的高級心理活動起源于社會的相互交流。一對一和小組活動是課堂協(xié)作的主要形式,在活動過程中,課堂上的討論與協(xié)商可以產(chǎn)生這樣三種效果:許多種看法與見解的交流與碰撞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辯證思維;群體的智慧可以為大家所共享;在一種人格平等的環(huán)境中,更有利于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開動腦筋。
以“學習者為中心”策略。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是以講授為教學目標的重點,很多情況下,學生時被動的接受知識,很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如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情況,或許存在有的學生對知識存在一種抵觸的心理?!耙詫W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策略便可以讓學生反客為主,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去思考,老師需要做的事情便是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總而言之,此種戰(zhàn)略在于教師去營造課堂的學習環(huán)境。
(作者單位:國際關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