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書波
童年最期盼著過年,掰著指頭數(shù)日子,呼喚年快點來。過年就盼著三件事:穿新衣服、吃好吃的、放鞭炮。我認為放鞭炮是過年最大的樂趣,最濃的年味兒。
爆竹聲中除舊歲,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我總認為,春節(jié)是被一聲聲鞭炮的鳴響催來的。在我童年時代,物質(zhì)極度匱乏,可供人們娛樂消遣的場所、渠道、手段更是短缺,于是,這個寄托美好期望、承載喜悅心情的鞭炮,就成了過春節(jié)不可或缺的主角了。記得過去有這樣一首童謠:“新年到,新年到;姑娘愛花,小伙愛炮;老婆子要的是花棉襖,老頭子要個破氈帽……”
時光尚未進入臘月,我就開始一分二分地攢錢,為的就是過年買鞭炮。鞭炮買回后,把它藏到一個安全妥當?shù)牡胤剑3Hゲ榭?,看看還在不在,少了沒有。這樣一種揪心般的幸福一直漫長地持續(xù)著……
大年三十的晚上,燃放完一掛鞭炮后,全家人圍坐著吃年夜飯,熬歲……
大年初一,天還未亮,父親已經(jīng)起床,在外面放了三個大開門炮。新的一年的大門算是響亮地開啟了。在母親的吆喝聲中,我也睡眼惺忪地,然而卻是興奮無比地從床上爬起,穿好新衣服,再小心翼翼地將一枚枚穿著“紅襖”的小鞭炮,從“麻花辮”上解下來,用書紙仔細地包好。然后,點燃一只香,在父母親的叮囑聲中,穿過父親三聲開門炮的余音,急不可耐地跑到院子里,用手捏著一個鞭炮,就著香火引燃,看著捻子快燒到根部了,用力甩向空中,伴隨著“啪”的一聲脆響,天女散花般的紙屑從空中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的同時,一股硝煙的馨香,如同石子投入深潭后蕩起的漣漪,一波波、一圈圈向四周散去。就這樣邁入了新的一年,年的氣息隨著硝煙無孔不入地鉆入各家各戶門里,鉆入到了孩子們的心中。
在農(nóng)村實行大集體的年代里,農(nóng)民手中沒有多少零花錢,一般人家只能給孩子買100響的小鞭炮,富足一些的人家可以買200響、500響的鞭炮,兄弟過多的人家還要把整掛鞭炮拆零后,給每個孩子各分幾十個小鞭炮。大多數(shù)孩子絕不會把歸自己所有的鞭炮一下子全放掉,而是一個個小炮單獨來放,要在過年的那幾天里天天都過一把“鞭炮癮”,讓動聽的鞭炮聲貫穿整個新年。記憶中,最早是放那種小紅鞭。小紅鞭有100響的,有200響的,買上一掛小紅鞭,像寶貝一樣,把鞭炮拆散了,每天拿十個八個,放在口袋里,一個一個地放。開始是放在地上放,慢慢膽子大了,拿在手上,點燃后向外扔。到了十幾歲,是放鞭炮膽子最大的時候,和小伙伴比賽,看誰敢扔大鞭炮,看誰敢用手拿著鞭炮的底部放。有時候故意把鞭炮的引信弄短,一點就響,看誰有膽量點火。還時常把鞭炮點上火,扣上罐頭盒什么的,能把罐頭盒炸到半空中。
關(guān)于童年過年放鞭炮的故事,記憶最深刻的不是放長掛的鞭炮,而是在一陣陣濃烈的硫磺氣味飄過后,爭搶著去撿拾那些被炸散在四處尚未燃響鞭炮的情景。天還沒放亮,我們成群結(jié)隊的孩子們逡巡在各家門前,挨個從一家家門前走過,打著燈籠照明,彎腰,低頭,仔細地搜尋,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從鞭炮堆里撿出一個個“漏網(wǎng)之魚”,很快身上的布袋子就裝滿了。滿載而歸的我,甭提有多高興了。撿回來的鞭炮各種各樣,有小鞭炮、大炮等等。
對于燃放撿回來的這些鞭炮,放的花樣很多。我們把沒有捻子的小鞭炮,從中間掰開,頭對著頭,從中間點燃里面的火藥,就會“ 噴”出一束束火花來,異常艷麗,我們管這叫做“放哧花”。把有捻子的小鞭炮放到雪堆上、土窩里,用長長的香火去點,點燃后快速跑開,隨著一聲炸響,你能看見雪或土粒被高高揚起,非常壯觀。有時候我把撿來的小炮,一層一層地剝?nèi)ネ饷娴募?,把里面的炮藥倒在一塊,用火柴點燃,“轟”的一聲,就可以盡情地欣賞燃它釋放出絢麗燦爛的焰火。
近幾年,在我國的一些大城市,像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陸續(xù)立法禁放煙花爆竹。隨著鞭炮聲越來越遠,很多人認為,年味越來越淡了。放鞭炮是春節(jié)中最具有過年味道的標志。是的,沒有鞭炮聲,不是過年,大家都圖個吉利,用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送走舊年,迎來新年和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