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智 張虹
?
黃苗子創(chuàng)作中的“諧”的表現(xiàn)
◎姬智 張虹
摘要:中國傳統(tǒng)藝術如何在這新的土壤中生長,是自五四運動以來一直探討的問題,“中國畫”一直在“西方”“油畫”“寫實”“形式”等詞語中迷茫探索。但像是林風眠、徐悲鴻等中國藝術大師,都奮力用自己的方式創(chuàng)作心中的“中國畫”。黃苗子老先生也是用自己的見解,融合自身的經歷創(chuàng)作出具有個人藝術面貌特征的佼佼者之一。
關鍵詞:黃苗子 中國畫 “諧”的表現(xiàn)
黃苗子(1913-2012)生于廣東中山市,小學就讀于香港,八歲學習書法,十二歲跟隨鄧爾雅先生學習書法。其早年就為香港畫刊畫漫畫,其后在上海從事美術漫畫活動,并出任上海大眾出版社編輯??谷諔?zhàn)爭期間,在廣州、上海、重慶等地從事藝術活動,創(chuàng)作出許多諷刺敵人的深入人心的藝術作品。
黃苗子有除了書法與繪畫的卓越成就外,還有許多著述,其中分為三種:一種是像《藝林一枝》等古美術文編,是對吳道子、倪云林、八大山人等藝術及其史料的研究。另一類是像《畫壇師友錄》這種對于其相交往過的藝術大師的記錄,文章中有的是其對于師友的追隨交往的經過,有的是對不愉快的追思,所呈現(xiàn)的藝壇,甚至是那時社會的一篇繁榮景象,是記錄同樣也是追憶。最后一種是對其生活經歷或是感悟的文章。
(一)書與畫——概況
黃苗子先生最早跟隨鄧爾雅先生學習書法。在書法上,鄧爾雅要求他可學各家書法,但是必須從楷、隸等嚴謹規(guī)矩的字入手,循序漸進,并且要求其學習“小學”,培養(yǎng)學術修養(yǎng)。在黃苗子的書法學習過程中既學習古人的書法名作,同時也對同代人的藝術進行學習借鑒,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莫過于他那值得回味的監(jiān)獄生活。他在自述中提到,他在獄中并沒有自怨自艾,而是不斷思考。出獄后他癡迷過伊秉綬的字,但最終,隨著走出傷痛的陰霾,他的字也逐漸走出伊秉綬的路子,最終在伊秉綬的隸書中融入篆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這一點與他的啟蒙老師也有聯(lián)系,鄧爾雅也作古書異體的寫法,在書法構成美中去探索其中的樂趣,這種探索書法結構變化的樂趣貫穿于黃苗子藝術創(chuàng)作的始終。
黃苗子先生的“畫”主要有兩種:一種的漫畫,一種是我們稱其為“國畫”的繪畫作品。另一種類型是受到他的夫人——郁風的影響下創(chuàng)作的,并隨著其周游列國,不斷融入新的元素,將對澳洲土著人以及現(xiàn)代風格的興趣大膽揉入創(chuàng)作中,形成藝術的獨特面貌。
(二)“童趣天真”的幽默之感
對于《心經》的題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書寫,黃苗子和清代鄧派篆刻創(chuàng)始人鄧石如先生都曾用篆書書寫過,但是由于二人的師承經歷不同,其字的寫法呈現(xiàn)相異的風格。比如“般若”二字字形不同,但是在同一筆畫上我覺得黃苗子相對字體造型變化更多,更注重“曲”的表達。黃苗子先生談藝術的時候說過:“藝術這一類東西,都宜‘曲’,不宜‘直’。”所以他的篆書字形在考慮造型時,常常利用“曲”線,這種造型方法為他的字體的一種“幽默之感”的造型特征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
黃苗子先生性格不拘一格,同時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也不墨守成規(guī)。老先生曾在出獄后效仿清代伊秉綬的書法形式,伊秉綬的隸書規(guī)矩、沉雄但不乏靈動,形體間富有變化,黃苗子最終走出其書法形式之囿,將其隸書與篆書相融合,創(chuàng)作出自己的風格。黃苗子的篆書以小篆為主,汲取青銅銘文和大篆的藝術形態(tài),并將瓦文、陶文、磚文以及異體字融入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之中,使其書體呈現(xiàn)古樸、雄厚但夸張奇特的面貌。學者熊秉明在評價黃苗子的書法時,將其書法與西方的抽象表現(xiàn)主義相比較,并且指出篆書所本身具有的商周時代的嚴謹、專制甚至是作為圖騰的文化意義,但在黃苗子先生的作品中,沒有書法中常顯現(xiàn)出的冷淡之感,究其原因,可能是“他的書法顯示出一些繪畫特點,而不是落入組成書法的文字表面象形化”。
我認為其作品中出現(xiàn)的“對立”因素也是形成這種幽默之感的原因之一。首先,從內容上來講,書法常是嚴肅的,并往往被冠以很高的價值,篆書尤其如此,其最初的使用與圖騰、巫術等相關,本身是很難與“幽默”相聯(lián)系的。但黃苗子先生利用這種“嚴肅的書體”去表現(xiàn)信手拈來的小詩——“日日是好日”“雨絲風片,煙波畫船”——意境之間的對比,精英式的形式與大眾化的內容相融合時,出現(xiàn)了這給人輕松的“幽默效果”。其次是其篆書融入象形文字、青銅文字等具有圖像符號效果,使其繪畫性的曲線形態(tài)與相對平直的書法字體之間形成對比。
印代表一個人的身份,詩書畫印更最終形成文人畫模式,這種與書法一樣的象征物,而黃苗子先生的身份的代表卻時常采用一方“貓形印”,這種幽默的形式不正是準確地傳達出了黃苗子先生的藝術觀念嗎?不拘一格,不墨守成規(guī)的創(chuàng)新精神,天真童趣的性格。
參考文獻:
[1]谷泉.藝林獨一枝——王亞雄談黃苗子的藝術人生[J].美術觀察,2009(11).
[2]趙鵬輝.藝舟雙楫——黃苗子的生平與成就[K].Art Observation,2013(05).
[3]王治,秦鳳京.古今相契中西合璧“藝緣——黃苗子郁風藝術研討會”輯要[J].故宮視點,2012(01).
(責任編輯 劉冬楊)
作者簡介:(姬智,女,在讀研究生,四川美術學院,研究方向:藝術展覽與批評;張虹,秦皇島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