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梁玉水在3月1日的《中國社會科學報》中發(fā)表文章指出,在美學研究中存在著過于強調“時事性”跟蹤、“問題性”拓展、“文化性”延伸而忽視或遺忘了美學研究的“基礎性”奠基、“原理性”建構、“整體性”闡發(fā)等問題,使得美學難以以其理論的“徹底性”而具有充分的“說理性”。考察當前我國美學研究的“理”論進展及總體狀況,就要將哲理性、真理性、倫理性作為美學理論的“結構性維度”、“建設性內容”而予以把握和評估。不可否認,在美學的哲理性和倫理性維度上的詩化研究與闡發(fā),固然使得美學充滿著人文主義情意的美好想象,思想深刻的哲學家盡管也曾通過直覺和思考獲得過關于美的偉大洞見,但如果沒有作為真理性維度而存在的描述性事實發(fā)現和知識基礎,我們對人類審美活動所進行的研究就停留在“假說”、“推想”、“臆測”乃至“玄思”的層面上而難以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當前,以“腦科學+”、“神經科學+”、“認知神經科學+”為標志,綜合生物學、生理學、心理學、進化論、哲學、藝術學、人類學、語言學、計算機科學等諸多學科的“跨學科”、“大學科”研究范式為當代美學研究提供了嶄新的視野,提出了鮮活的問題,如何在結構性的意義上將美學的哲理、真理、倫理之維綜合、整合、化合,建構當代美學的理論形態(tài),推動美學研究的“原理性生成”,當代美學研究者需深切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