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經濟”(Ubiquinomics )來自于無所不在的科技(Ubiquitous technology),如手機、感知器、物聯(lián)網的普及,包含了隨時、隨地、隨緣、隨處、隨支付與隨渠道六項特征。
其中,“隨時經濟”強調,時間將成為新經濟中的有限資源,因此如何使用零碎時間、延長使用時間與鎖定未來時間成為隨時經濟中的三大策略。
“隨地經濟”認為,逛街太浪費時間了,所以一種O2O的電子商務模式誕生。
“隨緣經濟”認為,需求分析太浪費時間了,因為需求常是社群媒體中意外發(fā)現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
“隨處經濟”認為開機太浪費時間了,所以可穿戴電腦、智能生活與城市成為趨勢。
“隨支付經濟”認為,找零太浪費時間了,所以數字金融成為下一波的革命。
“隨渠道經濟”認為,渠道,將無所不在,并無縫接軌(如需了解更多有關“隨經濟”理論,可參考盧希鵬著作《為什么ET食指那么長——談隨經濟》)
可以看出,在“隨經濟”時代,因為“隨科技”的無所不在,“時間”將成為新經濟中的有限資源。每一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所有的商品與服務,都在競爭這24小時。在傳統(tǒng)經濟時代,質量、服務、體驗是三項最重要的要素。但在隨經濟時代,這三項成為基本要求,節(jié)省消費者時間才是關鍵。舉例來說,TED十八分鐘的演講足夠好了,無論在質量、服務、體驗上都令人印象深刻,但是觀眾用于觀看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因為,十八分鐘對網絡來說,實在是太長了。還有,除了增長見聞之外,并不確定能解決什么問題。
在“隨經濟”時代,人們更想要的是:我的問題快速地被解決?!皶r間”,成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要素。
而共享經濟的基本精神在于共享閑置的資產,無論是汽車、房間、自行車、文章、商品、資金……因為許多資源是閑置的,所以就會有“使用不必擁有,凡事可出租”的共享經濟產生。譬如,Uber讓閑置的汽車成為出租車,Airbnb讓閑置的房子成為個性化酒店。但是,共享經濟的一大風險在于,Uber開車的人(或坐車的人),是位陌生人;Airbnb的房主和房客,曾經你在天涯我在海角,互不相識。誠信與信任,似乎要成為共享經濟蓬勃發(fā)展的攔路虎。
隨經濟強調的是時間,要的是快速解決問題。共享經濟強調的是資源共享,要的是相信陌生人。個人品牌化,將是解決兩大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
相信陌生人嗎
有一天,我要到臺灣南部的墾丁玩,于是就上網以“墾丁民宿”作為關鍵字搜尋,并在第一頁找了一家民宿的網頁,瀏覽了一番。這家民宿的網頁很美,民宿主人應該花了不少錢請人設計,照片與環(huán)境描述得都非常精致專業(yè),也經過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的設計,所以讓我能在搜尋結果第一頁中看到它。但是在我決定要訂房之前,我也以這家民宿名字作關鍵字搜尋,看看是否有其他人去過。結果看到有一位陌生人留下“千萬不要去”的警告,沒寫任何理由。請問,我是要相信這間民宿的官方網站,還是相信這位陌生人?
結果,我相信了陌生人。
從小,媽媽不是要我們不要隨便相信陌生人嗎? 有一次我要買數碼相機,不知道是要買索尼的好,還是要買尼康的,看了兩家公司的公關網頁與產品介紹,仍然都是老王賣瓜,索尼官網說索尼有多好,尼康官網說尼康有多專業(yè),看了等于沒有看。于是我就上網問問別人的意見,有一位陌生人,寫了一篇很長的文章,告訴我如果我的目的是ABC,那就買索尼,如果是DEF,那就買尼康。我不認識他,但是,我相信他。網絡上總是有許多這種“不求名、不求利、只求爽”的陌生人。
隨經濟的個人化監(jiān)督
在隨經濟中,如何使用零碎時間、延長使用時間、鎖定未來時間,成為新經濟中的三大策略。
為了有效地管理時間,“信任”成為隨經濟理論中非常重要的基礎戰(zhàn)略。過去許多的交易成本都是源自于不信任,像是交易前的征信成本、交易中的契約成本,以及交易后的監(jiān)督成本。這也無可厚非,因為人是自私的,為了避免代理人自私行為的發(fā)生,必須要監(jiān)督。但是在隨經濟中卻不是這樣,監(jiān)督的人不再是業(yè)主,而是一群陌生人。新經濟中,人們開始學習利他,在利他的情境下建立口碑,口碑成了信任的指標,少了監(jiān)督的交易成本,讓交易起來毫不費力,更省時間,產生競爭優(yōu)勢。
此外,隨經濟主張去中心化的思維。過去二十年,“中心化的企業(yè)”建立了互聯(lián)網上的管理效率。但是,互聯(lián)網的本質是沒有中心的,所以在未來二十年,去中心化將是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重點。而解釋去中心化的經濟思維,便是隨經濟。或者換句話說,擁有UT的使用者,你所在的位置,就是世界的中心,這是一個“個人化”的世界。
“中心化企業(yè)”的組織,產品言詞通常都由專業(yè)的公關廣告人才包裝,這種言詞聽久了,讓人有一種冠冕堂皇的、假假的感覺。反之,“個人化”的聲音,雖然有一點不準確、甚至有一些情緒,但是,聽起來更接近真實人類的聲音。
在隨經濟中,時間成為寶貴的資源,而大量陌生人的個人化監(jiān)督,卻可以降低許多交易成本與時間。
互聯(lián)網經濟:連接陌生人
中心化企業(yè)的世界中,存在通路品牌,由品牌發(fā)言人經由公關營銷,來建立與維護公司的品牌,消費者沒有太多的發(fā)言權。在隨經濟時代卻不是這樣,因為UT互聯(lián)網連結了所有的使用者,使得買賣雙方的連結更為直接,品牌的定義權不再只來自于公司,而是廣大的互聯(lián)網使用者,或是陌生人。
大多數的網絡陌生人,因為沒有商業(yè)目的,比較容易引起大家的信任。在網絡上,人們越來越相信陌生人的評價,雖然陌生人說的話不一定精準,但是比企業(yè)公關發(fā)言人的外交辭令,讓人聽起來更舒服。因為感覺上,陌生人比較不會因為商業(yè)利益欺騙人。當然,也有可能有接受付費說好話的陌生人。但是只要陌生人的數量夠大,就會讓陌生人群眾的力量和可信度變得非常高。比如,你想找一家餐廳就餐,對很多人而言,餐廳的廣告總不如網友的評價與評語來得真實。雖然有許多口碑是買來的,人們還是普遍相信陌生人,且人越多,可信度也越高。
連結陌生人的方式分為強連結(strong tie)與弱連結(weak tie)兩種,前者是互動頻繁的對象,后者則多半是陌生人。此外,網絡經濟中還有一種物以類聚的現象,人們通常會與跟自己生活形態(tài)或認知形態(tài)相類似的對象連結。這兩個現象,讓網絡能夠幫助我們很容易連結大量原本不認識,但是生活形態(tài)相似的陌生人,這些大量陌生人的意見與評價,卻成為了商業(yè)上最佳的參考意見,也使得共享經濟成為可能。
共享經濟:相信陌生人
正如我們前面提及的,共享經濟的最大特點之一,是商業(yè)交易的雙方都是陌生人。
這種陌生人交易的手法,最近也有從線上到線下(Online to offline)的趨勢。舉例來說,北京有一家銷售空氣凈化器產品的公司,因為北京太大,又常堵車,很難在各個區(qū)域的各個地方都建立門店,于是就呼吁已經購買產品的客戶開放自己的家,提供給其他人參觀與訂購。這些愿意開放家庭分享的客戶,除了自己可以分享使用的心得,一旦成交,就可以收到一筆傭金。如此一來,你的客戶就成為你的銷售員。雖然不是每一家都愿意開放,但是如果有十分之一的客戶愿意,百分之一的客戶積極,并采取陌生人彼此認證的“Uber模式”,對傳統(tǒng)中心化的門店模式,影響不可小覷。
共享經濟的誠信與信任的問題通常由社會網絡來解決。透明公開(俗稱攤在陽光下),是防弊的利器。舉例來說,賣家是否誠信?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社會網絡大量陌生人的評價說了算;餐廳是否好吃?自己稱贊自己感覺很假,但若社群網絡陌生人評價好吃,那可能就是真的好吃了;我在智能手機下載app時,如果有超過100萬人下載,評價在四顆星以上的,這個app就不會差到哪里。因為廠商要作弊,很難做到一百萬筆。
社群網絡評價的有效性靠的是巨大的數量。如果數量不是特別大,實名記錄與信息公開可以有效保障評價信息的真實性。這就好比申請手機號采取實名登記,一般手機的持有者都不敢做壞事。這是因為你的每筆通訊,都被記錄著,而這些記錄,都可以找到你。所以,共享經濟成員都要真正實踐實名制,讓社群傳遞正能量,減少匿名所產生的酸與恨。
數字足跡提供了共享經濟信任的數據來源,因為網上的一舉一動都可以被記錄。比如,印度的Uber提供了“一鍵報警”(SOS)的功能,遇到緊急狀況,手機上的一個鍵,就能將實名登記司機的資料(如姓名、照片、駕照號碼、車子現在的所在地等)傳送給當地警方;也提供了“安全網”的功能,手機上的一個按鍵能將自己的行駛路線,傳送給先設定好的五個好友。如果你是乘客,你覺得是傳統(tǒng)計程車比較安全? 還是網絡計程車比較安全? 記住,網絡的問題,需要靠網絡來解決。
此外,像是尋找家教、尋找家庭清潔工、尋找家廚、尋找設計師、尋找人才、尋找幸福企業(yè)就業(yè)……,過去的信任是建立在法律或認證的規(guī)范上,但是在網上,還可以靠社群網絡的力量。所以,我們不能再以工業(yè)時代的思維,來評定網絡思維下的經營模式是否安全。因為,工業(yè)時代法律要的是規(guī)范,網絡時代法律要的是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此外,網絡時代的思維不能只思考功利主義與賺錢,而更應該思考是否能“讓這個世界更美好”。當你能讓這個世界更美好,你就能賺到錢。Uber或是共享經濟會不會成功? 可以說,它們已經成功了。因為現在人們之所以如此關注它們,重點不在于它們的創(chuàng)新經營模式,而在于它們的創(chuàng)新能夠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當隨經濟碰到共享經濟:個人品牌時代的來臨
隨經濟強調去中心化的個人發(fā)言權,網絡把陌生人連結在一起,共享經濟需要進一步相信陌生人。
當隨經濟遇到共享經濟,碰出的火花,就是個人化品牌世界的來臨。
Uber不就是如此?過去,我們相信出租車公司品牌。因為司機與乘客都是一次交易的客人,只好依靠出租車公司品牌來把關。而在Uber,司機個人或乘客個人就是品牌。因為每次的搭乘,乘客給司機打分數,司機也給乘客打分數。這樣,不只壞司機以后接不到客人,如果以后你叫不到Uber 的車,你自己就要好好檢討,過去是不是有過不善待司機或他們車的時候。司機是陌生人,乘客是陌生人,打分數評價的都是陌生人,但是這些陌生人的意見,正在影響著我們的經濟。
此外,過去我們買電器都是要到賣場或是電商網站去挑選。在隨經濟下,我們可能選擇到距離我家最近的其他客戶家中去參觀。但是,陌生人來我家安全嗎?隨經濟與共享經濟下的品牌將以個人為單位,因為個人的數量龐大,就必須要有大數據。在買賣雙方彼此評價的大數據制度下,這種陌生人的個人品牌所產生的陌生人經濟,令人期待。
在共享經濟下,可依據以下三個步驟建立個人品牌。
第1步,建立識別度(我是誰)
個人化品牌是一種識別度,識別度不是差異化。差異化是一種想法,這種不一樣的想法一旦賺錢,很容易引來模仿者,讓你疲于奔命。你不斷地想出差異化的服務,但是模仿者不斷地在彼此模仿。
如果差異化只是一種想法,這種想法就太容易被破解了。
于是我提出一種“識別度”的策略觀。差異化策略是一種“做什么”(to do)的想法,而識別度則是一個“是什么”(to be)的印象。對于個人品牌,是什么(識別度),遠比做什么(差異化)來得重要。
有位藝術家告訴我,如果你的作品要值錢,作品必須要有識別度。像是畢加索年輕的時候,有著各式各樣的作品。但是到了一個年紀,就只創(chuàng)作畢加索獨有的“抽象畫”。從此,我們只要看到抽象畫,就知道“這是”(to be)畢加索的作品。從此,畢加索的作品開始值錢。如果有人“做出”(to do)類似畢加索的作品,即使有差異化,我們也稱作是模仿,相對的不值錢。
識別度的建立,必須要自我設限。如果一個畫家,什么畫都會畫,那他一定是一位剛從美術學校畢業(yè)的學生。一個藝術家,到了一個年紀,就要把所有的畫筆丟掉,只留下擅長的,漸漸就會有識別度。如果有一位教授,什么課都能教,他也一定是剛從學校畢業(yè)的學生。教授到了一個年紀,如果產生識別度,就成為市場上唯一的商品,是不怕被模仿的,而他的課程,就會開始值錢。
第2步,建立社會資本(我連結了誰)
你覺得做生意,是智慧資本比較重要,還是社會資本比較重要?過去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們過度強調知識創(chuàng)新,忽略在共享經濟時代,社會資本同樣重要。
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指的是社群成員間互動的頻率與關系的強弱。既然叫做“資本”,便隱含著投資、維護與回報的關系。討論社會網絡的基本單位是群聚(Cluster),如果群聚中的人都有相似的朋友(強連結),信息分享多半只在自己的群聚中散布,很難傳出去。弱連結在擴大社會網絡中格外重要,因為可以聯(lián)絡不同的群聚,使信息傳達更廣與網絡價值更大。但凡網絡上的所有網友,皆符合“弱連結”的定義。即使是陌生人,在網絡中也有關系,所以特別容易擴大社會網絡關系。此外,建立社會資本,尋找社會網絡中的傳播中心是重要的。傳播中心有兩種,一種是很多人連接的意見領袖(Authority),另一種則是會散播出去的人脈中心(Hub)。
所以,建立個人品牌,就要勇于去連結陌生人,建立自己的識別度。
第3步,建立品牌脈絡(注意數字足跡)
過去我的研究發(fā)現,數字產品的品牌是由三項因素組成的,包括產品內容(Content),產品脈絡(Context)以及產品通路(Infrastructure)。而影響忠誠度最重要的因素,是產品脈絡。產品脈絡這個詞很抽象,在文學上指的是上下文,在品牌認知上,則包括了現場時空的前后、與環(huán)境的背景認知與記憶。具體而言,一項品牌的認知脈絡,是一種由現在的認知(包裝、格式、氛圍、擺設、社群)與客戶原有知識、客戶過去記憶等關聯(lián)的現象。
舉個例子,我是志玲姐姐的粉絲,所以即便她的電影可能演得不是太好,我也會繼續(xù)忠誠于她的產品。因為與她有關的時空背景認知與記憶(如笑容、高EQ、過去的記憶……),比她現在演的電影更容易讓我忠誠。前者稱之為產品脈絡,后者則是產品內容。
目前大數據征信便在收集陌生人數字足跡所構成的個人品牌脈絡。比如,我們尋找Uber司機,除了Uber本身提供乘客對司機的評價分數之外,也會關心他在法院是否有前科? 朋友是否是黑道? 是否常看色情圖片? 是否常半夜在朋友圈貼文而睡眠品質可能不好? 當然,如果你是Uber的乘客,如果被很多司機評你品行不好,把車子弄臟,常爽約,可能你下次就很難訂到餐廳、旅館,甚至在交友網站交不到朋友。目前支付寶的芝麻信用就在提供類似的服務,依照你的信用歷史、人脈關系、行為偏好、身分特征與履約能力總和來為你的信用打分數(350~950分)。如果你的分數太低,可能你在網絡上真的就叫不到Uber、交不到朋友、找不到工作、借不到錢了。此時,人們漸漸發(fā)現,在共享經濟的社會中,必須要更謹言慎行,因為信用行為所構成的個人品牌分數,將是你最大的資產。
此時,人們對產品品牌的忠誠度,主要來自于產品脈絡,而不只是產品內容。在隨經濟與共享經濟下,每個人開始要注意經營自己的品牌,因為數字足跡一旦在網絡的世界中產生,將永遠不會消失。而這一點一滴的數字足跡,也將構成你的個人品牌脈絡。
共享經濟合法嗎
共享經濟是一種隨經濟下的社會趨勢,但是合法嗎? 最近我發(fā)現,所有的破壞性創(chuàng)新在開始時幾乎都是違法運作(Uber、Airbnb、Segway、無人機)。因為法律是為了規(guī)范過去的社會秩序。所以合法的創(chuàng)新,通常就不是未來社會的破壞性創(chuàng)新。
我們不禁要問,是社會為法律而存在,還是法律為社會而存在? 我們一定要守法,但如果這是社會的正確趨勢,法律遲早要為配合社會趨勢而改。好的領導應該洞察社會趨勢,用新的法律來幫助社會轉型升級。許多時候,風險需要管理,而不是用來規(guī)避。因為機會都有風險,規(guī)避風險,也就是規(guī)避機會。
共享經濟的機會不只在經營模式的創(chuàng)新,也在組織創(chuàng)新、市場趨勢創(chuàng)新,以及社會趨勢創(chuàng)新,不要劃錯重點。
盧希鵬:臺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專任特聘教授,曾任臺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