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花
兒子今年10歲了,愛問為什么,如小鳥為什么會飛?花兒為什么有各種顏色?……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把他的小腦瓜子填得滿滿的。我和他爸爸總是不厭其煩地進行解釋說明,有時實在沒把握,就查閱資料或請教他人,力爭給他科學的回答,從不輕易說:“小孩子家家,哪來這么多問題?”在我們的精心培育下,兒子知識豐富,視野開闊,被同學稱之為“小博士”。
今年,我擔任兒子班上的自然課教學。記得有一次,我講了《蠟燭熄滅了》這一課,班內(nèi)有五十多個學生,由于實驗器具不夠,就由我做實驗演示給學生看。在那堂課上,學生們了解了蠟燭燃燒時間的長短與空氣多少有關。為了鞏固學生對這一知識的認識,我布置課外作業(yè),讓學生回家與父母共同完成這一實驗。
那天回到家,兒子便催我跟他一起做實驗,我由于急著做晚飯,便讓兒子自己先把實驗器材準備好。等我做完飯走出廚房時,看到桌子上十幾個杯子從小到大整齊地排成一支隊伍,有酒杯、茶杯,裝幸運星的玻璃杯,還有插花的花瓶……兒子為了找這些杯子,翻箱倒柜,把臥室、書房、客廳里翻得亂七八糟,為了用金魚缸還把金魚倒在臉盆里,任由它們在那垂死掙扎??吹竭@一切,我沒有訓斥兒子,而是端起臉盆,給金魚加上水,說道:“你真不容易,能找到這么多大小不一的透明玻璃杯,你的準備工作做得很充分,這是做好事情的基礎?!?/p>
得到我的肯定,兒子臉上洋溢著笑容,便拉著我做起實驗來。兒子讓我點蠟燭,由他計算蠟燭燃燒的時間。經(jīng)過觀察,兒子得出的結(jié)論是:杯子越大,蠟燭燃燒的時間越長,杯子越小,蠟燭燃燒的時間越短。從這個結(jié)論看,他原來排的幾只杯子的順序就要調(diào)整,他以為小的杯子未必小。兒子想了一會兒說:“說明我一開始的判斷不對,光憑眼睛是不能確定杯子大小的。”我說:“對,做什么事都要親自實踐,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不能光憑直覺來判斷?!?/p>
盡管兒子在實驗時把一個精致的酒杯熏黑了,盡管那天我們到八點才吃上晚飯,但我覺得我們所付出的微薄“犧牲”是值得的,因為沒有什么比孩子的探索精神更可貴!現(xiàn)在,兒子一有空便會鉆進他的小書房里,整天忙得不亦樂乎。
孩子的好奇、冒險、自信,萌動著可貴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若得到充分地發(fā)掘和培養(yǎng),就會化作強烈的求知欲、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造潛能。悉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當“十萬個為什么”真正貫穿孩子生活的全過程時,他們善于思索、勇于實踐的閘門,也就被打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