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號稱“東北王”,他的家族有“關(guān)東第一家族”之稱。張作霖一生褒貶不一,但他的治家之道還是很值得稱道的,成果也很明顯。他家里,除了他本人是大帥、將軍外,他的兒子里,還有3位將軍———少帥張學良;國民黨陸軍中將、次子張學銘;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lǐng)、海軍少將參謀長、四子張學思。一個家里先后出了4位將軍,還分別在國共兩黨任職,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張作霖:從一個窮孩子到“東北王”
張作霖,字雨亭,1875年3月19日出生在奉天省海城縣小洼村,祖籍河北省大成縣。據(jù)張學良說,他們老張家大約是在清道光初年從關(guān)內(nèi)到的關(guān)外。老張家在海城落腳之后,經(jīng)過幾代人的打拼,逐漸成了當?shù)氐母粦?。他的曾祖父張發(fā)有4個兒子,張作霖系老三張有財之子。張發(fā)死后,哥兒4個就分了家。分家以后,張有財便帶著一家老小來到了小洼村。
張作霖后來成為“東北王”,固一時之人杰,但其父張有財卻是一個游手好閑之徒,后被債主追殺至死。那一年,張作霖只有13歲。
父親死時,張家已成赤貧。張作霖本沒錢念書,不過他命好,遇到了一位名叫楊景鎮(zhèn)的私塾先生。有一天,楊正在給孩子們上著課,忽然看到窗外有一個小孩子在偷聽。于是,他就把這個孩子叫進來問:“你是誰家的孩子,為什么會在窗外偷聽?”小男孩回答道:“我叫張作霖,我很喜歡念書,可是我家里很窮,上不起學,因此常在這里偷聽?!币话阕鱿壬亩枷矚g愛讀書的孩子,楊景鎮(zhèn)當然也不例外,于是就說:“你要是愿意讀書,以后盡管來就是,我不收你的學費?!边€送給了他一些紙筆。
就這樣,張作霖讀了幾年的私塾,這對他日后的發(fā)展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張作霖也是一個知道感恩的人。后來,他當了民國陸軍第27師的師長,還特地把楊景鎮(zhèn)請到沈陽,讓他教自己的孩子讀書,待遇十分優(yōu)厚。張學良就曾跟他讀過書。
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張作霖抱著一線求生的希望從了軍。因為他打仗勇敢,還會醫(yī)馬,不久就被提升為了哨長(相當于排長)。甲午戰(zhàn)爭后,其所在部隊要撤回關(guān)內(nèi),他不愿離開家鄉(xiāng),于是決定退伍。退伍之后,他又開了一個獸醫(yī)樁,專治馬病。
1895年,20歲的張作霖與趙家廟的地主趙占元的二女兒趙春桂結(jié)了婚。趙春桂給他生了3個孩子,分別是大女兒張首芳、長子張學良和次子張學銘。
張作霖自從當過兵以后,不僅眼界寬了,心也變野了。1900年,張作霖網(wǎng)羅了20多個人在趙家廟成立了一個大團,負責附近幾個村子的治安。因為他很負責任,在其保護區(qū)內(nèi)匪患得到了有效控制。這使他聲名鵲起。
1901年后,八國聯(lián)軍事平,東北基層政權(quán)逐漸恢復,保衛(wèi)團的發(fā)展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張作霖在兩位當?shù)厥考澋膿O?,接受新民府知府增韞的收編,加入巡防營序列,成為新民府巡警前路游擊馬隊,張被任命為幫辦(相當于副營長)。
1903年7月,張作霖又被晉升為新民府巡防馬步游擊隊管帶(相當于營長),下轄2個騎兵哨和3個步兵哨。張景惠為幫辦(相當于副營長),前哨哨官(相當于連長)為張作相,左哨哨官為湯玉麟,右哨哨官為王立有,后哨哨官為趙五把什,中哨哨官則由張作霖自己兼任。就這樣,張作霖搖身一變,成為了政府軍軍官。這是他人生的—個重大轉(zhuǎn)折。
張作霖雖是草莽出身,卻長于計謀。來到新民府后,他始終將爭取增韞的信任擺在首位。一面投其所好,饋以金錢,執(zhí)禮甚恭,聽從調(diào)遣,同時與當?shù)丶澤檀虻没馃?,讓增韞以為他是自己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一面又暗中略施手腕,擠走了新民府巡警局局長王奉廷,將新民府的軍事大權(quán)盡攬于自己手中。
1904年2月,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在我國東北展開了廝殺。日俄軍隊燒殺淫掠,無惡不作。新民府是遼西重鎮(zhèn),張作霖除要維護境內(nèi)的治安外,還在盤算如何增強自己的實力。他的原則就是誰給我好處,我就幫誰。一開始,俄軍強大,他就幫俄軍,為此還做過日軍的俘虜,差點被處死。獲釋后,他又同日軍搞在了一起。
1905年日俄戰(zhàn)爭結(jié)束,張作霖的部隊不但沒受損失,反而擴編為3個營,這充分顯示了他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
1906年,新任盛京將軍趙爾巽和新任新民府知府沈金鑒下令,將張作霖部由3個營擴編為5個營,張作霖也如愿當上了統(tǒng)帶(相當于團長)。當官以后的張作霖,對為害地方的土匪十分痛恨。在他的連年征剿下,遼西的小股土匪或被招撫,或被剿滅。就連黨羽千余的大股土匪田玉本也被他擊潰了,百姓無不稱快。
1908年,徐世昌把張作霖調(diào)到遼寧西北部的通遼、洮南一帶,去剿滅被沙俄收買的蒙古叛匪。由于蒙匪行蹤不定,張作霖剛到洮南時,剿匪工作開展得并不順利。后來,他在蒙匪內(nèi)部安插了臥底,才逐漸扭轉(zhuǎn)了劣局。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奉天革命黨人和部分新軍也乘勢響應,想要策劃東北獨立。面對嚴峻的革命形勢,為加強省城防務(wù),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將駐守洮南的巡防營前路統(tǒng)領(lǐng)張作霖調(diào)往了省城奉天。接到調(diào)令后,張作霖晝夜兼程,于11月11日到達省城。在張作霖的幫助下,趙爾巽很快取得了與革命黨人第一回合交鋒的勝利。張作霖也由此受到趙爾巽的格外器重,被任命為奉天城防司令,其前路巡防營隊伍被陸續(xù)調(diào)往省城駐守,中路巡防營的九營人馬也撥歸他統(tǒng)一指揮。不到一個月,張作霖后來居上,成了奉天省地方最具實力的軍事首領(lǐng)。
1912年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后,張作霖所部被改編為陸軍第27師,他又官升一級成為中將師長。當時的奉天,除了27師外,還有馮德麟的第28師,而奉天督軍則是段芝貴。張作霖早就想擠走段芝貴,獨霸奉天。于是,他便與馮德麟密商,以威逼恐嚇的手段將段芝貴趕走。段芝貴逃到北京,大罵馮德麟是土匪,又向袁世凱提出辭職,并推薦張作霖為奉天督軍。于是,袁世凱便發(fā)布命令,讓張作霖當了奉天督軍。驅(qū)段本是張、馮共謀,要說出力,馮可能還要大些,結(jié)果好處卻讓張作霖一人撈了,心里當然不服,于是兩人又開始了明爭暗斗。
1917年7月,張勛在北京復辟。張作霖得知后,便與其謀士袁金鎧商量,決定讓馮德麟以奉天全權(quán)代表的身份,前往北京與張勛接洽。他的如意算盤是,若復辟成功,自己就是有功之臣;若復辟失敗,便把責任全都推到馮德麟身上,正好除去一個心腹之患。馮德麟不知是計,欣然前往。結(jié)果,復辟失敗,張作霖馬上發(fā)電擁護共和,而馮德麟則以“背叛共和罪”被免了職。之后,張作霖又假意為他說情,替他在北京謀了個總統(tǒng)府軍事顧問的閑職。同時,他亦控制了馮德麟的第28師。隨后,他又與段祺瑞相勾結(jié),被段祺瑞任命為東三省巡閱使。
至此,張作霖終于完成了其稱霸東北的事業(yè),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東北王”。
張作霖有8個兒子6個女兒。8個兒子中,最大的和最小的相差20多歲。長子張學良,乃是張作霖的原配所生,張學良從小就被張作霖當作接班人培養(yǎng)。次子張學銘、三子張學曾、四子張學思、五子張學森、六子張學浚、七子張學英、八子張學銓。6個女兒分別是:長女張首芳、二女兒張懷英、三女張懷瞳、四女張懷卿、五女張懷曦、六女張懷敏。
張作霖的家族有“關(guān)東第一家族”之稱。他一生褒貶不一,但他的治家之道還是很值得稱道的,成果也很明顯。他家里,除了他本人是大帥、將軍外,在他的兒子里,還有3位將軍———少帥張學良;國民黨陸軍中將、次子張學銘;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lǐng)、海軍少將參謀長、四子張學思。一個家里先后出了4位將軍,且分別任職于國共兩黨,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張學良:爭議人物的不抵抗之辯
民國時期不乏傳奇人物,但像張學良這樣家世、經(jīng)歷、情史等均多姿多彩者,鮮有其人。
張學良在一個多世紀的人生歷程中,政治生涯很短,到36歲就中止了,要再扣除童年和就學階段,不過十數(shù)年時間。
他19歲考入東北講武堂,出來之后就任團長,又晉升旅長,由于率軍剿匪,戰(zhàn)功顯著,當年晉升陸軍中將;24歲任東三省空軍司令;27歲率軍南下對抗北伐軍,升任上將軍團長;28歲皇姑屯事件后,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成為“東北王”。
張學良執(zhí)政伊始,面臨著許多棘手問題,要穩(wěn)定內(nèi)部,要處理同南京政府的關(guān)系,要應對日本侵略陰謀。當務(wù)之急,是東三省向何處去———是甘當日本人的傀儡,還是走國家統(tǒng)一、民族獨立之路?他堅定地選擇了后者。降下五色旗,升起民國青天白日旗,有條件地接受國民政府統(tǒng)一指揮。奉系軍閥是北洋軍閥重要一支,又是北洋軍閥政府末代統(tǒng)治者。東北易幟,標志著中國長期以來混亂局面的終結(jié),起碼是在形式上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就張學良個人來說,完成了由封建軍閥向愛國主義者的轉(zhuǎn)變。對于此番作為,張學良終生引為傲。20世紀50年代,張學良在臺灣參謁延平郡王(鄭成功)祠,即興題寫了一首七絕:“孽子孤臣一稚孺,填膺大義抗強胡。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臺灣入版圖?!痹娭薪柚Q頌鄭成功戰(zhàn)勝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的英雄業(yè)績,抒寫自己當年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壯志豪情。
如今,人們通常用兩件事評價張學良的一生,一件是“九一八事變”,另一件是“西安事變”。前者一度讓他戴上了“不抵抗將軍”的帽子,聲名狼藉;后者則讓他以“民族英雄”的形象被高調(diào)定位、編入教科書———中小學統(tǒng)一的歷史教材用兩到三頁的篇幅詳細地記錄了這次事變。
在1946年重慶召開的政治協(xié)商會議上,周恩來提到張學良“9年前拯救了國家民族一大危機”,此后又評價其為“千古功臣”、“民族英雄”。彼時的張學良,尚未蓋棺,便已有定論。
此后的《人民日報》接連出現(xiàn)“張學良”的名字。如1946年12月,西北民主聯(lián)軍38軍舉行“雙十二”紀念會,要求迅速釋放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1947年3月,東北民主人士再次要求釋放張學良。
“文革”結(jié)束后,為進一步塑造張學良偉岸、光輝的形象,1981年,西安電影制片廠制作了電影《西安事變》。影片中,張學良被打造成在危機時刻犧牲自己、拯救國家的英雄,而在此后的多部影視作品中,張學良的民族英雄形象也始終如一。
與大陸的高調(diào)定位不同,在臺灣,“張學良”這個名字一度成為禁忌。上世紀50年代,臺灣的教科書里,專門有一篇課文講張學良和楊虎城是“歷史罪人”;一些歷史書中還稱楊虎城是“被土匪殺害的”。張學良本人也在幾十年的幽禁生涯中,輾轉(zhuǎn)于臺灣各個處所。兩岸關(guān)系緊張時,國民黨政府派了二三十個人“照顧”張學良,相當于情報局的一個團。這些人分為內(nèi)勤和外勤,24小時輪班看著他。
雷豫新的父親是當年看守張學良的一位少校。多年后,雷豫新對媒體回憶,父親從沒提過張學良的事,“他在世的時候,如果有叔叔、伯伯們來家里找他聊天,只要聊到張學良和國家的事情,孩子們都要離開”。雷豫新上小學三年級時,見旁邊的門開著,想走過去看看里面到底住的是誰,還沒走到門口就被父親叫了回來,“不要過去,那里是個大壞蛋”。直到父親去世,他才知道里面住的是張學良。
很長一段時間,在來自官方的定論面前,無論是學界還是大眾,對于張學良的認知大都處在一個相對靜態(tài)的狀況中。直到上世紀90年代,張學良再一次成為熱門談資。
1993年,臺灣學者郭冠英與記者周玉蔻聯(lián)合采訪了張學良,制作出紀錄片《世紀行過———張學良傳》。全片總長4個小時,是張學良的第一部口述史作品。片子被放置7年后,于2000年6月3日張學良的百歲生日后在臺灣播出。香港鳳凰衛(wèi)視在該片播出前得知此事,與制片方交涉,以新臺幣150萬———彼時鳳凰衛(wèi)視中文臺購片史上最貴的價格,購得播出權(quán)。
結(jié)束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幽禁歲月后,張學良終于出現(xiàn)在鏡頭前。盡管年逾90,但他反應敏捷,思維清晰,東北腔較年輕時褪去了不少。紀錄片播出后,坊間一片嘩然?;謴妥杂珊蟮膹垖W良一開口便顛覆了傳統(tǒng)觀點,談及“九一八事變”,他稱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下的,“與中央和蔣公無關(guān)”。
張學良歷史的研究者胡玉海是首次聽到這一說法,他認為,“這是張學良人格特點決定的”。此后,胡玉海在多個場合分析過“九一八事變”中不抵抗的命令和責任?!霸凇乓话耸伦兦?,針對東北,張學良是主張武力抵抗的,但在和蔣介石溝通后,后者不同意武力抵抗。1931年7月23日,蔣介石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國策。7月24日,張學良將這一命令給東北軍所有將領(lǐng)發(fā)電報通知執(zhí)行?!?/p>
在胡玉??磥?,這一外交政策直接導致了“九一八”當天,東北軍從精神到物質(zhì)上都沒有做好武力抵抗的準備。而張學良在接受采訪時之所以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則不失為一種高明的做法,“在政治上保全了蔣介石,在人格上保全了他自己。他說這話時,蔣介石已經(jīng)不在了,把責任推到蔣介石身上,不是太不厚道了嗎?”但胡玉海也認為,作為當時東北軍的最高首領(lǐng),丟掉東三省,張學良難辭其咎,“西安事變你可以抓蔣介石,那‘九一八你也可以不聽蔣介石的話啊?!?/p>
當然,學界也有不同于傳統(tǒng)的觀點?!八且粋€大節(jié)有虧的人,”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鳴這樣評價,“作為一個軍人,作為東北軍首領(lǐng),你父親是被日本人炸死的,父仇沒報,又把自己老家丟了。過去,中國人最看重兩個關(guān)系,一個是血緣關(guān)系,一個是地緣關(guān)系。這兩個都不要了,那就是大節(jié)有虧啊?!乓话耸伦冎械呢熑嗡约阂仓v過,這個事情是他自己無法辯解的?!睆堷Q說,他一度也把張學良看作民族英雄,后來民國史看得多了,想法也隨著產(chǎn)生了變化。
學術(shù)圈有些人認為應當尊重張學良口述,認為蔣介石的責任沒有那么大,但都是隱隱的一些想法。而教科書中關(guān)于張學良的描述并沒有變化,“千古功臣”的評價一直都在。
張學良去世后,中共方面在唁電中提到其“毅然發(fā)動西安事變,聯(lián)共抗日,為結(jié)束十年內(nèi)戰(zhàn)、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實行全民族抗戰(zhàn)作出了歷史性貢獻”。臺灣方面對張學良的評價此時也有了變化,稱其“毅然宣布易幟,擁護中央,促成統(tǒng)一”。
張學銘:被遺忘的張家二公子
張學銘,字西卿,是張作霖的次子。提起張學銘,人們常常冠之以“張學良將軍胞弟”,在哥哥光環(huán)的映襯下,他給人的印象是默默無聞的。
張學銘生于1908年,出生的那天,張府看門人老薛頭午睡做夢,夢見一小喇嘛,直入院內(nèi)。老薛頭從夢中驚醒,起身追趕,剛進里院,張學銘就出生了。張作霖得知后,罵了一句:“這小子,找我算賬來了!”原來,張作霖辦保險隊時,隊伍內(nèi)有一個小喇嘛裝神弄鬼,干盡了壞事,被張作霖槍殺了。迷信的張作霖以為張學銘就是小喇嘛轉(zhuǎn)世,是來尋仇的,所以,張學銘剛出生,就不被張作霖所喜愛。
張學銘早年畢業(yè)于東北陸軍講武堂,后又進入日本步兵專門學校學習,1929年由日本回國后就職于東北軍。1930年,經(jīng)國民黨元老吳鐵城舉薦,張學銘出任天津市警察局局長。1931年4月,任天津市市長兼警察局局長。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天津駐屯軍司令香椎浩平和大特務(wù)土肥原賢二收買了流氓、賭棍、大煙鬼2000多人組成了天津便衣隊,并委派李際春(日本電影明星、歌星李香蘭的中國義父)和張璧(舊北京員警總監(jiān))出任天津便衣隊的正副指揮,在1931年11月8日和11月26日制造了兩次暴亂,史稱“天津事變”。
張學銘對日本便衣隊的蠢蠢欲動早有察覺,他曾到北平向張學良匯報天津治安形勢和日軍的活動情況。張學銘根據(jù)形勢分析,說:“這次來北平之前,我們進行了研究,只有打,才是出路,不打是沒有前途的”。返津后,張學銘遵照張學良的指示,會同河北省主席兼東北軍第二軍軍長王樹常提前布防,加強戒備。11月8日晚,在日軍的督導下,便衣隊由日租界出發(fā),襲擊市政府、市公安局等處。由于張學銘早有準備,當晚就斃敵傷敵50多人,俘虜100多人。到11月9日凌晨,張學銘率隊擊退了便衣隊的進攻,斃傷和俘虜600多人,余者狼狽逃回日租界。
11月26日,日本便衣隊2000多人,再加上400多日本兵,以坦克、裝甲車為前導,發(fā)動了第二次暴亂。日軍在中原公司等處架設(shè)大炮,襲擊天津市政府、公安局、電話局等處,戰(zhàn)斗打得很激烈。張學銘將所有能打仗的員警都投入了戰(zhàn)斗,與日軍決一死戰(zhàn)。雙方打了整整一夜,最后以日軍失敗而告終。
張學銘粉碎日偽陰謀暴亂取得了重大勝利,南京政府授予張學銘二等四維勛章,全國各地軍民、團體紛紛發(fā)來賀電、賀信。天津《大公報》11月17日發(fā)表社論,稱贊天津保安隊和員警:“保全地方,卓著功績?!?/p>
日本在軍事上失利后,通過日本駐華公使重光葵向蔣介石政府抗議,賊喊捉賊,顛倒是非,反而誣蔑敢于抗日的天津員警和保安隊有罪。南京政府在日本的所謂“抗議下”妥協(xié)退讓,張學銘被迫辭職出國考察。
1941年香港淪陷,張學銘被迫返回內(nèi)地。1943年曾被迫接受汪精衛(wèi)政權(quán)軍事委員會委員??箲?zhàn)勝利后未被追究,任國民黨政府東北長官司令部參議室參議,東北行轅參議室副主任、總參議。
建國后,張學銘歷任天津市建設(shè)局副局長,天津市市政工程局副局長、顧問,民革第五屆中央委員、天津市委副主任委員。
張學思:從大帥府走出來的共和國將軍
張學思字述卿,遼寧海城人。1916年1月6日出生于奉天(今沈陽)“大帥府”,為奉系軍閥首領(lǐng)張作霖的第四個兒子。
張學思從記事時起,父親就經(jīng)常帶著他們兄弟參觀奉軍的閱兵演習,以便從小熏陶其掌握“兵權(quán)”的思想。然而,張學思的思想,卻在母親的影響下有了轉(zhuǎn)變。他的生母許氏,出生在河北省宛平縣的一戶鄉(xiāng)村鐵匠之家。她剛正不阿,嚴格教育子女,經(jīng)常教育張學思和他的三哥張學曾:“權(quán)勢和富貴不是好東西,你們長大要自立,好好念書做學問,不要靠張家的勢力吃飯!”在母親的支持下,張學思8歲入省立第四小學讀書,打破了大帥府“不入學堂”的禁律。
張學思9歲那年,上海爆發(fā)了五卅運動,奉天的工人、教師、學生紛紛走上街頭游行。當時,張學思雖不太懂事,但也加入了游行行列,發(fā)現(xiàn)特務(wù)掉在地上的帽子,便一腳踏在上面狠踩起來。
張學思在奉天同澤中學讀書,認識了同班同學王金鏡。王金鏡年長張學思1歲,為人正直,經(jīng)常讀進步書刊,兩人成了志同道合的好友。在王金鏡、張學思的倡議下,“進學會”成立了,專門吸收進步學生。進學會是自發(fā)的反日愛國組織,討論從改革憲政,到建立民主政治等,正是在這個時候,進步思想在張學思的心中扎下了根。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張學良發(fā)出不抵抗命令,東北三省淪喪,張學良一時也成了全民所指的“罪人”。張學思感到羞辱難忍,決定去找大哥問個明白。他來到順承王府大門口,徑直闖進了張學良的休息室,一見面就說:“大哥,我真沒想到你會變成這個樣子!為什么下令不抵抗?為什么丟棄東三???為什么要背上千古罵名?”
張學良還是頭一次見到四弟如此沖動,讓他坐下來慢慢說。張學思沒有坐下,他解開身上的粗布長衫,襯衣上露出同學寫下的“不抵抗將軍之弟”7個大字。張學良從沙發(fā)上彈起,情緒變得異常激動,“四弟,大哥對不起你,讓你受委屈了!”
張學良在屋里踱來踱去,突然轉(zhuǎn)身看著張學思,眼睛變得通紅:“四弟,請你相信我,你大哥絕不是那種賣國之人,殺父之仇、失土之恨,我張學良是不會忘的,總有一天,我會用行動洗刷恥辱!”
1933年,張學思參加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反帝大同盟”。
他與當時被敵人稱為“第二赤黨”的同志們一起,做抗日宣傳,張貼標語,組織演講,擴大反日隊伍,與北平的軍警進行了不屈的斗爭。同年,張學思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不久,張學思受黨的派遣,與王金鏡一起到東北軍,做兵運工作。經(jīng)研究,張學思與王金鏡被分配到王以哲軍長的67軍特務(wù)隊。
一個多月時間,張學思和地下黨員們一道打開了局面。黨組織考慮到特務(wù)隊武器很差,派張學思去天津,向軍閥趙爾巽的兒子、也就是他的三姐夫借槍。
當張學思來到天津后,對母親來說如同從天而降。母子相見,抱頭痛哭。母親一再追問他,是不是真的加入了共產(chǎn)黨。張學思謊稱,這一個月與同學們在西山度春假。母親對兒子的話半信半疑,她怕兒子被人抓去,便讓人將張學思看了起來。
過了一段時間,母親看張學思沒有動靜,便讓人將他送回北平學校繼續(xù)讀書。就在張學思回到北平后不久,他從報紙上看到了一則令人吃驚的消息———東北軍67軍特務(wù)隊因叛變被解散。就這樣,王金鏡、張學思等人與黨組織失去了聯(lián)系。
后來,張學思決定利用大哥的關(guān)系,重新加入東北軍,待以后想辦法與黨組織取得聯(lián)系。就這樣,按張學良的安排,1934年,張學思想投考“國民黨中央軍?!保蔀榈?0期學員,并公開恢復了張家四公子的身份。一年后,張學思成了全校的優(yōu)秀學員,作為一個插班生成績也超過原班同學。時任軍校教育長的張治中對張學思給予很高的評價。
畢業(yè)后,張學思回到東北軍,在萬福麟的53軍任見習排長。中共北方局派出共產(chǎn)黨員馮靜安看望張學思,通知他,53軍已有了黨的工作委員會,張學思終于找到了黨。
黨組織審查了張學思的情況,因一時找不到原來的關(guān)系,決定他重新入黨。1937年8月,張學思第二次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原東北抗日救亡總會黨團書記劉瀾波同志的領(lǐng)導下工作。
1938年10月,周恩來安排張學思來到延安。這年12月,張學思見到了毛澤東。張學思由警衛(wèi)人員領(lǐng)到毛主席的窯洞時,毛澤東正在辦公,聽到張學思到來,毛澤東迎了出來,請他坐下,問道:“你就是張學良的弟弟吧?你來延安不簡單,我們歡迎你。”
毛澤東知道他才22歲,風趣地說:“是個娃子嘛,住在這里習慣不?要不要花錢?”
張學思脫口說:“可不要把我當孩子啊?!?/p>
一句話說得毛澤東大笑起來,“知道你是少爺出身,過去生活好,我是擔心你生活受不了?!?/p>
張學思告訴毛澤東,延安生活雖苦,但覺得比什么地方都好,延安能革命、能抗日,他什么都不怕。1939年,23歲的張學思從延安馬列主義學院畢業(yè),被分配到抗日軍政大學三分校,任二隊隊長。
1940年9月,張學思所在的東干隊奉命開赴晉察冀敵后。張學思臨行前,再一次接到了毛澤東的邀請,毛澤東還給張學思寫了一封親筆信,并讓他帶給賀龍和聶榮臻。
按賀龍和聶榮臻的安排,張學思來到冀中平原,見到了原東北軍老熟人呂正操,張學思被任命為冀中軍區(qū)司令部參謀處處長。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張學思受黨的派遣,回到闊別已久的老家,這是他事隔15年之后,重返家園。張學思回到家鄉(xiāng)的消息,在當時的奉天不脛而走,成為人民群眾的喜訊。1945年10月,29歲的張學思出任遼寧省政府主席,兼任遼寧省軍區(qū)司令員。他擔任這個職務(wù)時,老紅軍出身的鄧華、雷震、解方是他的副手,對這些老同志,張學思充滿了敬佩之情。
在解放戰(zhàn)爭勝利后,解放軍準備組建海軍。周恩來找到張學思,對他說:“這是一個技術(shù)復雜的軍種,需要有文化的領(lǐng)導,組織上考慮你去合適?!?/p>
張學思服從組織的分配,來到位于大連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學校,擔任了副校長兼副政委,這個學校的校長、政委為海軍司令員肖勁光兼任。
1953年3月,張學思被任命為海軍司令部副參謀長。這年,他37歲。1955年,張學思被授予少將軍銜。
(摘自《人物周刊》《看天下》《生活報》《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