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陶熏爐
爐徑:14厘米高:15厘米
此件漢代熏爐為黑陶制,爐面拋光,整體為豆形,爐蓋上刻三角形鏤空紋和圓圈紋,均勻分布。熏爐身與蓋子母口相扣。身為直口,折弧腹,喇叭形。蓋亦為直口,弧頂,上端為鳥形捉手,可360度轉圈。足較短且足部連圈紋喇叭口,轉圈階梯狀旋紋,線條明快流暢。此爐獨特之處在于蓋頂部的香鳥,烏狀似鳧鴨,香鳥熏爐的出現(xiàn)預示看香爐在往更深度的造型藝術領域發(fā)展。古時將寓意美好的動物造型應用于香爐的造型設計之中,表示古代人審美文化心理的發(fā)展變化。這些造型大多來源于人們?nèi)粘=佑|的寓意吉祥的動物造型,在焚香之時,通過香鳥寄托美好的愿望和情感,似乎在器形設計上多了一層微妙的靈性。此類熏爐除了事鬼敬神外,還有驅蟲避疫之功能。因香料是在爐內(nèi)直接燃燒,故在蓋上鏤出排列整齊的幾何形孔,方便出煙,也是一種裝飾。
開悟堂主人有詩贊此爐:
裝斂紅焰亮金烏,
裁罷瑞靄賦泥爐。
剪驅燔燎送瘟疫,
不叫孤魂無處哭。
注:金烏,太陽鳥。翦驅,周王朝“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熏之”。后兩句云古代用香驅瘟疫、敬鬼神。
南朝青釉瓷博山爐
爐徑:12.2厘米 高:34.7厘米
南朝博山爐,皆保持看博山的基本造型,爐蓋造型復雜,占整個爐的三分之一,爐蓋作群山、樹林、人物、龜、獸等動物雕刻造型,人物造型尤其夸張,表情故作乖戾,爐頂停立一只展翅欲飛的香鳥。爐蓋與爐身相扣處留有一梯形口作爐門。爐身造型簡約,下接承盤。此爐呈多層結構,在制作工藝上相當繁復,需要用到拉坯、捏塑、堆塑、鏤雕等方法。這件青釉瓷博山爐通高34.7厘米,體量遠大于同時期的青瓷博山爐。這個爐子的氣韻和制作用材,都是貴族風范的體現(xiàn),應為漢代神仙博山敬仰的延續(xù)。
開悟堂主人有詩贊此爐:
蘭指輕舒弄春煙,
點將秋嵐入案邊。
為續(xù)俗塵爭凈土,
求生妙境訪博山。
紅爐焰焰焚香火,
綠衫翩翩映水眠。
名利放下方為得,
浮生真諦終歸閑。
唐代滑石博山爐
爐徑:10.5厘米 高:33厘米
滑石博山爐通體青灰色,帶有黑色石墨斑紋,滑石是一種常見的硅酸鹽礦物,質軟且具有滑膩的手感。爐蓋近似圓錐體,浮雕手法刻畫出蓮花寶塔狀,花瓣處均勻隱有排氣孔。蓮花頂部有一鈕,呈葫蘆狀,飽滿圓潤。爐身為豆形,深弧腹,爐身也雕仰蓮。子母口相合,蓮花造型渾然一體。高柄,自上而下飾有多道螺旋紋,呈錐形柱體立于承盤之中。下部為喇叭口圈足,較為矮壯,增強了穩(wěn)定感。此爐整體造型匠心獨具、技法純熟,不失秀美大氣之感。進入唐代,熏香風氣更盛,博山爐的造型意趣為禮佛儀軌所用,因此器形莊嚴中也帶有珠光寶氣風韻。開悟堂主人有詩贊此爐:
佛陀座下爾獨擎,
妙理逍煙天地行。
青石雖冷肝腸熱,
伽藍呢喃鬼神聽。
根無禪定難成道,
心有靈犀再頌經(jīng)。
霞光無影耀竅窕,
兜率凈土萬籟鳴。
宋代越窯瓷香爐
爐徑:20厘米 高:22厘米
爐身塑仰蓮花瓣,足塑覆蓮蓮葉,蓮莖繞纏于爐身和底座之間造型生動有趣。風格一掃廟堂森嚴之氣,表現(xiàn)出世人對優(yōu)雅與情趣的追求。此器是宋代越窯的青瓷,釉色青灰色,類玉似冰,有開片。越窯最早始于東漢時期,至唐宋日臻成熟,北宋為最盛。北宋越窯瓷器非常注重紋飾的裝飾效果,主要是以刻花為主,胎質淘煉精細,釉厚而且透明光澤度好。北宋早期越窯一改前朝注重整體造型線條的審美風格,在洗練的造型上運用大量裝飾技法在器物表面做文章是其一大特征。據(jù)文獻記載,宋代從開寶到太平興國十余年間(968—984年),錢越國控制下的越窯曾為北宋朝廷燒制青瓷貢品達17萬件之多,北宋初年越窯生產(chǎn)的青瓷不僅質精而且量大,許多珍品還作為禮品被宋廷贈與遼國,所以在北方遼代貴族墓葬中也常有越窯瓷器出土。
開悟堂主人有詩贊此爐:
冰清月下憶香云,
爐溫余火問禪心。
癡醉不知茶己冷,
荷風靜處品瑤琴。
黃海濤
字孟玄,號開悟堂主人、悟塵居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北京香文化促進會副秘書長、文化部東方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文物學會文博學院研究員、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jīng)濟之聲藝術品投資欄目特邀專家、中央電視臺《中國地理》欄目特邀專家鄭州東方翰典文化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