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鑰嬌
最近,英國一家咨詢公司針對各國的洗澡頻率做了一項(xiàng)調(diào)查,巴西人以每周洗澡12次奪冠,而中國人以2天才洗一次澡居于末位,成為“最不喜歡洗澡的地球人”。
這引起中國網(wǎng)民的極大憤慨:“外國人身上那味道不常洗澡能行嗎?”也有一天沖三次涼的南方同胞表示“無法接受這個結(jié)果”。
其實(shí),洗或不洗,都大有講究。
督促你洗澡的不是媽媽 是天氣
在這份傷害了中國人民感情的調(diào)查中,同樣“拖后腿”的還有德國人、英國人和日本人。氣候是洗澡頻率的決定性因素。民眾最愛洗澡的幾個國家無一不位于低緯度熱帶地區(qū),如哥倫比亞、印尼等。坐著就出一身汗,能不每天洗個十次八次的澡嗎?
水也很重要。排名首位的巴西是全世界水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地球上12%的淡水資源,而中國卻是水資源最匱乏的國家之一。
不是我們不想洗 喝水還不夠呢
如網(wǎng)友所說:“一想到那么多人還喝不上水,我就不忍心洗澡。”此外,使用含有硫酸鹽、苯甲酸脂類和硅酮成分的沐浴產(chǎn)品還對環(huán)境有害。不愛洗澡的人心中有大愛,卻為了地球,獨(dú)自承受指責(zé)。
就算不在乎地球,頻繁洗澡也會洗去身上本來就不多的皮脂,使皮膚更加干燥,進(jìn)而導(dǎo)致皮膚炎,而沐浴用品中的石化成分如果沖洗不凈,也會傷害皮膚。
如果這些都不能說服你少洗澡,那看看高冷的英國人吧。
哈里王子曾為了支持“減少沖涼運(yùn)動”,兩年沒洗過頭,但他在少女心中的魅力并未因此減少半分。支持公益的男人誰不愛?
“朋友,你聽說過搓澡巾嗎?”
當(dāng)去北方上大學(xué)的南方孩子第一次踏進(jìn)公共澡堂,他們的內(nèi)心幾乎是崩潰的:熙熙攘攘的裸體絲毫不扭捏,在花灑下大方沐浴,達(dá)到了生命大和諧……但這一幕讓習(xí)慣了在家洗澡的南方孩子“只想一個人靜靜”。
跟洗澡比起來,“甜咸豆花”和“甜咸粽子”根本不叫事。北方干燥,洗澡是為了除垢,南方潮濕,洗澡是為了爽身;南方人常戲稱“我們一天洗三次,他們?nèi)煜匆淮巍?北方人喜歡幾個朋友在公共浴池赤身相對,邊泡邊聊,南方人習(xí)慣一個人在澡間沖涼,樂得自在……
等南方孩子好不容易接受了公共澡堂,又一個神物等著他:“朋友,你聽說過搓澡巾(以及絲瓜瓤)嗎?”
那些年 他們一起不洗澡
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都是出了名的愛洗澡,但從1347年起黑死病席卷歐洲,人們認(rèn)為其由水傳播,再通過毛孔進(jìn)入人體,因此各地浴場紛紛關(guān)門。
十七世紀(jì)的人們甚至相信,古希臘人和羅馬人是因?yàn)闆]有足夠的布,才不得不洗澡。無論平民還是貴族,那時都只用干布擦臉,勤換內(nèi)衣,極小心地洗頭,禮儀書也指導(dǎo)人們清潔手、臉、頭發(fā),但清潔身體是從十九世紀(jì)才開始的。
讓百姓相信洗澡不會死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維多利亞女王1827年登基時,白金漢宮里沒有浴室,而1881年的德國科隆也只有不到4%的家庭有浴室。
后來,隨著公共澡堂和各類洗浴用品的普及,洗澡才重新在西方流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