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婕 趙勝
【摘要】青年被社會賦予諸多期望,壓力也致使青年人在適應社會時出現(xiàn)對社會的不適應現(xiàn)象,青年隱蔽于家中,不與外界交流,成為家庭的負擔,本文通過全面了解案主面臨的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式,針對困擾案主自信心缺乏、親子關系緊張、社會融入困難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綜合的介入服務,取得了明顯成效。
【關鍵詞】隱蔽青年;優(yōu)勢視角;社會工作
一、案例背景
小鄧,男,25歲,未婚,漢族,湖南益陽人,中專畢業(yè)后,因缺乏社會經驗,被信任的人欺騙,在工作上連續(xù)兩次遭受打擊,先后交往的兩個女朋友也因家庭經濟情況無疾而終。愛情事業(yè)的多重打擊導致案主喪失生活信心,整日將自己鎖在家中房間里,杜絕與過去朋友的一切聯(lián)系,也不與父母溝通,沉默寡言,唯一的興趣便是網絡游戲,有時甚至在網吧一呆就是一星期,直到身上沒錢了才又回家獨自待在房間。長此以往,他的父母束手無策,心痛不已,社區(qū)的工作人員也多次介入,但小鄧始終不愿與他人交流,于是,社區(qū)將該個案轉介給了社會工作者。
二、案主問題分析與診斷
(一)人在情境中對案主的理解
案主大專畢業(yè)后,工作、情感、生活多方受挫,導致自我封閉,待業(yè)家中,是對自我不確定和不自信的表現(xiàn)。同時,因害怕他人評價自己,對熟悉的人選擇逃避,不思進取,自甘墮落,與牌友、網友一起每日吃喝玩樂。案主所受的困擾主要來自多方面,任何一方面困擾都會使案主面臨壓力,如果壓力達不到及時的釋放和緩解,那么個體人格的發(fā)展就會隨之受損。來自環(huán)境的壓力,案主在情感、工作、家庭等方面受到多次打擊,讓其失去生活信心,家庭內部交流不順暢,不被家人尊重與理解,導致案主缺乏情緒宣泄的出口。
(二)案主家庭情況
1、家庭教育的意識和方法欠缺
案主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對孩子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父親在某橡膠機廠上班,患有高血壓,母親已退休,多年前因腦部疾病導致視力一級殘疾,需長期吃藥、住院,醫(yī)療開銷較大。一家人居住在僅有50平方的廉租房里。案主父親年幼經歷缺乏父愛,不善于言語表達,加上工作忙,經常早出晚歸,導致父子交流較少,對案主關愛不夠。母親是案主日常生活重要的交談對象,但因說話嘮叨,充滿抱怨,引起案主對母親的抵觸情緒。父母內心矛盾,既嫌兒子不爭氣,又覺得自己無法給他經濟支持,家庭關系缺乏理解和有效交流,處理問題行為方式不合理,導致家庭氛圍不佳。
2、父母忽略孩子的需要且不善于愛的表達
父母對案主的內心需要重視不夠,案主曾有過在網吧賣綠豆沙、
雞蛋、開涼面攤等的創(chuàng)業(yè)計劃,但一度被父母否決,不支持他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家庭經濟拮據(jù),二是對孩子不信任,認為孩子拿了錢又會去賭博、泡網吧。案主缺乏從家人那里獲得的鼓勵和支持的感情力量,越發(fā)覺得連自己最親近的人都不能支持自己的想法,使案主對生活進一步失去信心。
(三)同輩群體的網絡支持體系缺乏
案主初入社會,在工作上連續(xù)兩次遭受打擊后一度消沉,除了在網吧認識一些打游戲的人及賭博時認識的人之外,再無他人,而這類人群除了能與他吃喝玩樂,并不能與他真誠相待,案主的同輩群體的網絡支持體系十分缺乏,這些使得案主產生更加強烈的孤獨感、自卑感、消極的情緒。
三、個案工作介入
(一)工作前期
1、社工與案主建立信任關系,交往方式逐漸從QQ、微信等線上渠道到面談,社工鼓勵案主多交流,談自己的感受,積極傾聽案主的訴說,與案主建立穩(wěn)固的信任關系,并實時注意案主的心理狀態(tài)及變化。
2、逐漸增加交流時間,激發(fā)案主原有創(chuàng)業(yè)熱情,鼓勵他動手實踐,與其父母溝通,多次疏導,以支持、協(xié)助他開兩面攤為契機,自然、合理地使案主融入生活、重拾自信心。
3、對案主家庭進行探訪,與其父母進行深入的交流,達成與家人的共識,在交流中社工了解到案主家庭現(xiàn)狀及其父母與他的交往方式,引導案主父母認識到自己的做法對孩子成長的不利,嘗試讓父母能做一些改變,例如:多夸獎、多表達愛。
(二)工作開展階段
1、與案主一起尋找家庭的幸福時刻。社工在服務中了解到案主的父母結婚近20多年了卻從未拍過婚紗照,恰巧社工機構正在招募殘疾人夫妻作為免費拍攝婚紗紀念照及舉行殘疾人集體婚禮的服務對象,社工與案主父母溝通,征得他們的同意,并鼓勵案主積極參加到整個活動中來,與父母相處的和睦時光,改變了對父母的態(tài)度,增進了與父母的感情;也體驗與收獲了作為一名志愿者的歡樂、感受到了社會的正能量。
2、通過疏導,嘗試帶案主一起重新認識并了解自己,客觀看待自身家庭情況及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能力,鼓勵他再次融入社會,帶領案主一起找工作,并給予持續(xù)的就業(yè)支持服務。社工及時與案主進行溝通,引導其樹立正確觀念,在提升能力同時,鼓勵他參與到社區(qū)的志愿活動。案主慢慢調整了狀態(tài),在參與的過程中逐漸恢復了自信和對生活的熱情。
(三)鞏固發(fā)展階段
1、促使案主與父母進行有效溝通、平等交流,鞏固和加強案主與父母的親子關系,增進彼此的了解,逐步轉變父母對為案主的“刻板印象”,為案主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
2、增強案主與他人接觸的勇氣和能力,鼓勵案主嘗試結交新朋友,幫助案主建立自己同輩交流群,重新融入集體和社會當中。
3、幫助案主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使案主學會全面和客觀的評價自我,認識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使用正確、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現(xiàn)實,而不是逃避問題,
(四)結案階段
1、經過7個月的努力,小鄧的變化很大,人開朗了許多,小鄧已經能夠主動表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與家人之間發(fā)生的有趣的事情,父母有哪些細微的改變,能夠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小鄧已經能夠與家人一起交流溝通,和家人的關系融洽了許多。
2、案主母親視力殘疾一級,小鄧現(xiàn)在已經會主動承擔家務,幫忙母親做飯,為了省錢,小鄧會早早起床自己煮面條做早餐,再去上班,生活也很規(guī)律。
3、小鄧的朋友開始多起來,他不再排斥與人交流,他感覺他與同事、朋友間的相處很愉快和諧,工作也步入了正軌。
4、結案時社工特別注意了小鄧與其父母的情緒,案主母親希望我們能繼續(xù)跟蹤小鄧的個人發(fā)展及社會適應情況,社工在最后一個月有意地減少了與案主及其家人的接觸頻次,由起初的一個星期3-4次減少為一個星期1次,在最后半個月接觸一次,案主起初有些不適,但是愉快的工作氛圍和每天發(fā)生的新鮮事讓案主很快忘記了社工,知識偶爾會覺得想念,經過7個多月的服務,案主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服務目標得以實現(xiàn),在準備結案之前,社工將案主的改善和進步與案主及其家人進行討論,肯定了他們的努力和進步,并有意識告知服務即將結束。在正式結案之前,社工給了案主一個月的觀察期,研究者在這一個月觀察案主和他的家人的生活是否能夠有效繼續(xù),案主在這一個月逐漸接受結案這一事實,案主和他的家人也非常清楚明白以后必須獨立自主地處理生活終于到的問題。
(五)評估及跟進
社工通過走訪、問詢案主的家人、鄰居、社區(qū)工作人員了解案主的近況,并進行了詳細的記錄。具體來說,該個案的主要成效如下:案主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到的提升,“我的兒子快樂了許多!”這是案主母親最直觀的感受;案主和家人關系的改變,三人能相處得很融洽;案主在社會融入方面得到改善,同事對他的工作狀態(tài)皆贊許有加,小鄧也很樂意參與到志愿工作中來,接受他志愿服務的社區(qū)殘疾人對象對于他的服務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也給了他很大的鼓勵。還能夠幫助母親干家務,分擔家庭負擔。
而這幾方面的改變并不是孤立的,案主這些問題的改變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一個問題的改善能夠為另一個問題帶來良好的結果,形成良性循環(huán)。
結案后,社工收到了案主的感謝短信,“謝謝二姐的幫助,讓我回歸正常的生活!社工很欣慰!
參考文獻
[1]張洪英.社會支持網絡及其在社會工作(個案)中的應用[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2(3):47-49.
[2]吳麗月.汶川震后兒童哀傷輔導個案研究[J].社會工作,2009,(4)47-48.
[3]文軍,社會工作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楊雯.青春期自閉癥患者的社會工作個案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
作者簡介
郭婕1990.10,女,漢族,湖南衡山人,本科,執(zhí)行主任,研究方向:社會工作實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