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是一種最根本的信念。我們講的價值跟經(jīng)濟活動中的價值不一樣,屬于文化范疇,而文化范疇的價值里有道德的意義、道德的屬性。我一直覺得,能夠引導或者指引人的行為的東西,才能叫價值。價值本來是一種偏好,是在比較中做的一種選擇。而我則希望多從哲學的角度來講中華文明,討論中華文明價值觀的哲學基礎和背景。
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也可以說是中國人的基本道德,既是個人層面的基本準則,同時也是社會的基本規(guī)范。最顯著的例子是五常仁義禮智信,從漢代以來就成為我們的五項基本道德,也是基本的價值。
從個人道德來講,仁就是敦厚慈愛,義就是堅持道義,禮就是守禮敬讓,智就是明智明辨,信就是誠實不欺。這是其作為個人價值、個人道德的意義。
在整個社會發(fā)展中,仁義禮智信也成為社會的基本價值。比如,《貞觀政要》里最重要的兩條就是仁、義。在這里,仁、義不僅僅是個人德行的基本道德,也是國家治理的首要原則。在社會層面,仁就是仁政惠民,義就是社會正義,禮更多強調的是文化秩序。這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特點。我們今天講傳統(tǒng)文化與核心價值的時候,要兼顧這幾個方面,這樣才能比較完整地掌握。
價值觀是比較系統(tǒng)的,是不同的價值形成一個體系??梢哉f,仁義禮智信是古代中國人的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一定要以中華優(yōu)秀文化價值觀為基礎,要有根有本。任何一個價值都是要有根源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基礎、根本。
我覺得整個中華民族價值觀的確立,依賴的都是本土資源,而不是外來文化。本土的文化資源和傳統(tǒng),支持著社會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所以,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是獨一無二的。
如果與近代西方的文化相比較,來探討中華文明核心價值的獨特性,我想就是四點:責任先于自由,義務先于權利,群體高于個人,和諧高于沖突。從這四點便可以看出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的一些特點。在我看來,這四點非常有代表性,而且我正是從這幾點出發(fā)把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與西方價值進行了比較。
第一,我們是責任先于自由,而在西方,更強調個人自由。中國人很強調個人對他人、對社群,甚至對自然所負有的責任。孟子早就講過了,以天下為己任,將個體的責任與天下聯(lián)系在一起。從古代先秦的“君子”,一直到后來歷朝歷代,我們的歷史上從來都不缺乏有責任感、頂天立地的仁人志士。
第二是義務先于權利。西方近代社會非常強調個人的權利,但儒家思想強調的是義務。梁漱溟曾在山東鄒平縣做過鄉(xiāng)村建設運動實踐。這個鄉(xiāng)村實踐,給他感觸最深的就是中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們互相承擔義務,這是中國倫理的一個特色。
第三,群體高于個人。西方的人本主義更多的是以個人為本,但中國的以人為本,不是以個人為本,而是以群體為本,所以群體是高于個人的。因為,中國人的群體意識一向比較強,它不局限于狹小的團體主義、地區(qū)主義。中國人以天下為己任,很早就超越了地方局限性,是大天下情懷。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和諧高于沖突。看看文化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人類的文化里充滿沖突,充滿斗爭、流血。但中國文化更強調和諧。
西方歷史上的宗教戰(zhàn)爭非常殘酷,但中國沒有出現(xiàn)過這樣的宗教戰(zhàn)爭。兩次世界大戰(zhàn),它的根源都是在西方和西方文化。近代日本也是接受了西方的帝國主義文化,在東方進行侵略。
而在我們長久的價值觀里,尊崇的是“和”的理念,這同樣也體現(xiàn)在處理和周邊國家的關系上。歷史上,當然我們也有個別帝王發(fā)動過侵略戰(zhàn)爭,但這些帝王的作為恰恰是違反中國主流價值觀的,在主流價值觀中是受到批判的??梢哉f,總體上我們中國是以安土睦鄰為先。
這些“先于”和“高于”在今天我們仍然要堅持,因為這就是我們在文化與價值上的特色。
一個民族的文明進步、一個國家的發(fā)展壯大,需要強大的力量來推動。核心價值觀正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