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容
摘 要:國家向農村提供公共產品來促進農村的發(fā)展,滿足農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實際上,公共產品的供給和農村經濟的發(fā)展以及農民的需求存在著現實的矛盾。研究總結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的對策,以期對解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農村公共產品;公共產品供給;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1-0028-02
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是三農問題的一部分,同時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差距表現在公共產品問題上,完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路徑能夠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協調城鄉(xiāng)發(fā)展,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
一、農村公共產品的基本內涵
“公共產品”這個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經濟學,相對于私人產品而言亦稱“公共物品”“公共財貨”,1954年薩繆爾森發(fā)表《公共支出的純理論》,將公共產品定義為:對某種產品的消費來說,個人在消費某種產品時,并不減少任何他人也對這種產品的消費。此后,對公共產品的定義學者們大多都在薩繆爾森所定義的基礎上加以拓展和深化。通過對大量文獻的閱讀,我們比較認可農村公共產品的概念是:所謂農村公共產品,是指為促進和提高農業(yè)生產發(fā)展和農民生活水平,一定供給主體在農村地域范圍內提供的具體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社會公共產品和服務。
二、現階段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存在的問題
(一)供給量不足且水平較低
水利設施方面,雖然修建了不少的水電站,但對于農民切身利益而言,他們需要的不僅是大大小小的水電站,而是實用的小型水利機器和農業(yè)機器;鄉(xiāng)鎮(zhèn)地區(qū)醫(yī)療設施落后,醫(yī)療人員的技術水平有待提高;農村學校教育方面,政府投入了資金改善農村學校的環(huán)境,但是對于偏遠山區(qū)的村校,其硬件設施有待更新換代,教師隊伍素質也有待提高,農村教育水平低下,教育資源匱乏。總的來說,雖然政府每年對于農村公共產品的支出很多,但是如果和農村實際需要對比起來,這些供應量是不足的。而且,這些公共產品的質量和水平也較低。
(二)政府主體單一
1.壟斷主體阻礙除政府外其他組織的參與。政府一直以來都作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單一主體,除此之外的其他組織并未參與進來,這就減少了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量,也從根本上降低了供給水平,制約著農民、農業(yè)和農村的發(fā)展,導致相關企業(yè)、社會團體和組織缺乏有效介入途徑,同時降低農村公共產品多樣性。受決策目標與資金限制,供給主體單一,供給公共產品數量有限、質量較低,同時民間組織與私人資本又難以大規(guī)模進入,導致難以滿足農民對公共產品多樣性、高質量的需求。
2.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不能真正反映農民的需求。自上而下地分配農村公共產品,跟從于政府的偏好,沒有聆聽群眾的聲音,不能真正反映農民的真實需要。在決策怎樣提供公共物品時,忽略了農民的偏好,農民的監(jiān)督權利形如虛設。同時通過走訪了解到,近年來國家對于農村的發(fā)展制定了很多政策,但這種自上而下的決策缺少實踐性,仍然存在于理論層面。
3.獲得信息的表達機制不對稱造成農民集體失語。一般村級都只有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農民在公共需求上缺乏有效的表達機制,農民的公共需求就只能通過“以政府之心度農民之腹”這種外在方式來表達。農民的想法得不到很好的反映,在公共需求上就會“集體失語”,反之,政府人員和村干部卻認為“農民素質低,不積極參與”。在通過和部分村民交談,發(fā)現這種不對稱的表達機制在農村仍然存在。表達機制的完善對于一切工作的開展和農村經濟的發(fā)展是有很大作用的,我們都應該對其重視。
(三)思想認識偏頗
1.政府經濟發(fā)展觀的局限性。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匱乏并不是今天造成的,還和歷史原因有著相當的關系。長期以來,基于以經濟發(fā)展為中心的觀念,政府主要致力在經濟建設的領導和管理上。大量農村資源向城市傾斜,城市的公共產品由國家供給,而農村的公共產品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是由基層政府和農村集體供給的。
2.農民思想的局限性。在現實生活中,農民自身的局限性是在對于公共物品的需求上有一些觀念上的扭曲,錯誤地判斷自身對于公共物品的需求,搭便車現象屢屢發(fā)生。過分依賴政府解決現實的社會難題,同時對于公共物品提供的成本和收益產生幻覺,過分使用公共物品,這對于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的完善是十分不利的。我國是歷史悠久大國,某些封建思想已根深蒂固于農民的心中。對于某些公共產品可能農民的要求并不高,但安于現狀的心態(tài)與時代快速發(fā)展的格格不入也是現在農村普遍存在的。
(四)監(jiān)督機制不完善
社會對于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關注焦點更多是放在前期資金投入上,而農民沒有合理有效的途徑來監(jiān)督公共產品供給過程,這樣公共資金在使用過程中的相應監(jiān)管機構和措施就會不完善。當出現決策漏洞、工作失誤時也就很難明確追究責任人的責任。走訪發(fā)現,農民對于政府政策的監(jiān)督意識是模糊的,他們一般都只關注政策中自己的受惠情況。而對于其中具體的步驟和要求他們并不關心,同時對于政府決策的監(jiān)督通過什么途徑以及怎樣監(jiān)督,農民的意識也是淡薄的。
三、完善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基本路徑
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上存在很多問題,若只靠中央政府和當地政府的財政支持是無法滿足農民需求的,所以需要合理利用社會力量,多層次、多元化吸收社會資源。努力完善國家體制,多元化投資和提供,融合各種資源促進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
(一)國家體制方面
1.完善國家財政體制。政府調整財政的支出結構,把更多的資金傾向于農村公共產品和服務;中央財政在地方財政的支付力度要加強,同時省級政府和鎮(zhèn)級政府分配財政的能力要加強;構建完善的農村公共產品和服務提供的基層財政管理體系,保障基層財政對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
2.完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建立并完善自下而上的決策機制,充分發(fā)揮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首先,拓寬農民需求表達渠道。把屬于村民自治的事務交給農民自己治理,培養(yǎng)農民的主人翁意識和民主意識,提高其素質,實現有效供給。并且,通過投票選舉和抽樣調查的方式實現農民多樣化的表達需求,同時政府在提供農村公共產品時,要充分了解農民需求,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意愿并參與公共產品供給的全過程。
3.完善農村稅費制度改革。首先,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和覆蓋城鄉(xiāng)的公共財政制度,推進政府機構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精減政府服務人員,提高社會管理和服務水平。其次,在規(guī)范農村稅費制度的基礎上,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取消各種稅費,建立城鄉(xiāng)公共財政制度和精干高效的基層行政管理運行體制,實現城鄉(xiāng)經濟協調發(fā)展。
(二)供給主體方面
1.政府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并關注農民的需要。政府首先要轉變觀念,既要注重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數量,又要注重其質量。在實際工作中,與農民直接相關的部門,要清楚農民真正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廣泛征集農民的不同意見,并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農民最急需的地方。在制定公共產品供給政策時,要有長遠規(guī)劃,尤其注重農村教育和農業(yè)科技等基礎要素的投入。充分發(fā)掘農村的“造血”功能,引進高級人才開發(fā)農業(yè)技術,幫助農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農業(yè)增收。
2.市場或非政府組織積極配合政府并發(fā)揮應有作用。由于大部分地區(qū)政府仍然壟斷著所管轄區(qū)域內的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所以非政府組織和市場的力量在這一領域并沒有發(fā)揮作用。其他非政府組織應該積極配合政府提供農村公共產品,建立起多元化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實現供給決策機制、供給主體和供給資金等方面的多中心運行,調動各主體的積極性,并協力配合。
(三)其他相關方面
1.加強人力資源供給。政府相關部門配合農村建設發(fā)展的實際需要,適時進行前瞻性的人力資源發(fā)展規(guī)劃,根據日常工作需要和各項行政職能變動,適時調整鄉(xiāng)鎮(zhèn)政府雇員的人數和類型。除積極引進人才外,要采取措施提高現有公務人員的公共服務素質與辦事能力。建立長期的公務員崗位技能培訓體系,對公務員進行農業(yè)、信息技術、法律法規(guī)、市場經濟、公共管理等知識培訓,增強公務員為農村、為農民辦事的本領和能力。
2.完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監(jiān)督制度。完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監(jiān)督制度,必須有明確的法律保障。完善監(jiān)督立法,建立健全與農村公共品供給相關的監(jiān)督程序和制度。建立重大決策的聽證制度,發(fā)揮新聞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提高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發(fā)揮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的監(jiān)督檢查作用,提高農民參政、監(jiān)督意識。
3.拓展多渠道融資體制。首先,國家加大向農業(yè)的財政傾斜力度,提高對農業(yè)的財政投入水平,保證供給資金持續(xù)增長。其次,鼓勵集體經濟組織投資。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較好的,可以為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給予資金支持。再次,鼓勵農民個體投資。激發(fā)農民參與農村建設的熱情,在個人自愿的前提下,向農民籌集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資金。最后,吸引社會力量投資,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建設,為農村建設提供資金。
參考文獻:
[1] 保羅·薩繆爾森.經濟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2] 李寧.從《樂記》考辨藝術的起源及其與自然和社會的關系[J].克拉瑪依學刊,2016,(5).
[3] 熊國兵.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現狀透析與路徑選擇[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 丁穎,王璐.完善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的研究[J].農業(yè)科學研究,2007,(3).
[5] 李寧,徐真,王鳳帝,吳春華.曲阜文化資源產業(yè)化問題研究[J].現代商業(yè),2014,(17).
[6] 李寧.鄒城市上九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研究[J].廣東蠶業(yè),2016,(1).
[7] 焦明甲.文化產業(yè)迅速發(fā)展的路徑[J].經濟導刊,2010,(10).
[8] 何佳麗.孔子治學思想研究[J].明日風尚,2016,(7).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