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月5日,毛澤東給林彪寫過一封信,即后來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旨在幫助林彪及黨內一些同志轉變對中國革命悲觀思想的認識。1947年,中共中央東北局籌劃出版《毛澤東選集》,中宣部為此發(fā)出通知,要求各地在編選《毛澤東選集》時要收錄毛澤東致林彪的這封信。但1948年出版的東北書店版和晉察冀版《毛澤東選集》卻沒有收錄這封信,這是為何?
毛澤東收到一封奇特的“賀年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題應為《時局估量和紅軍行動問題》,是1930年1月5日毛澤東給林彪的復信,旨在幫助林彪及黨內一些同志轉變對中國革命悲觀思想的認識,進一步詮釋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理論。
1930年新年伊始,毛澤東收到一封奇特的“賀年信”。信中講述了大敵當前之際,紅四軍應分散去打游擊,各自找出路。不僅如此,信中還過高地估計了敵人的軍事力量,信的字里行間自始至終透露出一股悲觀情緒,寫信人就是時任紅四軍第一縱隊縱隊長林彪。
林彪對中國革命產生悲觀的情緒并不是偶然的。1928年4月,朱德、陳毅領導的南昌起義部隊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會師成立紅四軍之后,井岡山的革命力量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但在“黨指揮槍”的問題上,黨的內部產生了重大分歧。
1929年6月8日白砂會議后,紅四軍內部的爭論不僅沒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這嚴重影響到部隊的戰(zhàn)斗力。
分歧爭論的后果,就是在敵人不斷“圍剿”中紅軍屢戰(zhàn)失利。為擺脫困境,前委決定由東江撤回贛南蘇區(qū)。就在這次撤離中,紅軍損失1000多人,這是井岡山“八月失敗”以來最嚴重的損失。林彪率領的縱隊在撤退中擅自主張打了一仗,盡管打贏了,但卻暴露了目標,為此被朱德給予記過處分。部隊接二連三的失敗以及林彪本人受到的紀律處分,導致他一直郁郁寡歡。
看到“新年賀信”后,毛澤東感到林彪提出的質疑具有代表性,因為此時有悲觀情緒的大有人在。它反映出在反革命力量不斷對紅色區(qū)域進行“圍剿”、中國革命正處于低潮的時期,右傾悲觀情緒在黨和紅軍中所造成的消極影響,說明這些同志不僅看不到中國革命的前途,反而被當前的困難所嚇倒。因此,“這是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不答復中國革命根據(jù)地和中國紅軍能否存在和發(fā)展的問題,我們就不能前進一步”。
1929年底古田會議后,毛澤東開始重視黨內和軍內彌漫的悲觀情緒,林彪的“新年賀信”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很好的機會。毛澤東希望通過回復林彪來信的方式,闡明他對中國革命和紅軍前途的看法。
毛澤東復信林彪,教育全黨全軍
這是一封公開信,毛澤東在古田鎮(zhèn)整整花了一天時間寫畢,長達7000字。
毛澤東這封信,后來在20世紀50年代收入《毛澤東選集》時作了刪節(jié),信的開頭一段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所沒有的:
新年已經到來幾天了,你的信我還沒有回答。一則有些事忙著,二則也因為我到底寫點什么給你呢?有什么好一點的東西可以貢獻給你呢?搜索我的枯腸,沒有想出什么一點適當?shù)臇|西來,因此也就拖延著?,F(xiàn)在我想得一點東西了,雖然不知道到底于你的情況切合不切合,但我這點材料實是現(xiàn)今斗爭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所以我就把它提出來。
1951年的《毛澤東選集》
在信中,毛澤東除對那些右傾悲觀思想作了分析批評外,更多的是深刻闡明了他的關于中國革命要“以鄉(xiāng)村為中心,以農村根據(jù)地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思想。
毛澤東在回信中,恰到好處地用中國的一句老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來形容當時的革命形勢,指出全國都布滿了干柴,很快就會燃成烈火。革命的力量雖然小,但它的發(fā)展是很快的。他斷言:只要看一看許多地方工人罷工、農民暴動、士兵嘩變、學生罷課的情況,就知道這個“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時期,毫無疑義地不遠了。
在信的最后,毛澤東以充滿詩意的筆觸描繪了一幅令人鼓舞的前景:
馬克思主義者不是算命先生,未來的發(fā)展和變化,只應該也只能說出個大的方向,不應該也不可能機械地規(guī)定時日。但我所說的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決不是如有些人所謂“有到來之可能”那樣完全沒有行動意義、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種空的東西。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毛澤東這封信,寫得這般瀟灑,表明他對革命充滿必勝的信心。該信的目的是要勉勵林彪及其他一些紅軍指戰(zhàn)員振作精神,克服悲觀心理,激起他們對于在農村創(chuàng)造大片紅色割據(jù)局面的熱情,迎接革命高潮的到來。
信的結束語,也是后來被刪除的。原文是:
我所不贊成你的,是指你缺乏建立政權的深刻的觀念,因之對于爭取群眾促進革命高潮的任務,就必然不能如你心頭所想完滿地達到。我這封信所要說的主要就在于這一點。
毛澤東在致信林彪的同時,并責成紅四軍政治部將復信油印發(fā)至紅四軍各大隊黨支部,以便讓更多的指戰(zhàn)員了解他的思想和意圖。
林彪要求編輯《毛選》時隱去本人姓名
1941年延安整風運動期間,經中央書記處研究決定,毛澤東親自主持在延安編印了《六大以來黨內秘密文件》,書中收錄了毛澤東致林彪的這封信,作為整風的重要文獻供干部學習。
1942年中央軍委編印的《軍事文獻》、1943年中共中央書記處編印的《兩條路線》、1944年中共中央北方局編印的《抗戰(zhàn)以前選集》、1945年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編印的《黨的路線問題選集》、1947年中共晉察冀中央局編印的《毛澤東選集續(xù)編》,均收錄了這封信。可見,毛澤東對此信的價值非??粗?。
1947年,中共中央東北局開始醞釀籌劃出版一部《毛澤東選集》。由于這封信的特殊歷史地位,中宣部為此發(fā)出通知,要求各地在編選《毛澤東選集》時要收錄毛澤東致林彪的這封信。
1948年2月28日,時任東北野戰(zhàn)軍司令員、中共東北局第一書記的林彪致電中宣部,表示這封信的內容有很大的宣傳教育意義,他本人同意向黨內外公布,同時又表態(tài)說:“為不致在群眾中引起誤會,希望只公布信的內容,而不公開我的姓名,避免對內情不了解的人發(fā)生種種無益的推測?!?/p>
毛澤東與林彪
林彪的這份電報由中宣部呈送毛澤東審閱,毛澤東隨即作出指示:
一、這封信不要出版;
二、請陸定一、胡喬木負責將這部選集的書稿全部審閱一次,將其中不適宜公開發(fā)表的及不妥當?shù)牡胤綐顺?,并提出意見,待修改后再出版?/p>
因此,1948年出版的東北書店版和晉察冀版《毛澤東選集》中均沒有收錄這封信。
可是,此信畢竟在毛澤東思想發(fā)展史上分量很重。1950年5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成立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由中共中央統(tǒng)一編輯《毛澤東選集》,毛澤東親自主持這項工作,此信再次入選。不過,為不引起黨內同志對林彪的誤解,毛澤東將信的題目改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且信中凡是批評林彪的地方都作了刪改,公開發(fā)表時通篇文章沒有出現(xiàn)林彪的名字。
盡管“文化大革命”時期林彪的地位如日中天,成為中共中央唯一的副主席,作為毛澤東的接班人正式寫入黨章,但是“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一直成為林彪心中未能去除的一塊心病。
1969年9月,林彪回到井岡山故地重游。由于心情不錯,一向身體虛弱的他居然能跋山涉水,登黃洋界觀云,臨小井龍?zhí)堵犉伲狡呦獛X追憶往昔。興致勃勃的林彪讓他人捉刀,填寫《西江月·重上井岡山》一詞,其中寫道:
四十年前舊地,萬千往事縈懷。英雄烈士啟蒿萊,生死艱難度外。志壯堅信馬列,豈疑星火燎原。輝煌勝利盡開顏,斗志不容稍減。
里面“豈疑星火燎原”一句,林彪顯然是想把那筆舊賬一筆勾銷。據(jù)云,擬稿者最初寫作“何疑星火燎原”,卻被林彪改為“豈疑星火燎原”。
如此反反復復,歷史云遮霧障。直至1991年《毛澤東選集》第二版問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題注才如實寫上:這是毛澤東給林彪的一封信……
(摘自《黨史文苑》,徐世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