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chuàng)新對外宣傳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睂ν鈧鞑シg(簡稱“傳譯”)是建設對外話語體系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本文試圖通過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對外傳譯成功實踐的分析,總結其成功傳譯的特點,探索提高對外傳譯效果的經驗和規(guī)律。
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對外傳譯的成功實踐
翻譯從本質上講是一個信息傳遞過程,翻譯是傳播的手段,傳播是翻譯的目的。傳播效果既包含接受者對翻譯產品的認可程度,也包括對傳播者希望通過話語所要傳播的內容的認識符合程度。從媒體反饋、受眾接受度和海外收藏這三個大方面可以看到《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對外傳譯的極大成功。
1.外界反饋好
首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內容贏得了國際媒體的好評。正如德國漢學家南因果說,許多外國人都希望知道中國領導人是如何治理諾大一個國家的,此前一直沒有找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用多語種出版發(fā)行中國國家主席的這本書,并試圖對這個問題給予解答,真是令人欣喜。①
其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內容表述方式得到國際媒體的廣泛認可。習主席演講中的故事受到了受訪國家的積極評價,激起了受眾的強烈共鳴。俄羅斯新聞編輯安娜表示演講中的故事讓人深有感悟:“我以前并不知道庫里申科,但習近平主席竟然能夠在演講中談到我們國家的英雄,一下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我覺得很親近?!彼€說,“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講到別斯蘭人質事件,我很意外,也很感動,這在歐洲其他國家或者美國領導人的演講中從來沒有過,說明他重視并尊重俄羅斯人民。”②埃及前駐華大使馬哈茂德?阿拉姆說:“習近平是在用一種最樸實的方式宣示中國的外交理念,顯示出中國新領導人豐富的智慧。演講非常樸實,沒有追求華麗的句式,這表明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務實和腳踏實地的作風,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雹哿暯皆捳Z中通俗的帶有生活氣息的比喻也很能引起聽眾的興趣。以“鞋子理論”為例,巴西資深記者和中國問題專家卡洛斯·塔瓦雷斯對“鞋子理論”的表述非常贊賞:這一語新奇大方,包含樸素的哲學思想又寓意豐富。④
2.受眾接受度高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及翻譯家尤金·A·奈達指出,翻譯即交際,交際是否有效要看聽眾或者讀者獲得了什么,不能僅僅停留在詞匯、語法和修辭層面上的一一對比,而是要看他們對譯文到底正確理解了多少,又有多少能夠認同。⑤為了解中國政治話語對外翻譯的接受程度,我們對英語母語的大學生和留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2015暑期來華東師范大學參加“China Program ”的100名英國大學生、在華師大學習漢語的英語母語留學生和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學習的英語母語學生。調查方法是,對來華的留學生面對面發(fā)放了100份紙質調查問卷,對悉尼大學的學生利用SurveyMonkey問卷調查軟件發(fā)放電子問卷100份,加在一起一共收回問卷110份,其中有效問卷90份。
問卷選擇了10個核心詞匯:“一帶一路”、“不任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發(fā)展觀”、“生態(tài)文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素質教育”、“新型大國關系”、“外向型經濟”、“不折騰”,每個詞匯列出了現(xiàn)有的4-5種翻譯方法,并將其置于上下文的語境中,請他們選擇哪種翻譯最能接受并給出原因。這些術語的英語翻譯選自中央編譯局、中國外文局和新華社的官方出版物英文版和官方網(wǎng)站,以及參與中央文獻翻譯者撰寫的相關學術期刊文章。從調查中發(fā)現(xiàn),被調查對象對10個政治詞匯大都是能夠理解的,對哪種翻譯方法更能理解也給了很好的反饋。從比較推崇的翻譯方法來看,概括性的評價包括該譯法“最流暢”“最容易理解”“信息清楚簡單”“聽上去更自然”“信息傳遞更扼要”“解釋性更強”“更有效”“更能傳遞信息”“意思最明確”“更有邏輯性”“簡短好記”等等。從作答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來看,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是影響受眾理解中國政治術語的重要原因。由于中國和其他英語國家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母語為英語的人很難完全理解中國的政治術語,但盡管如此,一些中國政治譯名經推廣與傳播后而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外交話語,接受度仍然是較高的。
3.海外收藏多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在海外的傳播效果還可通過分析收藏該書的世界各大圖書館的數(shù)量及其分布來側面評判。管永前借助于世界上最大的聯(lián)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數(shù)據(jù)庫,從世界各地一萬多家圖書館的文獻資源中搜索分析,海外收藏該書英文版的圖書館有153家,中文版92家,法文版11家,西班牙文版5家,葡萄牙文版2家,日文版1家。從語種來看,收藏英文版本的圖書館最多,中文版本次之;從國別來說,主要分布在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等,而美國占有壓倒性優(yōu)勢。⑥
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對外傳譯對傳統(tǒng)模式的突破
1.對中國政治話語表述方式的突破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在國際上受到歡迎,重要的原因在于隨著中國國力的日益增強,中國當代政治話語受到全世界前所未有的極大關注,同時也與習近平主席改變中國官方話語表述風格直接相關。
該書不僅從對外傳遞習近平和中央領導集體關于治國理政的理念與實踐的內容上,回應了國際社會對一個正在走向世界舞臺中心的大國的關注,全面系統(tǒng)回答了新的時代條件下中國發(fā)展的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同時也向世界傳遞出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與國際社會合作共贏的信號。該書雖是一本政治著作,但領導人以事明理的樸實而生動的話語風格也比較容易被讀者所接受,改變了中國政治話語空話、套話的生硬表達方式。筆者對該著中收錄的23篇習近平的國際演講進行了話語分析,發(fā)現(xiàn)這些演講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親民性,其秘訣一是“善講故事”,二是“博引經典”,三是“巧借形象”,四是“廣用俗語”。講述故事旨在增強語言感染力,加深兩國人民之間的理解和友誼;引用外國經典易于拉近與對象國民眾的距離,產生共鳴和認同感;借用隱喻、使用本國經典有利于傳播中國文化,加深別國人民對我國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廣用俗語更貼近百姓,平易近人,產生親切感。⑦
2.對有效翻譯政治話語策略的運用
筆者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的中、英版本建立了平行語料庫,分析了其英語翻譯特色,經過對原文和譯文的對比研究后發(fā)現(xiàn),該書的英語翻譯在準確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靈活運用了多種翻譯策略,不僅尊重受眾的語言習慣,實現(xiàn)源語到譯入語的語言風格合理轉換,而且注重譯文中的情感內涵,再現(xiàn)中國政治話語新風格,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例如,習近平主席在23篇國際演講中共講述故事11個,引用經典40個(其中引用本國經典26個,外國經典14個),借用隱喻52個,使用俗語13處。譯文主要采用了直譯、化譯和回譯三種方法來再現(xiàn)習近平主席講故事、引經典、借隱喻和用俗語等具體話語特色。故事的翻譯主要使用了化譯法,重在再現(xiàn)其情節(jié)性和感染力;對象國經典的翻譯主要使用回譯法,希望以此增加對象國民眾對話語的熟悉度和親近感;譯者主要使用了直譯法來翻譯本國經典和俗語,以突出中國文化內涵,凸顯語言的平易性和大眾化。國家領導人的親民話語特征在該書英譯本中通過多種翻譯方法得到了較好的再現(xiàn)。⑧
3.對傳統(tǒng)發(fā)行模式的突破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會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局編輯,2014年9月28日由外文出版社以中、英、法、俄、阿、西、葡、德、日等多語種向全球出版發(fā)行。自問世以來,在全球范圍內引起巨大反響,得到了不少國際政要、專家的積極評價。至2015年9月底,該書全球發(fā)行量已經突破530萬冊,截至2015年6月初,海外發(fā)行40余萬冊,覆蓋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創(chuàng)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家領導人著作海外發(fā)行的最高紀錄。該書首先選擇最有影響力的國際書商聚集地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書展舉辦首發(fā)式,此后還在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埃及、莫斯科、秘魯?shù)榷鄧氖锥蓟蛑匾鞘信e辦研討會、座談會。通過海外主流渠道拓展工程開辟的銷售網(wǎng)絡,在美國數(shù)百家實體書店上架銷售。至2015年9月初,美國最大的連鎖書店巴諾書店,有177家保持在架銷售;此外,還有200多家獨立書店以及主要華文書店銷售該書。從被動發(fā)行到主動發(fā)行,從依賴主渠道到主、分渠道并舉,從只管發(fā)行到發(fā)行與座談、評論、研討等多種傳播形式相結合,新型發(fā)行模式逐漸形成。
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對外傳譯成功的啟示
1.頂層設計,理直氣壯地傳播我們的政治理念
如今國際社會對中國充滿希望和期待,《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順應這一趨勢,闡述了“命運共同體”、“新型大國關系”、“一帶一路”、“中國夢”等一系列充滿睿智的新理念新倡議,事實證明是能被大多數(shù)外國受眾理解的。所以,中國政治話語在對外傳播深具民族生命力的、富有中華民族烙印的價值觀問題上,應該表現(xiàn)出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以必要的價值自信、文化自信和理論自信向世界展現(xiàn)和弘揚中國在價值觀念和精神世界領域為全人類所做的貢獻。通過頂層設計,講好“中國故事”,發(fā)出中國聲音,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的歷史和現(xiàn)狀,勾勒中國的未來走向,并努力消除世界各地對中國現(xiàn)狀和未來發(fā)展方向的誤解。與此同時,把自身的政策主張融入國際輿論之中,把本國的外交政策描述成對國際輿論的回應。
2.整合資源,構建政治話語對外傳譯研究體系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對外傳譯的成功是集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對象與效果于一體的綜合努力成果。我國國家領導人講話、官方文件、官方報告的起草和發(fā)布有很完備的系統(tǒng),但在運用于國際交往、國際傳播方面,統(tǒng)一協(xié)調、整合資源方面還不夠系統(tǒng)、不夠協(xié)調。我國政治話語在對外發(fā)布、對外傳播時,怎樣組織、怎樣翻譯、怎樣反饋、怎樣改進?現(xiàn)在有不少部門關心,但系統(tǒng)整合、專門研究的部門不夠明確,責任也不夠清晰。應建立專門的研究部門,把政治話語的傳譯作為一個專門研究領域予以加強;建立專門的協(xié)調部門,負責統(tǒng)籌考慮政治話語研究、使用和改進工作,負責行政、媒體、內外的協(xié)調。
3.注重效果,建立中國政治話語對外傳譯反饋機制
構建中國政治話語對外傳播的效果評價體系,建立專門的信息反饋渠道,定期、定點、定對象地了解國外受眾對我國政治話語的認知和態(tài)度,對不斷提高傳譯效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梳理了國內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文獻,發(fā)現(xiàn)迄今為止,研究翻譯如何準確地傳達傳播內容的較多,近年來也出現(xiàn)了一些針對翻譯主體和翻譯如何考慮傳播受眾的研究,然而對如何評價翻譯效果的研究卻很少。我們至少可以從兩個大方面考察中國政治話語對外傳譯效果:一是剖析世界主要媒體對中國政治話語的報道和評論,考察外媒對中國政治話語的表述方式的認知,從中得出對外傳譯的反饋;二是通過問卷和訪談研究政治話語對外傳譯效果,并根據(jù)評價結果提出改進和提升我國政治話語翻譯準確性和傳播效果的建議。
4.關注政治修辭,彰顯領導人話語特色
中國政治話語的對外傳播首先與國家領導人的公眾言行和形象密切相關?!读暯秸勚螄碚分辛暯降脑捳Z策略切合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家立場,為中國政治話語在國際社會中的表達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政治修辭旨在通過言說、文字、影像乃至活動等方式,實現(xiàn)政治認同的目標。卓越的修辭能力及行為已成為公共外交在互動中獲得成功的先決條件。領導人高超的修辭能力,有利于為其贏得外部積極的評價,并有利于提升國家形象和軟實力。
5.拓展渠道,構建全媒體時代官方話語對外傳播新通道
我們已經進入了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內容、形式都面臨重大變化,要求我們的思維和工作方式也發(fā)生必要的調整、變化。我們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成功對外發(fā)行中得到的重要啟示是,在充分發(fā)揮傳統(tǒng)主流媒體功能的同時,需要不斷加強自媒體建設,占領自媒體輿論高地,拓展新的傳播渠道,提高傳播質量,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可以利用網(wǎng)絡公共外交擴大中國的國際話語權,維護中國的安全、穩(wěn)定和發(fā)展利益。另外,騰訊、新浪、百度這樣的媒體,應該更加自覺、更加專業(yè)地在爭取商業(yè)市場的同時,為中國政治話語的對外傳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注釋」
①管永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海外傳播效果初探》,《對外傳播》2015年第9期。
②小河喬伊:《外媒熱議習近平出訪》,《青年參考》2013年3月27日。
③李新烽:《中非友誼的基石:真、實、親、誠》《,求是》2013年第9期。
④劉愷等:《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習近平在俄羅斯發(fā)表重要演講》,新華網(wǎng),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3/24/c_124495579.htm, 2012-03-24.
⑤Nida, E. A. (1993).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p.315.
⑥同注釋①。
⑦竇衛(wèi)霖:《習近平國際演講親民話語特征及其英譯特色研究》《,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5年第4期。
⑧同注釋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