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愛霞
摘 要:聽說讀寫譯是英語學習的五大基本內容,中學階段的教學重點往往放置在前四項內容上,而在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中,對翻譯的重視力度不斷上升,口譯課程的設置就是最佳的證明方式。但大學英語的口譯教學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影響教學質量。本文立足于大學英語口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對策,以提升學生的口譯水平,為社會輸送更多、更優(yōu)質的口譯人才。
關鍵詞:大學英語口譯教學;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H319.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1-0059-01
口譯是進行跨文化交際的主要方式,譯者擔任傳遞和交換文化的重要使命。隨著對外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國家間交流的密切度不斷提高,英語口譯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尤其是在大學英語口譯教學中,口譯教學內容應融合時代特征,不應僅僅是對教材內容的翻譯和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更適宜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需要的高質量、高水平、高素質的口譯人才。
一、大學英語口譯教學現狀
立足于大學英語口譯的教學現狀,發(fā)現口譯教學中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學生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二是教師的教學方式不當,三是部分高校的口譯教學方向偏差,具體如下。
1.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
針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而言,英語口譯是一門選修課。而學生選修此門課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其對英語感興趣,或僅僅是因為口譯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相對簡單,在修得學分上無較大困難。
針對英語專業(yè)學生而言,大學翻譯課程設置中,口譯相對較難,需要學生具備敏捷的思維能力和快速的反應力。如果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低、學習方法不當,將會導致其學習積極性不斷下降,也極有可能導致學生對口譯課程產生厭倦情緒,打消其學習積極性。
2.教師的教學方式不當
口譯教學不同于其他英語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科目,口譯更注重學生開口講英語,注重翻譯過程中語言和文化的轉換。而現階段英語口譯課堂上,部分教師仍延續(xù)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模式,以理論知識和教師講解為主,忽略了對學生口譯技能和口譯思維的培養(yǎng)??谧g是一門動態(tài)性較強的學科,需要語言和非語言的完美結合,只有這樣,方能提升學生的口譯水平。
3.部分高校的口譯教學方向偏差
大學的教學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最終人格,提升學生的社會技能和社會交際能力。尤其是英語口譯教學,其培養(yǎng)方向和目標應放在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上。但部分高校在設置口譯課程時,往往只注重對學生淺層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將學習的最終目的定位為應試,并獲得相應的學分,使教學和學習方向出現偏差,影響教學質量。
二、提升大學英語口譯課堂教學有效率的具體對策
立足于大學英語口譯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現提出幾點針對性的解決策略:一是強化學習者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二是轉換教學模式和教學思維、三是優(yōu)化課程設置,具體如下:
1.強化學生在口譯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習積極性
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得到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換。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而教師成為輔助教學、輔助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占據課堂教學的輔助地位。此種地位的轉換也應切實落實到大學英語口譯教學中,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進行“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時務翻譯的教學中,教師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其自行成立翻譯小組,并模擬現場的實際環(huán)境,明確個人分工和角色分配。如果學生在進行翻譯過程中遇到不懂的詞匯或具有文化、地域特征的詞匯時,教師應給予積極的引導,通過引導和啟發(fā),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多種表達方式。當學生翻譯錯誤時,應給予其正確的翻譯方式。此外,教師也可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通過將課堂還給學生,可真正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了解口譯這門語言藝術的精髓和重點,并增加學生在日后的跨文化交際或翻譯活動中的理論知識儲備,提升翻譯和交際質量。
2.轉換教學模式和教學思維
傳統(tǒng)的口譯教學受到教學模式和教學思維的限制,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針對此種情況,應轉換教師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思維,并強化學生的課堂學習能力。一方面,教師需要意識到英語口譯教學不僅僅是課堂上的教學,更應涵蓋課堂下的教學。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在課堂教學上將翻譯方法、翻譯需要特殊注意的語境和文化特征等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并指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話題進行交際和口譯。如果學生的學習水平較高,則可訓練學生的同聲傳譯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的口譯水平。另一方面,學生應轉變傳統(tǒng)的學習思維,消除對英語口譯課堂的恐懼感,使其輕松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在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應充分遵循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偏好,選擇學生了解或需要了解的時政、時務為口譯資料,并進行相應的口譯訓練。此外,也可選擇學生耳熟能詳的話題組織學生在課堂或課下進行辯論,在此過程中,可安排學生隨從翻譯,完成同聲傳譯的訓練。
3.完善評價體系,優(yōu)化課程設置
教學評價系統(tǒng)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中,形成性評價應用于學習過程的始終,測評學生的出勤、課堂表現、作業(yè)完成情況,計為平時分。終結性評價為學期末的最終口譯水平測試,重點考評內容包括應變能力、同傳能力及交傳思維等方面。平時分與期末總分相加,計為最終分數。
此外,還應優(yōu)化大學英語口譯課程設置。對學生實施分階段的能力培養(yǎng),首先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最終培養(yǎng)良好的口譯思維和口譯能力,奠定扎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充分遵循循序漸進的學習原則,強化學生的口譯技能。
三、總結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口譯教學中仍存在諸多問題,若想解決上述問題,需要教師、學生、學校的通力配合。通過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轉換教學思維和教學模式、完善教學評價體系等方式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性的口譯思維模式。同時,還可以循序漸進的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社會輸送更優(yōu)秀的口譯人才。
(作者單位:太原警官職業(yè)學院)
參考文獻:
[1]張爽.大學英語口譯人才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9):394-395.
[2]王晨曦.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高等教育,2015,(6):116-117.
[3]陳瓊.工科院校英語口譯教學中的問題和對策[J].科教導刊,2015,(3):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