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惠寧
記得二十世紀70年代末,百廢待興,遭受十年燒砸劫掠的文物更是如此。文物市場剛剛生出些端倪,對外開放的朝天宮大廣場里舊書舊貨攤位僅偏于一隅,平時多顯得冷冷清清,只有逢年過節(jié)才有幾分熱鬧。每逢佳節(jié)只要有空都會去湊湊熱鬧,或許工作與藝術結緣,抑或是幼時對古典文化中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等圖畫的鐘情,遇到這些老圖片總會流連忘返,價格能承受的話必會納入囊中。幾乎完整一套的《飛影閣畫報》也是那時淘到的。好像是一次春節(jié),遇一多地流動擺地攤的福建口音的人,攤子上擺了幾張漳州連環(huán)畫戲曲故事年畫,當時并不知道這是什么,只覺得畫著古代故事情節(jié)的畫片,與幼時玩的“洋畫”(繪有三國、水滸、紅樓夢等故事情節(jié)的小畫片)類似,且尺寸大又是許多畫面拼在一起,呈連環(huán)形式,十分有趣。雖然繪制不夠精細,但一種歷經(jīng)滄桑的古舊氣息撲面而來,品相還不錯。不知是天性使然,還是后天養(yǎng)成。筆者總對一些舊物老物情有獨鐘,是否搞收藏有所收獲的人都有這種“喜舊厭新”的情愫!三文不值兩文收下來后,福建人也很高興,說是擺了幾天了,鮮有人問津。坦率說,這類民俗藝術品,總體上還是顯得粗陋,且頭上戴一“俗”字高帽,總不為正統(tǒng)藝術所接納,因為當時不值錢,絕不會有人冒傻氣去仿冒,收它只是好玩,并不會指望升值!高興之余福建人搭訕道:這是老一輩留下來的,如果喜歡,家鄉(xiāng)里或許還能找到一些。我答:如有你幫我收,價格合適的話都要。就這樣包括其他樣式的年畫,陸陸續(xù)續(xù)收了60多張,其中最多的是戲曲故事年畫,且多是描繪膾炙人口的連環(huán)畫形式的戲曲故事。有10多種,每種分前后本,近30幅。
漳州位于福建最南部,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從西晉永嘉之亂開始陸續(xù)南遷的客家移民,到唐垂拱二年(686)建州,經(jīng)濟文化迅速發(fā)展,陳元光、王審知兩次率大批軍民入閩,中原文化在這里匯集、融合、沉淀。屬于漢文化的民間木版年畫藝術意想不到的在閩南這片僻壤里落地、生根、開花,并向周邊輻射傳播,影響波及港澳臺。漳州木版年畫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沁潤下,將閩南民間鄉(xiāng)土文化的審美情趣做為養(yǎng)分,通過民俗藝人的不斷摸索、變易、創(chuàng)新、自我完善,展現(xiàn)出獨特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風格。因此,漳州木版年畫具有地域性、閩南鄉(xiāng)土民俗、歷史文化積淀和異地風格浸潤的底蘊。與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河南朱仙鎮(zhèn)、四川綿竹這些主流木版年畫產(chǎn)地相輝映,雖規(guī)模沒有上述年畫產(chǎn)地那么大,但幾乎是同步發(fā)展——起步于宋代,而興盛于明清。
漳州木版年畫從民俗意義到印制工藝,以及配色、構型、形制都充滿閩越地區(qū)古樸神秘的風格。構圖獨具匠心,造型奇特,主題突出,畫面極具裝飾效果,其配色鮮明,雄渾中不乏典雅之趣。多用紅、黑等色底,視覺沖擊強烈。線條上汲取了北方木版年畫的粗獷沉雄風格,又融合了江南年畫的秀美雅麗特質(zhì),富有鄉(xiāng)土氣息。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年畫產(chǎn)地印制時都是先印墨線版,再印色版。只有漳州年畫是先印色版,再印線版。因此漳州年畫的套色印制技術操作難度更大。一般采用五塊雕板分五次套色印制,幾乎不用手工渲染,具有獨特的風格。尤其是以純黑作底色的年畫,是其它年畫產(chǎn)地所未見的獨門絕技。漳州年畫內(nèi)容多為喜慶、迎新、避邪等,從題材上分,除門畫、門頂畫、中堂畫所表現(xiàn)的神像、神童、仙女、瑞獸和各種吉祥物外,還有神話故事圖,如《大圣練兵》(圖1)、《魁星圖》、《老鼠娶親》(圖2)、《南極仙翁對弈圖》等等;有表現(xiàn)民俗活動的《端午龍舟圖》(圖3)、《九流圖》;風俗節(jié)慶類年畫有用于張貼花燈和反映世俗生活兩大類;更精彩的是有喻世勸菩和愉悅功能的戲曲與歷史故事年畫。
王樹村:《中國戲出年畫》中謂:“中國的戲曲有近千年的歷史,三百多個劇種,覆蓋全國各地。戲曲自宋遼元以來,一直是民間最重要的娛樂形式。戲曲所表現(xiàn)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是人生常有的共同感受,它所探討的忠孝節(jié)義,忠奸賢愚,也是人們最關切的倫理問題,因此特別容易引起共鳴。戲曲是綜合了文學、舞蹈、音樂、美術等多種元素的藝術,給人以視覺、聽覺上的多重享受、多樣美感。”具有歷史戲文圖的民間戲曲故事木版年畫,截取了戲曲舞臺的一個生動畫面,在那種沒有攝影錄像的年代,從某種角度上講是對戲曲藝術精彩瞬間的展現(xiàn)和固化,是戲曲舞臺的“活化石”和“照相機”,它凝結了非常豐富的藝術圖像資料,為戲曲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視覺影像圖。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戲曲和年畫皆可謂是民間老百姓文化生活的焦點,其本身便是中國社會生活的一個截面的大眾“民俗藝術”。把戲曲繪入其中的戲曲故事年畫,古往今來都是人們喜聞樂見之物。為戲曲留影的年畫自然得到當今收藏家的青睞,“博寶拍賣網(wǎng)”曾公布滬上2008年6月拍賣的一套(10張)1953至1954年印制的京劇年畫,起拍價為12000元,成交價為13200元。如今,又過了8年,其價值不可同日而語!
戲曲年畫,可以說是最有內(nèi)涵、最有看頭的年畫。在中國漫長悠久,以貧窮階層占主導的社會結構中,大多數(shù)人文化程度偏低,戲曲這種舞臺視聽藝術,承擔起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戲曲演出受舞臺、時間等因素制約,有其局限性。而戲曲年畫施展的空間則大得多,那些家家戶戶都喜歡張貼的年畫可以時時躍人眼簾,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便在潤物細無聲中沁潤人們的心靈。戲曲年畫,畫中有戲,戲中有畫,人們之所以喜歡戲曲題材的年畫,就是因為它有戲。年畫藝人為了贏得市場,都挑選當時最受追捧的名伶和最有人氣的戲出,現(xiàn)場刻畫出最精彩的情節(jié)和美輪美奐的表情身段,速成底稿帶回作坊,再精雕細琢,反復修改后刻印而成。年畫不但簡明扼要地敘述了戲曲故事的情節(jié),還細致地描繪了舞臺上色彩繽紛的人物形象和具有動態(tài)感的身段架式,使觀者身臨其境,透過凝固的畫面去聯(lián)想去回味。
戲劇戲曲是時間藝術(聽覺)與空間藝術(視覺)的有機組合,而傳統(tǒng)水墨畫是在二維平面上揮毫弄墨,其過程也具有時間的因子。中國戲曲戲劇與傳統(tǒng)水墨畫,都是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統(tǒng)中植根于深厚的民族土壤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藝術,有著同根生的“血緣”關系,體現(xiàn)著共同的審美特征,它們是悠久的國學文化歷史積淀的結晶,具有無可比擬的民族性。和其他傳統(tǒng)藝術一樣,二者盡管外在屬性和表現(xiàn)形式上完全不同,但是內(nèi)在機理、精神內(nèi)涵、藝術處理手法、創(chuàng)作表現(xiàn)理念諸方面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寓動于靜,寓時間于空間的表現(xiàn)手法在戲曲故事年畫中無所不在,民間藝術家善于通過選擇有節(jié)點性精彩瞬間的靜止狀態(tài)來顯示戲曲動態(tài)的表演過程,恰到好處的抓住戲中人物動作的銜接過渡狀態(tài),巧妙的將時空留于畫中,給觀眾以想象,使畫面內(nèi)容得以無限延伸。正因為共同的寫意、傳神與虛實相生的特性,藝術家用以抒情達意的語言和欣賞者用以理解和接受藝術內(nèi)容的途徑融會貫通,其表現(xiàn)形式靈犀相通、互動,具有趨同性的獨特美學價值。因此,戲曲故事木版年畫承襲了戲曲表演的特點,人物身段表情如出一轍——鮮活、生動、傳神而奪人眼球。戲中角色“唱、念、做、打”在年畫藝人的筆下活靈活現(xiàn)的被刻畫出來,給觀賞者以美的熏陶和無窮的樂趣。戲曲年畫在構型布局上,完全摒棄了刻板照抄式的摹寫,而是融入自己的情趣想象,走出舞臺現(xiàn)場的時空限制,再一次的寫意,再一次的創(chuàng)造。通過細部描寫,把舞臺演出中難以表現(xiàn)的地方發(fā)掘出來。漳州木版年畫又以其樸茂雄強的線條和色塊對比;以精細的刻工,濃淡相間的設色,體現(xiàn)了中國水墨畫的意境,那夸張、點到為止的人物形態(tài),時不時顯現(xiàn)出漫畫般的諧趣。這批精彩連環(huán)畫形式的戲曲年畫,是美術史上無可替代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馮驥才在“年畫新論”提到:“古代老百姓的日常文藝大餐莫過于看戲,故而戲曲故事題材的年畫最具觀賞性。一幅戲曲年畫貼在墻上,會給人們時不時指指點點說上一年。大戲難得來到村里,戲畫天天都在屋中。中國戲曲年畫不僅數(shù)量大,戲出多,而且不同產(chǎn)地的年畫往往取材于當?shù)厝藗兿猜剺芬姷牡胤綉颉谑牵罅棵耖g戲曲及其劇目可視地保存在中國年畫中。有的年畫現(xiàn)在還在印制,畫上的劇目甚至劇種卻已然消泯了?!?/p>
民間畫訣中的“文人一根釘,武將一張弓”,戲曲年畫尤其重視戲的氛圍的提煉。在“文戲”與“武戲”的不同表現(xiàn)中。民間年畫描繪“扎靠起霸”姿勢的長靠武生。交戰(zhàn)打斗之戲時,場面、聲勢較大,人物也相對多,動作幅度大動態(tài)感強;如果是短打武生戲的刻畫,通常會抓取角色臺上亮相的一瞬間,竭力突出表現(xiàn)劇中人物精、氣、神的凝聚點與爆發(fā)點;倘若是唱工為主,動作為輔的文戲,演員的身段動作僅為點綴配合,年畫藝人著重把握劇中人物神態(tài)、眼神,以細致入微的精描工繪,來揭示其內(nèi)心世界。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精華是“傳神”,作為源自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民間年畫,自然會截取同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古典戲曲中最傳神之處,重視以神達意,追求至高審美境界。
“戲曲年畫”行內(nèi)稱“戲出年畫”,清嘉道年間隨著戲劇戲曲的蓬勃發(fā)展而興盛起來的?!皯虺觥币辉~在辭書里查不到,屬于名詞加量詞的組合詞,類似“馬匹”、“車輛”和“紙張”等?!皯虺觥笔钦鰬蚧驇壮鰬蛑?,譬如整出戲《荔枝記》(圖4)排成18個場面和《孟姜女》(圖5)的16個場面;又如《全本三國志》十出戲的12幅畫圖故事。戲曲年畫是隨著戲曲藝術的興盛而發(fā)展起來的年畫品種,雖然沒有其它年畫品種那么悠久,但卻在年畫步入鼎盛時期過程中,成為起到推波助瀾作用的一朵奇葩。
漳州戲劇的興起與發(fā)展也與中原文化南下密不可分。北宋時代的社會經(jīng)濟重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東南地區(qū)在經(jīng)濟上已經(jīng)成了統(tǒng)治階層的支柱,《宋史》有“國家根本,仰給東南”一說。十二世紀初葉,由于金兵不斷侵掠,宋室南遷,北方人口曾大規(guī)模南移,使南方人口劇增。據(jù)《宋史·地理志》及《宋會要輯稿》記載,僅在兩浙地區(qū),南渡后的人口即較南渡前大幅增加逾三分之一。漳州雖偏安東南一隅,但經(jīng)濟文化卻由于上述原因得到迅速發(fā)展,戲劇也在經(jīng)濟的推動下逐漸興盛。在南方的市鎮(zhèn)和鄉(xiāng)村,民間歌舞和戲劇活動一時出現(xiàn)十分繁榮的局面。陸游在《春社》一詩中就反映了浙江越州山陰(今之紹興)一帶農(nóng)村戲劇娛樂活動的盛況:“太平處處是優(yōu)場,社日兒童喜欲狂。且看參軍喚蒼鶻,京都新禁舞齋郎。”南宋理學家、詩人陳淳也在他的《上傅寺丞論淫戲書》中記載了福建漳州城鄉(xiāng)演戲的情況是:“某竊以此邦陋俗,當秋收之后,優(yōu)人互湊諸鄉(xiāng)保作淫戲,號乞冬。群不逞少年,遂結集浮浪無賴數(shù)十輩,共相倡率,號曰戲頭,逐家裒斂錢物,豢優(yōu)人作戲,或弄傀儡。筑棚于民居叢萃之地,四通八達之郊,以廣會觀者。至市廛近地四門之外,亦爭為之不顧忌。今秋自七八月以來,鄉(xiāng)下諸村,正當其時,此風正在滋熾?!?/p>
宋·劉克莊《后村居士大全集·觀社行》載:“兒女相攜看市優(yōu),山河不暇為渠惜。陌頭俠少行歌呼,淫哇奇響蕩眾志,亦如曼倩負逸氣,縱談楚漢割鴻溝,聽到虞姬直是愁?!逼洹短锷峒词隆菲涠秩眨骸俺轸⒚撗潩M城忙,大半人多在戲場。隔膊雞猶全爪距,勃跳狙亦衰衣裳。湘累無賴眾人醉,魯蠟曾令一國狂??障镆庇挝┎∈?,半彎淡月伴昏黃?!笨梢姰敃r戲曲之興盛。中國戲曲的興盛與其寫意性有很大關系,明代書畫大家徐文長在繪畫上主張“借物抒情”,他在戲曲上把“摹情”視為創(chuàng)作原則,其在《選古今南北劇序》中說:“人生墮地,便為情使。聚沙作戲,夷拂悲愉,發(fā)為詩文騷賦,璀璨偉麗,令人讀之喜而頤解,憤而眥裂,哀而鼻酸,恍若與人即席揮塵,嬉笑悼唁于數(shù)千載之上者,無他,摹情彌真則動人彌易,傳世亦彌遠……”“寫意”與“摹情”,使戲曲戲劇獲得了巨大的發(fā)展空間。因此,戲曲戲劇可以從有限的場地拓展到無限的人生大舞臺,世間林林總總,人間百態(tài),仙山瓊閣,閻王冥界,在戲曲戲劇中都可以拿來演繹。抑或戲臺上空無一物,通過角色的舉手投足的身體語言,觀眾也能從意象中將真山真水,香榭樓閣,映入眼簾。正因為這種“摹情”、“寫意”的表演,觀眾在感受激情、品味美感中陶醉。由此戲劇戲曲獲得了廣泛的觀眾,“抽簪脫褲滿城忙,大半人多在戲場”,這是何等的盛況!
漳州戲曲故事木版年畫也是隨著民間戲曲的興盛而興盛起來的。明清兩代,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促使小說戲曲等市民藝術蓬勃發(fā)展,年畫從小說戲曲中掘得無數(shù)寶藏,更將小說戲曲中的喜怒哀樂,世俗人情,進一步彰顯。賴彥怡在《簡論中國書法的文化精神》中曰:“明代時,由于資本主義因素的萌芽、市民意識的覺醒,導致了明代文化藝術以反映市民生活為主流的創(chuàng)作審美傾向,因此在形式美感上似乎更趨于自由通俗,接近現(xiàn)實,表達人情,真正開拓了文化藝術美學的社會容量,從而也更顯示了藝術反映生活的積極效應。清代的文化藝術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明代的傳統(tǒng)?!保ㄒ姟端囆g教育》2007-03-01期)
李澤厚的《美的歷程》有這么一段話:“如果說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xiàn)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那么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卻是世俗人情。這是又一個廣闊的對象世界,但已不是漢代藝術中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蠻勇力量的凱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無奇卻五花八門、多姿多彩的社會風習圖畫?!泵髑鍟r期的錦歌、竹馬戲、木偶戲也風靡城鄉(xiāng),近現(xiàn)代漳州布袋木偶戲、薌劇、竹馬戲、四平戲等地方戲曲至今依然十分活躍。漳州地方戲曲種類及其豐富,被稱作“歌仔之鄉(xiāng)”,閩臺民眾對歌仔戲尤為追捧。地方戲曲是最接地氣的,漳州人對地方戲曲如此熱衷,漳州木版年畫中出現(xiàn)了大量戲曲故事的年畫也就不奇怪了。民間藝人抓住民眾喜歡神話、小說、戲曲等精彩情節(jié)的心理,創(chuàng)作出豐富多彩的戲曲年畫,如《荔枝記》、《雙鳳奇緣》(圖6)、《大明傳》(圖7)、《三國》(圖8)、《反唐》(圖9)、《李旦》(圖10)等。至清代末年,達到30多種,還有《八仙的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等。但目前僅存10余種。
漳州連環(huán)畫形式的戲曲年畫一般采用連環(huán)拼圖式的結構,分前后本二張。每張有8—10個畫面表現(xiàn)8—10回目,前后銜接連貫,情景交融。這種年畫尺寸一般為46×31厘米左右。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布局也很有特色。年畫的圖像往往占據(jù)了整個畫面,一幅戲曲年畫由許多小畫面組合而成,每幅畫作在人物及場景的表現(xiàn)上借鑒了戲曲戲劇的手法,選擇其中的關鍵情節(jié)加以描繪,分割鋪陳,按照故事的發(fā)展,一目一圖次第推進,同時在邊角空白之處配以簡要文字提示,如戲文故事名字、情節(jié)概括、所繪人物的姓名。這種簡單的解說,使觀者在觀看的過程中能更好地了解故事內(nèi)容與情節(jié),通俗易懂地引導觀者人戲。畫面中間最上方留一長條框,寫上戲曲的名字,每個字多飾以菱形、方形等邊框,有些兩邊還會寫上作坊的名稱。戲曲名稱下方,通常中間的畫面要比兩邊的畫面大。比較多見的有,兩邊各3幅,中間為表現(xiàn)主要情節(jié)安排2幅大畫面,共8幅畫面,如《大明傳》;還有的只在中間上方安排1個大畫面,下方則分割成2幅小畫面,共9幅畫面組成,如《李旦》;也有的左中右各3幅,中間的寬一些,也是9幅畫面組成,如《反唐》。另外也發(fā)現(xiàn)一種特別的形制,上下各排列5幅,共10幅畫面組成,尺寸由46×31厘米左右變?yōu)?0×26扁長型的了,這種形制與桃花塢的戲曲故事年畫十分相像。筆者收藏的民國時期的《新增淫婦殺子報》(圖11),就是這種形制。桃花塢有一幅相同題材的,畫目構圖、人物造型、通篇布局,甚至解說詞都基本一樣。(圖12)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幅相同題材的《新繪清廉訪案殺子報》(圖13)倒是46×31厘米左右的常用尺寸,由9幅畫面組成。這種在中間畫面的兩邊各配以3個小畫面,由此組成一個完整故事的布局。有些研究者認為這種布局是漳州戲曲故事年畫的獨創(chuàng),其他木版年畫尚未見過。但筆者認為蘇州桃花塢的戲曲故事年畫,清晚期的《新出白蛇傳》就已經(jīng)是這種布局了(圖14)。到底是孰先孰后還有待研究。
另外,還有兩幅中間最上方長條框?qū)憫蚯痔幙瞻祝▓D15)。畫面由志高命大將拒大兵、三槐冒奏逢春降志高、音會普陀山修天良聽講、上招助志高施法捉逢春、逢春上招成親、艮玉打三槐、音會化清風吹艮玉投安士、志高上招相拼、逢春命大將假諸色人等混入關捉六奸、逢春蟾酥奉斬命六奸、元吉領命拿板桂家眷明珠投井、日山茂林救榮生、合海戰(zhàn)敗用暗箭射莫云、萬金斧斬月寶手、榮生哭訴一家被三槐謀害、三槐造反,16個圖組成。
這16個畫面出現(xiàn)的人物都是民間大型花會場設的36個花神名,如志高、三槐、坤山、萬金、占魁、正順、必得、只得、明珠、茂林、天良、安士、板桂、月寶、合海、青元、青云、光明、天申、榮生、逢春等?!棒抻瘛⒁魰币苍S是“銀玉、音位”的誤寫。
這是民間文化的一種存在形式。這36個花神都有名堂,里面包含了很多故事傳說或人文典故,每一個都代表著一個花神并對應著一種動物,可惜故事傳說的具體內(nèi)容據(jù)說已經(jīng)失傳了。這兩幅年畫為這些傳說典故保留了珍貴的視覺資料,雖然僅十六幅畫面,不完整,或許避免了完全失傳。
漳州連環(huán)畫形式的戲曲年畫往往繪上真山真水和真情實景,畫面以特有的視角截取戲曲故事的有代表性的場景,中間表現(xiàn)主要情節(jié)的大畫面人物較多,通常五至六個人物,最多的出現(xiàn)過十個人物,兩邊的小畫面一般三到五人個物,最少僅一人。不管人物多少,加上符合故事情節(jié)的簡單景物,使人一眼就能辨認出何戲、何人、何情節(jié)。圖像以簡潔的手法,概括式勾勒人物與背景,角色的舉手投足、喜怒哀樂,躍然紙上,無論是文官坐堂弄墨、武將躍馬揚刀還是仕女仙佛等都生動傳神,旁邊配以簡略的文字,令觀賞者情趣盎然,愛不釋手。這種連環(huán)形式的戲曲故事年畫較單幅的戲曲故事年畫,更具有觀賞性和吸引力,搶了“小人書”的頭籌,面向廣大民眾的民俗趣味也更濃。
年畫具有教育功能。李光庭在《鄉(xiāng)言解頤》中云:“掃舍之后,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然如《孝順圖》《莊稼忙》,令小兒看之,為之解說?!闭闹菽景婺戤嬎憩F(xiàn)的戲曲人物、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不僅僅是具有審美的功能,同時還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倫理、道德、價值等觀念,亦是當時人們對理想、信念及精神的追求與寄托,不僅與儒家“成人倫、助教化”的審美觀點是相承接的,而且也與時代生活情感相應?!抖男D》(圖16)、《雷鋒塔》(圖17)無疑是突出孝道的典范;《雙鳳奇緣》、《三國》、《說唐》、《反唐》等,表現(xiàn)忠君愛國的思想,體現(xiàn)了對主權與皇權正統(tǒng)的維護;《荔枝記》、《錦香亭》、《孟姜女》這類表現(xiàn)才子佳人歷經(jīng)磨難,終成眷屬的故事,體現(xiàn)了對幸福圓滿的家庭婚姻的美好愿望。當然,還有很多勸善、勸勇、勸勤的年畫。儒家的忠、孝、禮、義等觀念在年畫的內(nèi)容中亦無處不在。這些年畫往往畫面形象生動,內(nèi)容通俗易懂,受眾面廣,在滿足了絕大多數(shù)底層民眾的精神生活需求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將人倫道德、揚善懲惡等觀念,搭載傳播。而且,此類木版年畫貼在室內(nèi)墻上,也是室內(nèi)一景,情景交融、視覺美感其外,教化諭訓、精神涵養(yǎng)其內(nèi)。更重要的是這些年畫保存了地方戲曲的特色,促進了戲曲故事在民間的傳播和存留。當然,筆者以為,傳統(tǒng)戲曲的生命力最最主要的還在于娛樂、遣興、除乏、解憂等功能上。數(shù)百年來,底層觀眾擠到戲棚腳看戲,流連忘返至深更半夜,即使霜寒雪凍,也不乏鐵桿觀眾伴場至終。他們絕不是為了接受高臺教化的,他們就是來尋找樂趣的,滿足視覺聽覺的審美需求,希望在此得到開懷大笑、忘乎所以的暢快感,以暫時忘記拋卻現(xiàn)實生活中的艱辛與煩惱。
漳州連環(huán)畫形式的戲曲故事年畫構思巧妙獨特,刻畫細致傳神,且多為晚清遺留物,有些還是孤本,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戲曲的現(xiàn)狀,極具收藏與研究價值。
文中圖片基本來源于筆者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