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霖
摘 要:安丘市地處古齊魯之邦,安丘方言是濰坊方言的一個分支。現(xiàn)在關于安丘方言的聲調研究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耳聽筆記”的形式,文章采用實驗語音學的方法對26位不同地區(qū)的發(fā)音人進行調查研究,得出安丘方言單字調調型圖。在此基礎上,與傳統(tǒng)的聲調研究做了對比分析。
關鍵詞:安丘方言 聲調 實驗語音學
一、引言
安丘市位于山東半島中西部,北接坊子區(qū),西連昌樂、臨朐縣,東與高密市、昌邑市以濰河為界,南隔河與諸城市、沂水縣相望。直線距離北至濰坊32公里,西至省會濟南200公里。
濰坊安丘方言屬于廣義的膠東官話,相當于錢曾怡等《山東方言的分區(qū)》的東區(qū)的東濰片和李榮先生劃分的膠遼官話在山東的分布區(qū)域。前人對濰坊安丘方言的研究還沒有系統(tǒng)的論文發(fā)表,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安丘方言聲調是以耳聽筆錄的傳統(tǒng)方法進行的,這難以保證記錄的客觀性。傳統(tǒng)的研究主要認為安丘方言的聲調為陰平調值為213(降升調),陽平調值為42(高降調),上聲調值為55(高平調),去聲調值為21(低降調)。鄭磊剛(2014)第一次采用實驗語音學的方法對安丘方言的單字調音值進行了調查,安丘方言單字調音值調查的結果是陰平(313)、陽平(52)、上聲(55)、去聲(41)。但他僅調查了一位年輕高學歷女性發(fā)音人,僅依據(jù)一個人顯然對安丘方言單字調的調值的描述說服力不強,何況作者調查的還是高學歷女性發(fā)音人。平山九雄在《從聲調調值演變史的觀點論山東方言的輕聲前變調》中,認為安丘方言調值為陰平213/21-1、陽平42/55-3、上聲55/213-5、去聲21/544-3。本文試以實驗語音學的研究方法,探討安丘方言的聲調系統(tǒng)。
二、實驗調查與研究
1.調查點
本文以安丘方言單字調為研究對象,選取從安丘市2個街道和10個鎮(zhèn)中,參考《安丘縣志》(1992)語音調查的選點(如圖1),在不同地區(qū)各選一兩個方言調查點,共26個方言調查點。每個方言調查點各選1位發(fā)音人,進行聲調調查。
本文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數(shù)據(jù)獲取語音樣本采用聲學分析軟件Praat對采集的語料進行分析,得出安丘方言單字調的聲調格局。
2.發(fā)音人選擇標準
(1)母語為本地方言,不會說民族共同語或者其他方言,自幼一直居住于本地。
(2)年齡40歲以上。
(3)發(fā)音器官正常,不會影響發(fā)音。
3.錄音字表及其制定依據(jù)
文獻綜述部分,安丘方言的實驗語音學聲調研究僅有一篇文章調查了一位發(fā)音人,其調查結果有與傳統(tǒng)記音的聲調有差異。所以,本文對安丘方言聲調重新做了實驗語音學研究。
調查字表及其制定依據(jù):調查字表從《方言調查字表》中,選了聲母為清音的僅聲調不同的四組字。每組漢字都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4個字,共16個字。調查字表如下:
4.實驗步驟如下:
首先,對語音樣本(26位發(fā)音人錄音)進行了切分降噪處理。
其次,去掉彎頭和降尾,把聲調時長10等分(包括起點和末點)作為取值點,提取各個取值點的基頻值并且提取聲調的取值點最高值和最低值,統(tǒng)計四個聲調在每個取值點基頻值的平均數(shù),為基頻平均值,這樣我們能得到每個聲調十個基頻平均值;統(tǒng)計四個聲調最高取值點和最低取值點的平均數(shù),為最高平均值和最低平均值。
最后,根據(jù)T值公式T=5*(lgx-lgb)/(lga-lgb)。得出T值數(shù)據(jù)表,如下:
根據(jù)表中數(shù)值,做安丘方言單字調調型圖如下:
三、實驗結論
吳宗濟(1992)認為,五度中的1、2、3、4、5可以根據(jù)聲音的高低分別表示為:低、半低、中、半高、高。石峰(2009)認為調值的確定如下,0-1是五度值,1-2,2-3,3-4,4-5分別屬于五度值中的1度到5度。據(jù)此,得出安丘方言單字調調型調值如下:
陰平為中升調,調值是223,
陽平為平降調,調值是552,
上聲為半高平調,調值是44,
去聲為高降調,調值是51。
四、與傳統(tǒng)聲調研究的比較
先看陰平,傳統(tǒng)認為陰平聲調調值為213,而本文調查研究為223。從調型圖,我們可以看出陰平在取值點1-3處確實有下降趨勢,但是降幅沒有達到一度。因為陰平調的調域很窄,而人們聽到的又不是完完全全的平調,人們能感知到下降然后上升,所以自然記做2度降到1度,然后升到3度。
其次是陽平調,傳統(tǒng)研究將調值定為42,然而從調型圖能夠看出,安丘方言中陽平的調型曲線并不是平滑下降的,在5取值點處調型曲線的斜度開始大幅度下降,因此本文將調值定為552,而不是52。
然后是上聲,安丘方言的上升是高平調44,但是它的調值并沒有普通話中的陰平調(55)那么高,我們從聽覺上也能感覺到。
最后是去聲,傳統(tǒng)研究將調值定為21,是低降調本研究經(jīng)過實驗得到的調值是51,跟普通話一樣,是一個高降調,而不是低降調。
參考文獻:
[1]錢曾怡,高文達,張志靜.山東方言的分區(qū)[J].方言,1985,(4).
[2]錢曾怡,羅福騰.濰坊方言志[M].濰坊:濰坊市新聞出版局,1992.
[3]錢曾怡主編.山東方言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1.
[4]平山久雄.從聲調調值演變史的觀點論山東方言的輕聲前變調[J].方言,1998,(1).
[5]鄭磊剛.安丘方言單字調實驗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4,(4).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