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爾德尼 · 其木格
【摘 要】本文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2015年播出的廣播小說劇《愛在上海諾亞方舟》為例,探討配樂對揭示作品主題、闡明中心思想的獨特作用。
【關鍵詞】廣播文藝 配樂 主旋律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在語言、音樂、音響三項廣播聲音元素中,音樂具有特殊的作用,尤其對于廣播文藝作品而言,音樂的高度概括性、強烈的感染力能夠起到增強宣傳效果,抽象概括文字、描繪心理活動、激起感情共鳴的獨特功效。
本文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2015年播出的60集廣播小說劇《愛在上海諾亞方舟》為例,探討配樂對揭示作品主題、闡明中心思想的獨特作用。
《愛在上海諾亞方舟》改編自上海作家于強的長篇小說,描寫了1939年幾位逃過生死劫的猶太難民來到上海避難,彼此慰藉、互相幫助,直至離開上海的故事。小說根據(jù)真實人物經(jīng)歷和史料改編創(chuàng)作,反映了“二戰(zhàn)”期間超越國界的大愛。作品突破了以往線性播講的模式,在音效畫面與故事敘述、戲劇對白相融合方面做了新的嘗試,尤其是在音樂作品風格定位和表現(xiàn)方面頗見功力。作品中音樂藝術與語言藝術緊密結合,相互作用,或特寫、或寫意、或具像,使原作在藝術上得到升華。大量配樂的應用仿佛專門是為此作品創(chuàng)作的,完美體現(xiàn)了音樂特性和作品的藝術性。
一、主旋律《命運交響曲》為作品的音樂風格定位定音
作為一種有效的藝術手段,音樂在廣播文藝作品中被廣泛運用,成為文字稿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許多優(yōu)秀文藝作品之所以吸引人,與音樂藝術同語言藝術的緊密結合和相互作用是分不開的。恰當?shù)呐錁纺軌驅ψ髌匪磉_的思想感情、藝術形象、生活情景給予感性上的抽象概括,能夠使作品得到藝術和思想上的升華。
配樂中,單純從音樂方面考慮而不顧及與語言文字的配合是大忌,如果音樂與節(jié)目主題形同油與水,無法交融,表現(xiàn)力就會大打折扣。只有量體裁衣、恰到好處,才能不違背音樂特性和藝術規(guī)律,這其中主旋律的確定是整個作品成敗的關鍵。
《愛在上海諾亞方舟》劇中的女主人公安娜是來自奧地利維也納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手,在1938年11月9日納粹德國殘害殺戮猶太人的“水晶之夜”永遠失去了自己的父親沃爾,之后訣別戀人辛克,用媽媽費里姆送她的生日禮物換回了爸爸送她的小提琴,和媽媽、弟弟帶著這把小提琴,與一群猶太人乘郵輪逃亡中國上海避難,由此演繹出一段奇特的與命運抗爭的避難歷史。故事中,安娜的那把小提琴貫穿始終,而小提琴演奏最多的就是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她的人生悲劇與《命運交響曲》遙相呼應,勝過任何語言描述。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無疑就是這部作品的主旋律,是這部作品的“魂”。
《命運交響曲》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最為著名的作品,被稱為“交響曲之冠”,是一首英雄意志戰(zhàn)勝宿命論、光明戰(zhàn)勝黑暗的壯麗凱歌。如果說1939年安娜的演奏與1805年貝多芬的創(chuàng)作同時碰撞傾訴了各自對命運抗爭的話,那么這首《命運交響曲》對猶太人來說就是一次生死命運的沖鋒號,它象征著正義的力量如洪流般排山倒海地向黑暗勢力發(fā)起猛烈沖擊。這一“向前沖擊”的音樂形象推動著樂曲不斷發(fā)展,展示了驚心動魄的斗爭場面,表達了與命運挑戰(zhàn)和抗爭的堅強意志。
作品中,中央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手姚雅契,用一把有著100多年歷史的小提琴演奏這部交響曲。樂曲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前往上海的郵輪上。月上中天,海面銀光融融,甲板上寂靜無人,海風輕輕掠過,安娜拿起小提琴,琴弓親吻著琴弦,只稍稍一個停頓,便驟響起鏗鏘有力的旋律。此時,安娜的演奏與作曲家貝多芬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共鳴,她用琴聲敘述著自己的命運,抒發(fā)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這一主旋律貫穿整個作品,和語言文字有機結合,其揭示的主題、闡明的思想、敘述的事實、體現(xiàn)的形象、描寫的意境與原著完全吻合,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我的意弟緒媽媽》和《松花江上》異曲同工為主旋律合奏
如果說,文學作品或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源于生活的話,那么作為節(jié)目的配樂更要忠實于原著、忠實于時代,這樣才能使作品更加動聽感人。它除了需要有“魂”以外,更需要有“血肉”作為內(nèi)在的精神和力量,作為體現(xiàn)情感的平臺。在《愛在上海諾亞方舟》中和主旋律交替出現(xiàn)的兩首歌曲《我的意弟緒媽媽》和《松花江上》就起到了體現(xiàn)細節(jié)、描繪情感、充實內(nèi)涵的作用。
猶太民歌《我的意弟緒媽媽》形象深刻地描繪了猶太難民在沒有祖國、沒有家園時的流浪情景,而中國歌曲《松花江上》則反映了中國東北被日本侵占、掠奪后,廣大人民的悲憤和渴望重返家園的心情。兩首歌曲異曲同工,均具有傾訴性、敘述性、抒情性的特點,歌詞內(nèi)容有很強的說服力,真切感人,催人淚下。兩部歌曲在劇中多次出現(xiàn),無論演唱還是演奏既有抒情,也含憂傷,為主旋律增添了血肉。
例如:在作品第3至8節(jié)中,鏡頭已由“海上情”轉換為“上海緣”,講述猶太難民抵達上海后的生活狀態(tài),引出了安娜一家與丁文娟一家、安娜與青年小提琴演奏家王青云的奇遇奇緣。而這一切又與小提琴和音樂緊密關聯(lián)。就在那個晚上,夜總會的舞池里七彩燈旋轉著,燈紅酒綠,賓朋滿座,在一陣鼓號奏響后,晚會開始了。王青云和安娜合奏幾曲名曲后,臺下就有人叫喊要聽《松花江上》,于是,王青云演唱,安娜伴奏,歌聲琴聲融為一體——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他倆的演奏演唱感動了許多人,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跟著唱了起來——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xiāng)/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xiāng)/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那無盡的寶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一堂?!
王青云唱完后,又引薦安娜唱了猶太民歌《我的意弟緒媽媽》。安娜懷著悲情,含著熱淚,緩緩唱道:
這里攆著走/那里不讓進/苦難的日子啊/還要捱多久/意弟緒媽媽啊/請給我力量/讓我堅持到/生命的最后時候(原用“光”字,韻腳不適)
歌聲琴聲一停,便有人高喊:“打倒日本軍國主義!”“打倒法西斯!”由此引來了荷槍實彈的日本憲兵,奪走了安娜的小提琴……到此,達到了一個戲劇高潮,真實再現(xiàn)了“九一八”事變后全國人民的悲憤情懷。
兩首歌曲的選擇和出現(xiàn)都是精心設計的,他們的音調(diào)都富于敘事與抒情的特點,第二部分的旋律以環(huán)回縈繞、反復詠唱的方式展開,感情愈來愈激動,具有肝腸寸斷的效果。歌曲呼喊似的音調(diào)、悲憤的情緒,恰好表達了人民要求收復失地的強烈愿望。最后的尾聲,呼天搶地似的旋律,在聲淚俱下的悲痛中,蘊藏著要求起來反抗斗爭的巨大力量。這些和我們要表達的主題高度吻合,不但強化了主題,還使作品具有了藝術升華。
三、歷經(jīng)磨礪、苦難見真情:回旋曲式的配樂,審美趨向的統(tǒng)一
一部作品中,好的配樂應該做到整體統(tǒng)一?!稅墼谏虾VZ亞方舟》中,每個人的命運經(jīng)歷不同,我們選配的音樂旋律亦不同。有宏觀上的戰(zhàn)事描述、推進、突變的;有描寫場景、景物、環(huán)境的;有人物特定主旋律的。針對中國人與猶太人也設計了不同的人物音樂造型,有描寫內(nèi)心獨白或情緒的,還有與音效組合的特殊剪輯的音樂旋律……但這些都緊緊圍繞著主旋律《命運交響曲》和《我的意弟緒媽媽》《松花江上》來變奏、延伸、拓展。
以第46集為例,節(jié)目一開始,先將小提琴演奏的《松花江上》旋律引進,接著在音樂中講述了王青云等人在上海外灘進行募捐宣傳的情景,當《松花江上》的旋律在這一段落完成漸弱時,語言接“晚上,他們聚集在拉莉住處”,小提琴演奏的《我的意弟緒媽媽》旋律切入漸強,這段配樂是根據(jù)內(nèi)容將描繪中國人的音樂主旋律轉換為猶太人的音樂主旋律,讓音樂與語言有機地成為一個整體,仿佛音樂就是為語言創(chuàng)作的。
在這集的節(jié)目里還有兩段配樂:一是從“被關鎖在里弄里兩幢樓房的猶太難民……”一段深情的大提琴協(xié)奏曲《我的意弟緒媽媽》引入,在旋律深沉多變中描寫安娜的內(nèi)心活動和情景;而另一段是“當王青云提著琴盒路過弄堂鐵門時,那兒空無一人……”,一曲小提琴《吉普賽之歌》的旋律強烈奏響,五秒之后漸弱,疊進語言,“王青云思念著安娜……樂曲在他倆心中發(fā)生著深情共鳴,眨著眼的星星見證著他倆生死相愛,即使隔山隔水也阻礙不了他倆一片真情相依?!比缓?,音樂漸強、漸弱、漸隱。兩人的情感在樂曲聲中凝固、放大,感人至深。
如果說作品《愛在上海諾亞方舟》本身就是一部命運交響曲的話,這一集就是“愛”的華彩樂章,一個個回旋曲式的華彩樂章構成了我們?nèi)康呐錁防砟睢?/p>
四、在歸途曙光中的選擇:首尾呼應的奏鳴曲式,再現(xiàn)主題
就文藝作品的完整性來說,首尾關照、前后呼應非常重要。許多名篇佳作人們讀后獲得一種滿足感和深刻的印象,原因之一就在于作者成功地運用了首尾呼應的構思技法。所謂首尾呼應,即在結構上一開一合,此呼彼應,扣合嚴謹,給人以嚴密完整的美感。呼應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
《愛在上海諾亞方舟》的結尾處,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在接近高潮時再度響起,但它已不再剛毅強勁,倒像是對過去斗爭的回憶,與第一樂章遙相呼應。再現(xiàn)部基本上重復了呈示部的音樂,力量稍有增添。這個新主題像一股巨浪從英雄心底流出,自信、豪邁而勇往直前。龐大的尾聲響起了C大調(diào)光輝燦爛的凱旋進行曲,它具有排山倒海的氣勢,表現(xiàn)出人民經(jīng)過斗爭終于獲得勝利的無比歡樂。此時,交響曲主旋律和兩首副歌已融為一體,形成更加恢弘完整的新主題,由開篇安娜在郵輪上第一次用小提琴演奏《命運交響曲》,到她臨終托付弟弟波利貝一定要將小提琴交到上海終生等待她的王青云手中。配樂充分考慮了故事統(tǒng)一的發(fā)展脈絡,在聽覺上有一個收攏性的作用,使整個作品文意收斂、前后統(tǒng)一,令人回味無窮。
總之,廣播文藝作品的配樂是一門經(jīng)驗學科,需要制作者平時的大量積累,需要不斷地培養(yǎng)自己的審美水平和綜合素養(yǎng),這樣才能夠在具體工作中厚積薄發(fā),才能制作出更多的精品節(jié)目。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技術制作中心)
(本文編輯:王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