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躍飛
作文技巧,老師支招
寫作心得:體驗生活,保持對生活的靈性;精讀書籍,涵養(yǎng)自己的性情;積累摘抄,錘煉文章的語言。這些可以說是我體會最深的寫作心得。我一直認為,作為學生,不得不學習應試話語,但一定不能丟掉屬于自己的寫作話語!
今年第一次作文,題目是“我與詩歌”,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開頭和敘述過程是相似的。開頭都是一段優(yōu)美的描寫,多數還是排比句,甚至有幾個孩子的用詞都一樣。最初還以為是學生的寫作靈感受到了抑制,但后來學生自由寫作的時候,寫出來的文字頗有靈性,文采飛揚。于是,我明白了,學生其實是有兩套話語系統(tǒng)的,一套是“應試作文話語系統(tǒng)”,一套是“自由寫作話語系統(tǒng)”。當自由寫作時,例如發(fā)表微博、QQ說說,總是會用精彩的句子表達內心的想法,而面對考試或正規(guī)作文時,則自動切換為“應試話語”。這確實是值得深思的現(xiàn)象。
由此,我也會想起自己讀小學和初中的情景。我出生于農村,在農村長大,要說“觀察外物”和“體驗生活”,沒有比一個農村的孩子體會更深刻了。初春,攀折柳條是我們的活動;暮春,則是上山捉蝎子;夏天,就到村前的小河里游泳;秋天,上山摘酸果;冬天,戶外玩雪。這種經歷,讓我在讀沈從文的《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一文時特別有感觸。我很慶幸,自己的童年是在大自然中度過的,而沒有消磨在輔導班、培訓班里。沈從文先生說:“我的心總得為一種新鮮聲音,新鮮顏色,新鮮氣味而跳。我得認識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應當從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卻不須從一本好書一句好話上學來。”這就是一種寫作的靈性,最終則會從思維的靈性轉化為文字的靈性。
上學之后,自然要接觸很多記敘文寫作的方法、順序、描寫等,而我對這些“規(guī)則”頗有新鮮感。于是就央求母親給我買回來一本《中小學經典作文》,那是小學時期我唯一的讀物,每篇文章都不知被讀了多少遍,唯一遺憾的就是這本作文書里記述的事情過于成人化,離我的生活很遠,我甚至想象不出來那種與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爭等相關的話題。不過,我最基礎的文字表達,都得益于那本書。由此,我得出了一個結論:作文書或者說其它作品,并非多多益善,而是要精讀、熟讀。多,僅僅是一種知識面和生活經驗的擴展;精,才會讓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初中之后,我們開始寫略微復雜的記敘文,小學時積累的經驗漸漸不適用于中學。記得當時我所能夠理解的“立意深刻”就是通過記敘一件小事,表達一個宏大的主題,例如某種生活道理、某種人生感想?,F(xiàn)在想來,那可能是一種“為賦新詞強說愁”,是一種“故作深沉的幼稚”。老師給我指出這一點之后,我不再挖空心思地去概括什么“道理”,表現(xiàn)多么崇高的“情懷”,而是開始注重真實的感情,用現(xiàn)在飽受爭議的一個詞說就是“真情實感”。雖然每次寫出來的在我看來是頗為真摯的文章,得分都不高,但寫完之后,心里總是很舒服,或許是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而之前寫在作文紙上的話,或許是自己編造出來的,或許是被迫那樣說的,反正不是自己想要說的。每個人都有表達自我的愿望,如果我們長期說自己不愿意說的話,而自己想說的話又得不到認可,我們的寫作天賦和靈性就會受到壓抑。說自己想說的話,看似容易,實際上很難,這不僅需要外在評價標準的變化,同時也需要作者有超人的膽識和勇氣。
真實,并非作文的唯一追求。文章,畢竟是一種語言的藝術,講究語詞的修煉與語言的修飾。那時,當找到作文得分不高的原因之后,我便開始將目光投向文章語言。最直接的辦法便是摘抄精美散文中的有文采的句子,然后利用早讀課反復朗讀甚至背誦,這也是流行于中小學的“好詞好句摘錄法”,雖然有專家質疑,但卻是學習語言的最直接有效的辦法。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縣城的書攤上買到了一本盜版的《中國古代詩詞名句賞析》的書,裝幀粗糙,字跡也不清晰,但內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原來世界上還有那么多的優(yōu)美詩句!捧到那本書之后,我便沒日沒夜地閱讀、朗誦,翻了差不多一年,書終于“散架”了,我才忍痛割棄。也正是那段經歷,讓我對文章的語言藝術有了最深切的體會。即使現(xiàn)在已經成年,工作之余,推窗而望,見青山隱隱,綠水迢迢,頭腦中馬上會冒出一句詩: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fā)江邊二月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