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媛
上一期文章中,給大家介紹了歐洲之巔,阿爾卑斯山上的號角——阿爾卑斯號。與阿爾卑斯山脈同屬一個山系,卻又相去甚遠(yuǎn)的遙遠(yuǎn)的東方,有一個喜馬拉雅山脈,被譽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就坐落在這里。本期要給讀者介紹的是與阿爾卑斯山上的阿爾卑斯號極為相似,響徹青藏高原千年的號角——洞欽。
青藏高原地跨中國、不丹、尼泊爾、印度等國,中國的藏族是這片高原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作為政教合一的民族,藏族信仰佛教的歷史已逾千年,所以,宗教音樂也是藏族傳統(tǒng)音樂中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洞欽是藏傳佛教所特有的銅管樂器之一。據(jù)藏文史書和有些早期壁畫記載。洞欽早在公元10世紀(jì)以前就在西藏出現(xiàn),主要用于盛大慶典或召集臣民。在公元11世紀(jì)西藏阿里地區(qū)的壁畫中,描繪了慶祝王宮宮殿落成的盛大慶典場面,其中就有僧俗吹奏洞欽的場景。
洞欽,又稱“同欽”“銅欽”“筒欽”,都是藏文的音譯名,藏文“洞”,意為號或號角,“欽”則為“大”,洞欽意為大號,是藏傳佛教代表樂器之一,也是藏傳佛教寺院樂隊的主要樂器之一。洞欽多為銅制,也有銀制的。
銅欽管身無孔,分上、中、下三節(jié),有些比較大的還分成四節(jié),上面兩節(jié)或三節(jié)能放在下面最粗的一節(jié)中,吹奏時拉長,下端有大叭口,在固定場合吹奏時放在木制銅架上,儀仗行進或臨時場合吹奏扛在人肩上。洞欽一股約長3米左右,最大的可達5米以上,其體積、音量、低音堪稱世界銅管樂器之最。它音響宏大,音色低沉而威嚴(yán),仿佛具有某種所向無敵的氣勢。
洞欽自上而下由以下個部分構(gòu)成:吹嘴(亦稱“唇托”藏語稱為“求丹”或“普丹”)、管身(藏語稱為“達”)、各節(jié)(藏語稱為“赤”),每節(jié)連接處的突起部分稱為“拉赤(意為拉手)”,即管身伸縮時持此處推拉,最末端是喇叭口。洞欽一般是成雙配對地演奏,沒有單獨演奏的習(xí)慣,吹奏時先由一支洞欽吹奏,等換氣之前另一支洞欽進入吹奏,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直至樂曲結(jié)束,兩支洞欽輪流吹奏是洞欽演奏最大的特點。
洞欽吹奏的音高是基于基音之上的第一泛音和第二泛音,即基音、基音上方八度音和再上方的五度音,大多數(shù)洞欽的音高基本如此。洞欽演奏,除了這三個基本音之外,還有圍繞這三個基本音的上下滑奏而形成的一些輔助音,音的力度、長短變化形成不同的組合,從而構(gòu)成洞欽的旋律。旋律性并不強,也可以說,洞欽幾乎沒什么旋律可言,其特點在于豐富的力度變化,強奏時聲音巨大、震撼人心,弱奏時綿綿不斷扣人心弦。作為低音樂器,洞欽在佛教樂隊中主要起到襯托和渲染佛教氛圍的作用。
在藏族地區(qū)。演奏洞欽需要經(jīng)過專門、嚴(yán)格的練習(xí)、考核合格才能成為佛教樂隊的正式成員和演奏員。在長期的演奏實踐中積累和流傳下來為數(shù)不少的洞欽樂曲,分別在各自寺院的儀軌活動、迎請儀仗、羌姆神舞等場合演奏。有些大的寺院中還流傳有記錄洞欽樂曲的“銅次”譜,記錄洞欽音調(diào)、節(jié)奏、奏法。有趣的是,“銅次譜”不是用藏文數(shù)字或文字來標(biāo)記,而是用圖形來標(biāo)記,因此,銅欽譜也可以稱作圖型譜,這與藏族的古老圖形樂譜一央移譜有異曲同工之處。
藏族洞欽,作為青藏高原上傳遞佛教圣音的樂器,與阿爾卑斯號在阿爾卑斯山上發(fā)出對牛羊群的呼喊隔空呼應(yīng),一個是圣樂,代表著宗教的權(quán)威;一個是俗樂,象征著牧民的生活,如此一致的自然環(huán)境,如此相似的號角,這不得不說是人類共同的文明,其背后的成因有待于音樂學(xué)者進一步的發(fā)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