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不再固守某種道德觀,才能讓更多的好人好事顯現(xiàn)出來
“求求你,表揚我……”2月16日,長春《新文化報》的熱線接到了一名男子的電話,在電話中,他將自己多年來做的好事說了出來,希望能夠被報道出來。
男子名叫張金彪,是一名燒烤店老板。從2007年開始至今8年多的時間,他先后資助4個孩子完成大學夢,累計捐款20余萬元。他還將自己的故事制作成兩塊宣傳板,放在自己店里,上面寫著:“張金彪,1970年1月生,二道區(qū)政協(xié)委員,二道區(qū)民盟委員,二道區(qū)市民巡視員,2014年獲選為‘長春好人?!苯酉聛恚撬鲞^的種種好事兒,比如捐資助學、慰問困難群眾,還有各種政協(xié)會議上的提案。因為好人好事,張金彪曾多次在媒體上“露臉”。這次打電話再度“求表揚”,是因為他看過子貢贖人的典故,覺得做好事就應該受到表揚,這不是滿足一個人的虛榮心,而是通過表揚來感染其他人,讓更多人加入到公益事業(yè)中。
在傳統(tǒng)的觀念看來,低調地做好事,“默默奉獻,不求回報”,才是人們心中完美的好人形象,因此,張金彪致電媒體求表揚的行為,便顯得有些另類。
但事實上,做好事,得到表揚和贊美,本就是“好人好報”的基本社會規(guī)則。媒體報道,輿論鼓勵,既是對善行的激勵,更能弘揚社會正能量,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相反,假如行善的人都怕被說成出風頭,隱姓埋名,就無法讓更多人了解并投身公益事業(yè)。這方面,國外的公益組織就做得非常到位。如去年的巴黎氣候峰會上,各個國際知名公益組織大顯神通,爭奪話語權,甚至在巴黎共和廣場上擺了2萬只鞋子以抗議氣候變化,搶盡了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