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胃癌:先抽血再內鏡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yī)院腫瘤中心 李 霖 王理偉(教授)
在我國,每年新發(fā)胃癌40萬例,死亡35萬例,新發(fā)及死亡病例均約占世界的40%。按病死率統(tǒng)計,胃癌排所有癌癥的第三位。胃癌的主要高發(fā)地區(qū)為遼寧、山東、甘肅、江蘇及福建,以中老年男性為主,男性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約為女性的2倍,以40~60歲多見。胃癌的預后與診斷密切相關,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超過90%,而中晚期胃癌即便經過以外科手術為主的綜合性治療,5年生存率僅為27.4%。我國目前早期胃癌的診治率低于10%,遠低于日本的70%、韓國的50%,主要原因是缺乏早期胃癌的篩查手段及機制。
早期胃癌病灶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層,不論有無局部淋巴結轉移,多無癥狀,或者僅有一些非特異性的消化道癥狀,如腹部不適、貧血、反酸、噯氣、食欲減退、黑便等。由此可知,早期胃癌的發(fā)現(xiàn)和診斷須依賴于實驗室檢查或特殊檢查。但目前尚無簡便、有效的方法進行全體人群的胃癌篩查,結合我國特殊的國情,對胃癌高危人群進行篩查,是可能行之有效的方法。
高危人群:制訂個體化篩查策略
研究發(fā)現(xiàn),胃癌高危因素包括:中老年人群尤其是男性,有胃癌家族史,來自胃癌高發(fā)區(qū),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息肉等胃癌前疾病,有胃黏膜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或上皮內瘤變等胃癌前病變史,幽門螺桿菌感染、高鹽飲食、吸煙飲酒等。對于這部分高危人群,專家建議每年進行一次胃癌篩查,而對于非高危人群則需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是否進行檢查。
中年男性,40歲開始篩查統(tǒng)計證實,胃癌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40歲以下人群發(fā)病率相對較低。目前,多數亞洲國家設定40~45歲為胃癌篩查起始臨界年齡,根據我國腫瘤發(fā)病率報告,40歲以上人群胃癌發(fā)生率顯著上升,因此,40歲為我國胃癌篩查起始年齡。
有胃癌家族史者,35歲開始篩查約10%的胃癌表現(xiàn)為家族聚集性,胃癌患者親屬胃癌發(fā)病率較無胃癌家族史者高約4倍。因此,有家族史的人群更應注重胃癌篩查,建議35歲為篩查起始年齡。
胃部疾病者,遵醫(yī)囑定期篩查幽門螺桿菌(HP)感染患者可先行HP根治治療,如無效,則考慮行內鏡檢查;胃潰瘍患者,若正規(guī)治療兩個月無效,甚至發(fā)現(xiàn)潰瘍擴大,則需警惕胃癌,立即行內鏡活檢檢查。此外,因胃潰瘍、胃癌等原因行胃大部切除術10年以上的患者,需每年檢查胃鏡,警惕殘胃癌發(fā)生。
方法:循環(huán)血+內鏡“精查”
目前,早期胃癌的確診依靠內鏡活檢檢查,但是此方法用于胃癌大規(guī)模篩查卻不合適,因為它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且由于是創(chuàng)傷性檢查,對于很多無癥狀、低胃癌發(fā)病風險的患者來說難以接受,即使日本等胃癌發(fā)病率較高的發(fā)達國家也無法對全體人群進行消化道內鏡胃癌普查,故而內鏡活檢不考慮作為胃癌大規(guī)模篩查手段。
目前較為認可并且在部分醫(yī)院實行的胃癌篩查項目為循環(huán)血指標(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檢查,在此基礎上再考慮是否進行精查(影像學或內鏡檢查)。
1[ll1].血清胃蛋白酶原(PG)根據血清PG檢測和HP抗體檢測結果,可以有效對患者的胃癌患病風險進行分層。若血清PG水平在短時間內較為穩(wěn)定,非高危人群可每5年左右重復進行檢測。
2.胃泌素17(G-17)血清G-17檢測可以反映胃竇部黏膜萎縮情況。在臨床上,多聯(lián)合檢測血清G-17、PG及HP抗體,以增加評估胃黏膜萎縮或胃癌的范圍及程度的準確性。
若[ll3]循環(huán)血指標篩選出為胃癌高風險人群,可進一步做上消化道X線鋇餐檢查和內鏡下活檢。目前,內鏡檢查已基本取代X線鋇餐檢查,是目前診斷胃癌的金標準,尤其是對平坦型和非潰瘍性胃癌的檢出率高于鋇餐等影像學方法。然而,內鏡檢查依賴設備和操作者的水平,并且具有一定痛苦,相對于循環(huán)血檢查來說,患者接受程度較差。
總之,早期胃癌的篩查對于提高胃癌的生存率具有重大意義。目前胃癌尚無普遍認可的有效簡便的篩查方法,但對高危人群進行循環(huán)血指標(PG、G-17)檢測結合HP檢查初步篩選出胃癌高風險人群,再進行內鏡精檢的策略是較為可行的。
長期上腹部不適,需及時就醫(yī)
大部分胃癌的早期癥狀缺乏特異性,易被忽視。但如果病人出現(xiàn)持續(xù)上腹部不適,需提高警惕:①上腹部飽脹。這是一種模糊的悶脹感,沒有明確誘因。勞作時感覺不明顯,平靜時可感知,這種感覺往往較長時間存在。②上腹部疼痛。通常是一種隱隱的疼痛,疼痛程度很輕,可以忍受,但不容易緩解或緩解后短時間內又可出現(xiàn)。此外,食欲不振、反酸、噯氣、消化不良等癥狀[ll4]通常找不到明確誘因,食欲差,繼而對原來喜愛的食物也無興趣,更換食譜后無明顯改善[ll5],或略有改善后又出現(xiàn)食欲不振,也應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