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亮
王逸舟教授新作《創(chuàng)造性介入——中國外交的轉型》已出版發(fā)行。這是作者“創(chuàng)造性介入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凝結了作者的最新思考,讀來深受啟發(fā)。
尋找“創(chuàng)造性介入”的動力源
作者曾多次表示,對于“創(chuàng)造性介入”,不追求形成系統成熟的理論,只求引發(fā)外交從業(yè)者和學術界的爭鳴,不過,“三部曲”其實暗含一條貫穿始終的“邏輯線索”。作為“三部曲”收官之作,《中國外交的轉型》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為“創(chuàng)造性介入”尋找一個落腳點?;蛘哒f,作者要以此探尋“中國外交轉型”的持久動力源。
在“三部曲”之一《中國外交新取向》中,作者從國家外交、政府外交切入,主張中國應走出“受害者心結”和“弱國悲情”,以“發(fā)展演進”而非“循環(huán)往復”的眼光看待世界,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事務、開展中國外交。在“三部曲”之二《中國之全球角色的生成》中,作者的聚焦點上升到世界理念層面,著重闡述發(fā)展起來的中國應涵養(yǎng)何種世界情懷,應從過去的外交實踐中吸取哪些經驗,應向別人借鑒哪些好的做法。在這部《中國外交的轉型》中,作者的聚焦主題“回落”到國內,思考的是如何打通中國外交與世界政治間的經脈,通過夯實國內政治和社會基礎,推動中國外交更好地適應和引領世界政治發(fā)展潮流。
依筆者粗淺的理解,“三部曲”的核心思想理念或可概括為:新時期的中國外交,已由原來的“洼地”走向“高地”,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繼續(xù)在“磨合”中“建構”,中國已由相對被動的角色轉變?yōu)橄鄬χ鲃拥慕巧榇?,中國外交需要更積極的心態(tài),需要更強烈的世界情懷,需要更注重固本強基、苦練內功。而這其中,固本強基、苦練內功正可謂“創(chuàng)造性介入”的力量源泉和最終依托。
把脈世界發(fā)展大趨勢
作者并未對當下國際權力格局及其發(fā)展趨勢著墨太多,而是從十個方面分析了世界政治的中長期發(fā)展動向。在他看來,這些中長期發(fā)展動向,從更深層次上決定了世界政治內容和性質的變化,中國只有深刻認識這些發(fā)展動向,才能主動適應并引領未來發(fā)展趨勢。
書中所闡述的十方面動向既相互勾連,又各有側重:極端民族主義上升,國家“碎片化”趨勢明顯,國家數目呈倍數增加;國際規(guī)范網絡越織越密,國家受國際制度的規(guī)制越來越多;世界秩序由主權國家“多極共治”向主權國家和功能組織“多極多元、協調共治”方向演進;軍事要素的權重和優(yōu)先性緩慢下降,經貿、外交、法律等要素的權重和優(yōu)先性不斷上升;日益多元的國際行為體雖未撼動國家和政府間國際組織的主導地位,但已推動國際結構日益“分層化”和“自組織化”;各國政治及國際關系民主化進程持續(xù)推進,探索與本國國情相適應的民主理論和實踐勢所必然;內政與外交聯系日趨緊密,國內治理得好壞,直接關系到各國的國際形象和權益;西方與伊斯蘭世界嚴重對立,雙方在各類重大問題上分歧加劇,激發(fā)新的對抗和極端思想;以跨國主義為核心理念的經濟全球化與以民族主義為核心的反全球化理念持續(xù)對沖;不同政治發(fā)展模式之間爭論不休,民主正由單一路徑走向多元模式。
辯證地看,當今世界諸多新趨勢都在胎動中,與此同時,這些動向又都孕育于錯綜復雜的張力關系之中:行為體多元化推動國際結構日益“分層化”和“自組織化”,但國家與民族、國家與其他行為體間的張力日趨突出;國家之間、國家與外部世界的界限日益“模糊”,但全球化與反全球化間的張力持續(xù)對沖;高低階政治議題緩慢“換位”,但軍事因素仍是最引人注目的話題;政治模式日趨多元,但關于政治價值觀的爭論仍明顯對立;文明間交流空前深入,但文明沖突和摩擦尚無根本解決之道。這些發(fā)展動向,構成了我們當下所處的世界。只有深入認識這些趨勢,準確辨析各類張力關系,才能科學把握節(jié)奏,推動中國外交與世界政治“同頻共振”。
提煉中國外交理念的演進邏輯
作者將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劃分為“鄧小平外交”和“習近平外交”兩個時代?!班囆∑酵饨弧敝笍母母镩_放到十八大這段時期的中國外交。作者認為,這段時期,中國外交走出了革命的思維,轉向了和平發(fā)展的思維,強調維護世界和平,注重改善與周邊國家關系,注重聯合國作用,強調獨立自主,強調外交為民,倡導新安全觀,秉持漸進改造國際秩序的理念。作者認為,這一時期的中國外交,始終秉持學習心態(tài),注重借鑒其他國家經驗,外交實踐和外交心態(tài)都處于不斷發(fā)展演進的過程中。
“習近平外交”是指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的新實踐、新探索。作者認為,新時期,中國領導人有了新的全球抱負;強調與相關國家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強調“結伴不結盟”,注重構建遍布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注重利用國際舞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以“硬的一手更硬、軟的一手更軟”的方式撬動周邊秩序天平向中國傾斜;以“一帶一路”倡議“再平衡”地區(qū)局勢,并為人類文明做出新貢獻;積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展現大國道義感和責任意識;注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和兩類規(guī)則,努力做好內外協調。
作者強調,中國在崛起過程中要打破“修昔底德陷阱”,在國內轉型升級過程中要克服“中等收入陷阱”。要克服這些困難,需要推動社會從經濟、政治、法理、思想等方面向現代社會發(fā)展轉型,尤其要使相關制度、規(guī)則、體制、機制更好地實現內外通達、相互協調、良性互動。作者進而認為,外交轉型是社會轉型的自然延伸,當下中國在器物層面已經具備了現代社會的條件和特征,但在社會管理、自組織機制、公民權利和國家糾錯機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要走出“國強必霸、國強必亂”的怪圈,需要首先完成國內社會的發(fā)展轉型。
梳理外交轉型的主要問題
作者圍繞外交為民理念、外交規(guī)劃、外交學習、外交投入等四個主題分別闡述了對中國外交轉型的思考,認為中國在海外權益保護、全球責任承擔、國際規(guī)則制定、國際規(guī)范遵守、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世界故事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明顯不足。為進一步提升中國外交的質量和效益,需要外交從業(yè)者深刻領會“外交為民”的方針,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需要外交從業(yè)者及時更新知識儲備,需要強化各涉外部門間的統籌協調,需要適度提高外交投入水平,需要外交規(guī)劃的中長期宏觀頂層設計等。
與此同時,作者在“三部曲”中多次提到,中國外交不僅要塑造“巨人”和“強者”形象,也要塑造“智者”和“仁者”形象。中國人既要積極擺脫“弱國悲情”和“受害者心態(tài)”,也要避免陷入“盛世強國”的幻想,在逐步樹立自信的同時也應保持憂患意識和冷靜頭腦,注重涵養(yǎng)“大國心態(tài)”,從容淡定地看待世界、接觸世界、擁抱世界、改造世界,向世界展現一個自信、大氣、寬厚、包容、平和、睿智的形象,朝著新興大國、進取大國、風范大國、責任大國的方向努力。
伴隨作者筆觸,幾個問題一直縈繞腦海:如何更確切地界定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在世界政治中的權重?如何做到既著眼長遠又不脫離實際?如何使外交收放自如、保持韌性?如何在現代化過程中規(guī)避各類弊端?這些問題難有確切答案,但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卻十分必要。作者常以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自勉,始終保持學習者、探索者、傾聽者心態(tài),鼓勵青年學者注重獨立思考,敢于質疑權威。他主張,學者應學會在“理論島”之間穿行,避免烏托邦式的坐而論道,尋找國家利益與國際利益的契合點,并堅守職業(yè)的某種矜持與自尊。從這個意義上說,堅持獨立思考,正是對“三部曲”的“正確打開方式”?。ㄘ熑尉庉嫞簭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