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雪
摘要:語文教學活動的主要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互動。新的課程改革強調要實現教師教學過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這就對語文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淺析了語文課堂如何適應新課程改革思想,以期為今后的語文教學指明方向。
關鍵詞:語文教學;適應;新課程改革
當前,新的語文課程改革強調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主張建立一種融洽、和諧的教學關系。重視教師的教和學生學的有機統一,也就是重視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過程的實質就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在語文教學中,要將傳授知識和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結合起來,尤其是要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積極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同時,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認識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根據不同的情況創(chuàng)設不同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積極投身于語文教學活動中,并真正參與到其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良好態(tài)度,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標志。改變傳統的單純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主張在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思想和任務。著名教育家余文森認為,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看,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fā)現兩種。接受型學習主要指教師將事先準備的教學內容直接傳授給學生,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學習。而發(fā)現型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習的內容不是直接的復制,而是教師以問題的形式將其間接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再通過分析、研究、總結得出結論,提高能力。這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各自的優(yōu)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為此,語文教學要實現多方面的轉變。
一、實現教師內涵的轉變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過:“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然而,在傳統的的語文教學中存在諸多誤區(qū),教師只是單純地講授知識,主要采用“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來教育學生,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在課堂上,教師只是照本宣科、滔滔不絕地講,儼然成了教材的奴隸、教學的機器,而學生卻根本沒有聽進去,教師看上去對于教學非常認真負責,而實質上卻違背了教育教學規(guī)律。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要成為專家型、科研型的教師,不僅要精通教材內容,還要了解和鉆研教學思想、教學理論,要善于發(fā)現和總結教學過程中獲得的經驗教訓,使之上升到理論知識,從而為今后的教學做好鋪墊和基礎。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的感受,關注學生的接受能力,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提升能力。
二、實現教學模式的轉變
孔子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是對學生學習方式的精確總結,也說明了思考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學內容都是教師說了算,只要教師講的都是正確的,只要教師要求的學生必須要嚴格執(zhí)行。這種教學模式嚴重抑制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意識,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所以,我們必須要轉變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去發(fā)現問題、搜集資料、交流探究,實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交流互動,教師可以采用啟發(fā)、自學、討論等多種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盡情地發(fā)揮,既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又鍛煉學生的能力。
三、實現教學思維的轉變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對于知識的學習不能機械地復制,而要能動地對知識進行反映。因為學生學習的過程是滿足內在需要主動探究的過程,所以,教師不能把學生看作加工的對象,要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鍛煉,不但要“授之于魚”,還要“授之于漁”。教師要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去體味,從而獲得知識。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種能力的提高主要靠的就是學生自己的反復實踐,因此,教師要做好學生的積極引導者和輔助者,讓學生在指導中掌握知識、提升水平。
四、實現教學體系的轉變
嚴密的教學體系擁有豐富的教學內容,主要包含有教學實施和教學反饋兩個方面,其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參與,結合這兩個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要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有所進步。實行分層教學,教師就要針對各個層面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有壓力、有動力,產生興趣,樹立自信心,提高能力。此外,教師要摒棄大鍋飯的平均主義,實現學生的多方面發(fā)展,在評價體系上要有所轉變,要徹底摒棄唯分論、唯升學率論,要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不是單單看分數,這樣才能使教學體系得到最大程度的優(yōu)化。
五、實現學生思維的轉變
新課程改革指出,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因此,教師要實現學生的思維轉變,要將學生放到重要的位置去看待,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通過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條件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眼、手、腦的充分應用得到能力鍛煉,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積極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提升語文水平和素養(yǎng)。
總之,在新的語文課程改革下,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注重對學生的積極引導作用,通過對學生的正確引導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語文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學習的興趣,從而進一步提高語文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