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愛逛攝影論壇又喜好廢墟攝影,那很可能知道楊瀟這個北京姑娘。
她有三個身份,一是狂熱的Urbex(Urban Exploration,城市廢墟探險)愛好者;二是 “純興趣驅(qū)動”的攝影師;三是窮游網(wǎng)用戶體驗設計部總監(jiān)。
“廢墟探險愛好者”是指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沒有旅游手冊,沒有導游講解,不去名勝古跡,只關(guān)心城市里那些廢棄的、危險的、禁止入內(nèi)的建筑和角落。比如地面上廢棄的工廠、醫(yī)院、教堂、監(jiān)獄,戰(zhàn)后留下的堡壘,地下的地鐵、防空洞和排水管道等。
而楊瀟則將鐘情的廢墟探險與夜間光繪攝影結(jié)合起來,走訪全球20多個國家,進行夜間的廢墟探險和拍攝。
人跡罕至之地才能稱為“廢墟”,在拍攝過程中,楊瀟曾遭遇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和危險;而她的作品集中也累積了一張張充滿未來感的照片。龐大且風格迥異的紀念碑、綴滿繁星的夜空和畫面里“微不足道”又舉足輕重的人物,將觀者拉入異次元的世界。
楊瀟說將這兩者結(jié)合,是因為喜歡這些處于荒廢的建筑,也喜歡想象建筑物內(nèi)曾發(fā)生的故事。在夜里,當一束燈光照亮墻壁,那隨著時間漸漸衰退的建筑的力量感重新被激發(fā),有種英雄末路后的衰敗美,這是令她最動容的地方。
楊瀟曾經(jīng)6次去過廢墟探險朝圣地——保加利亞的Buzl-
udzha紀念碑?!八拿恳幻娑忌l(fā)著不可磨滅的美。和夏天來訪時相比,雪后的它更加神圣動人。建筑物內(nèi)全部結(jié)冰,仿佛一個巨大的冰雪宮殿。除了宏大的主禮堂外,幾層不同配置的地下室和通往紀念碑頂端的塔樓也非常值得前去探訪。建筑物內(nèi)外刻滿了不同年代的人在這里留下的字跡——‘forget your pastor‘dont forget your past?!?(可直譯為“忘記你的過去”和“不要忘記你的過去”)
楊瀟希望人們從她的照片中不僅看到歷史的遺跡,更能感受到什么叫做永恒。
到目前為止,已經(jīng)去過多少國家拍攝廢墟?
一共25個國家。除了國內(nèi),去過日本,保加利亞,英國,比利時,克羅地亞,格魯吉亞,亞美尼亞,約旦,俄羅斯等。
如何找到這些地方并收集資料的?
網(wǎng)上有不少關(guān)于廢墟探險的論壇,平時會上網(wǎng)收集資料,并保存在我自制的各國地圖中。臨行前大約1至2個月開始系統(tǒng)調(diào)查,包括在谷歌地圖上通過不同視圖查找到最確切的位置,聯(lián)系當?shù)赝婕掖_認進入方式,等等。
有過非常危險的經(jīng)歷嗎?
有,最危險的一次是在保加利亞的buzludzha紀念碑頂端,我和同行的英國攝影師Mark ONeill差點被雷劈。在論壇上,有傳言說紀念碑主體后面的高塔內(nèi),有一個紅寶石做的五角星。我和Mark抱著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在雨夜層層攀爬高塔。當?shù)巧戏浅*M小但足足有70米高的塔身后,我們站在紀念碑的頂端眺望遠處,巴爾干的山色全都隱匿在無邊的濃霧中,面前只有時不時被閃電照得慘白的夜。忽然Mark警覺地問我:“你聽到
‘嗞嗞的聲音嗎?”同時那聲音越來越明顯,“說明這里是漏電的!”Mark說完我頓時渾身發(fā)毛。剛剛還在感受空靈美景的兩個人拼命往回跑,半截身子進入梯子的瞬間,一道粉色的閃電咔擦一下劈在我們身邊數(shù)米遠的地方?,F(xiàn)在,我已經(jīng)完全記不得當時是怎么爬下高塔的了,雷雨天,在空曠的山頭攀登到紀念碑高聳的頂端,想想都是在找劈……
還有一些冒險經(jīng)歷,比如曾經(jīng)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惡劣天氣下徹夜爬雪山,在一個古城堡被安保巡邏直升機搜查,翻過4米的墻進入廢棄法庭,在水位到大腿、全是蝙蝠的地下管道泡過12小時,在滿是冰面的建筑物里跪著拍攝一夜,在四周山上布滿地雷、輻射和野生熊的空軍基地隧道拍攝4天,等等。
光的效果是怎么制作的?是現(xiàn)場打光還是后期處理?如果是現(xiàn)場打光,你需要帶什么設備?
我會自帶不同的光源在現(xiàn)場打光,通過長時間曝光留下光的效果,單次或者多次曝光完成拍攝,后期通過軟件進行多張不同曝光量照片的疊加合成。平時我自己最常用的辦法是,每次只打亮一個局部,然后多次曝光。拍攝的時候多拍不同角度、光線的素材,這樣才能在后期處理過程中完成各種可能效果。后期使用Photoshop處理時,我習慣選擇圖層疊加的變亮模式。有的相機也自帶照片疊加的功能,可以在相機里預覽疊加的效果。
拍攝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是什么?
首先是建筑物本身破損,很多地方因危險會被封閉,進入的時候需要另辟蹊徑,要求拍攝者有較強體能。而且,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都是在夜間攝影,增加了難度。所以時間允許的時候,我盡量白天探下點,熟悉下進入路徑、建筑物結(jié)構(gòu)和破損的具體位置,這樣在黑暗中拍攝會方便些。同時建筑物內(nèi)布滿粉塵和有害氣體,甚至是輻射,所以要帶好口罩。同時,在地下探險時,因為氣體成分不明,不要在地下吸煙。
另外一類危險在于因為很多建筑禁止入內(nèi),有保安或警察巡邏看守。躲避他們其實是最困難的。比如我去克羅地亞的空軍隧道,3天之內(nèi)6次被不同的警察盤問……但是這種情況還好,因為是合法的,最終他們會讓你繼續(xù)停留拍攝。但是如果在一些敏感的地方,進入時動作一定要輕,關(guān)閉所有光源,不要引起警衛(wèi)的注意。
照片的效果給人一種在游戲中的錯覺,你會不會很喜歡玩游戲?
我不喜歡游戲,基本不玩。我也不是“科幻”導向?qū)徝馈?/p>
你希望通過這些照片傳遞什么?
很多人對于廢墟遺跡最大的興趣是它們背后所承載的歷史、故事、政治符號等,而我的感情非常純粹:拋開它身上所承載的所有歷史文化符號,在不同環(huán)境和時間下,建筑物主體散發(fā)出來的不朽氣息無比迷人,讓我感受到什么叫“永恒”。日光下看上去平淡無奇的景象,在黑夜中會以另外一副面孔出現(xiàn)。也正是在黑暗中,人們才會更加誠實地珍視溫度與光亮。
在漆黑的環(huán)境中,通過自帶的人工光源,對拍攝主體進行不同角度、顏色、亮度打光。從某種程度上講,被拍攝的主體被投入了拍攝者的選擇和二次創(chuàng)造,這種關(guān)系的建立則是讓我最為激動的。
對于廢墟之地的觀看視角,如果通過一條時間軸來展現(xiàn)的話,一端是廢墟輝煌興盛的過去,另一端是衰敗、被遺忘忽視的現(xiàn)在。而通過夜間攝影對它的二次還原創(chuàng)造,在時間軸上產(chǎn)生了一層新的時間緯度,如同一道閘門,連接過去與未來,興盛與衰敗,榮耀與恥辱,眼前的建筑和它面前的我。
有沒有比較喜歡的國外廢墟攝影師?
經(jīng)常和我搭檔的英國攝影師Mark ONeill,是我合作過的最瘋狂、同時光繪拍攝能力最強的攝影師,從他身上學習到了很多。
在攝影方面,對未來的發(fā)展是怎么考慮的?
因為我不把攝影當成自己的職業(yè),純興趣驅(qū)動出發(fā)。所以,對于未來我只能說,在我對這件事還狂熱、還著迷、還有激情的時候,更多地享受在其中沉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