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
作為一名企業(yè)老總,身處在全球經(jīng)濟超高速發(fā)展之下,我突然發(fā)覺以前管用的方法,今天未必會帶來正面的結果,的確也會憂心不已。如何與時俱進,需要心靈的超越。
新產(chǎn)品連續(xù)試產(chǎn)好幾天,我和外聘的王工到車間察看設備的運轉情況。剛到操作平臺,一眼就見工人老彭吃力地拎著一桶小料,臉色煞白煞白的,像一張紙。
“今天怎么啦,咱們的彭大將軍?”“廠長,這兩天人全身乏力,心噗嗵噗嗵跳得飛快?!薄翱催^醫(yī)生了嗎?”“沒有,廠里忙,挺兩天再說吧!”老彭有氣無力地往滴加桶里加料。
“現(xiàn)在你就給我去醫(yī)院!”我一臉嚴肅地下命令。老彭這才不情愿地離開了現(xiàn)場。
企業(yè)文化的共同點,是能夠不斷促進企業(yè)變革。像老彭這樣,輕傷不下火線,帶病堅持工作,擱在以前就是愛崗敬業(yè)、勇于奉獻的“老黃?!钡湫?,應該提倡、表揚甚至嘉獎。可是,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在以人為本,構建和諧企業(yè)的今天,讓員工帶病堅持工作,就是企業(yè)對員工不負責任。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員工患病,帶病工作,萬一延誤診斷,病態(tài)惡化怎么辦?操作過程中帶病堅持工作,注意力分散,行動遲緩,跌倒在操作平臺,也會給工作質量打折扣,給安全生產(chǎn)種下隱患。
世界上最鋒利的武器其實并不是刀槍,而是別人從心靈深處對你產(chǎn)生真正的認同。管理不是工具,也不是程式化的方法,而是一種文化。管理大師邁克爾·哈默曾經(jīng)批評指出:將復雜簡單化處理是企業(yè)界的不良作風。企業(yè)文化的形成艱難而漫長,就像一個孩子的母親,未曾歷經(jīng)陣痛,就不會懂得母性偉大。
嚴冬的太陽能射出煦暖的光,樹再高也遮不住崛起的高樓。禁錮靈魂的經(jīng)驗,需要打破。文化的形成需要時間,需要轉變思維。如果我們?nèi)匀粚⒆蛱斓摹皫Р猿止ぷ鳌闭J為是真理,思維停留在從前,就是謬誤,就會像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
世界上最鋒利的武器其實并不是刀槍,而是別人從心靈深處對你產(chǎn)生真正的認同。管理不是工具,也不是程式化的方法,而是一種文化。企業(yè)文化的形成艱難而漫長,它需要時間,需要轉變思維。如果我們?nèi)匀粚⒆蛱斓摹皫Р猿止ぷ鳌弊鳛槲幕砟?,思維停留在從前,就會收到相反的效果。
破舊方能立新。
點評:
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怎樣“化危為機”?答案是“變革”,包括技術的變革、管理的變革,也包括文化的變革和更新,就是丟棄一切過時的、有害的理念,樹立新的、更人性化、更科學的理念,這個小故事就是例證。長期以來企業(yè)倡導“輕傷不下火線,帶病堅持工作”??墒?,在以人為本,構建和諧企業(yè)的今天,讓員工帶病堅持工作,就是企業(yè)對員工不負責任。這個觀念的改變,意味著員工在企業(yè)的地位的轉變,即由“工具論”轉變?yōu)椤爸黧w論”,這也是心力管理的時代特點。
心中的鞠躬
雖說眼下金融危機,可企業(yè)卻迎逆勢而上,生意一個接一個上門。
下班時間已過好久,幾個負責裝車的員工仍然干勁十足,像小老虎一樣,將一桶桶的成品膠裝上車,碼得整整齊齊,待第二天一早出發(fā)。遠處的我,站在二樓檢測中心的平臺上,看著滿天晚霞,看著晚霞中忙碌的員工,不由哼起了那首老歌:“日落西山紅霞飛,戰(zhàn)士打靶把營歸……”
第二天一早,我和往常一樣,伏在書桌前看看寫寫,突然手機響起了。看看桌上的時鐘,六點不到,這么早,誰打電話?
“老總,電話里向你下禮,今天凌晨二點多老父過世了,今天早上客戶急等的貨……”電話中駕駛員小吳哽咽著,斷斷續(xù)續(xù)哭訴著家里的不幸,仍不忘記早晨要送貨的事情。我邊安慰他,邊琢磨著事,這批貨可是兩天前就該送到的呀,客戶催得那么緊,怎么向他交待呢?
真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禍福旦夕。工廠管理預料不到的多著呢!前幾天晚上,另一個危險品車駕駛員小周下鄉(xiāng)看姥姥,一不小心摔傷了手和腳,雖說骨頭未受傷,但也是皮開肉綻,慘不忍睹。小周昨天想來上班,我硬是讓他回家休息了,可小吳家里又要辦大事。待出發(fā)的車卻因為有槍沒子彈,掉鏈子了,這怎么辦?坐在桌前沉思。片刻,我撥通了小周的電話?!靶≈埽鸫擦藛??”
“哦,老總,正準備起床!”電話那邊我聽出了小周的朦朦朧朧。
“好點了嗎?”我投石問路。
“還疼,疼得睡不踏實!”小周實話實說。
“那今天再到醫(yī)院看看。哎,請你找個駕駛員今天幫送一下六合的貨?!?/p>
“小吳呢,他怎么啦?”
“今天凌晨,他父親過世了!”
“哦,我來……”
放下電話,我腦子里一片空白,透過窗戶,太陽已經(jīng)升起。
走在去工廠的路上,透過路邊的隔離柵欄,老遠我看見小周坐在駕駛室里,開動那輛裝滿產(chǎn)品的貨車,正緩緩開出廠門,向312國道駛去,看著遠行的貨車,我內(nèi)心深處真情流溢,被感動的瞬間,心靈像點燃一把干柴,情不自禁向小周駛去的方向深深鞠躬。
2009年7月,第二屆中國企業(yè)文化百人論談在山西大同召開,我有幸向“文化力之父”賈春峰教授請教,并斗膽向賈老建議,他提出的“大家建設企業(yè)文化,建設大家的企業(yè)文化”,能否改為“大家用心建設企業(yè)文化,建設大家心中的企業(yè)文化”,賈老大加贊賞,連說加得好,加得好,用心就是心路,他希望我的企業(yè)能實現(xiàn)“黑松林在我心中,我的心在黑松林”的愿景,并即興給我親筆寫下這幾句話。
是的,企業(yè)就好比是一只木桶,員工的心就好比是這只木桶的底,不管它有多高,離開了底,一切都是零。
點評:
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員工加班裝貨的熱火朝天的場景以及小周帶傷上陣的形象,深深印在我們心里,也許只有在心力管理的氛圍下才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而劉鵬凱向小周駛去的方向深深鞠躬的場景,也昭示著心力管理的另一個原理:老板也應懷抱著對員工的感恩之心?!捌髽I(yè)就好比是一只木桶,員工的心就好比是這只木桶的底”,這個比喻很好。當員工對企業(yè)缺乏認同感時,這個桶底是千瘡百孔的,漏水不可避免;當員工以企業(yè)為家時,桶底很嚴密,而且可以自動補漏,確保萬無一失,這正是心力管理的巨大優(yōu)勢。
責任編輯:玉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