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減負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是每個一線教師都應思考的問題。作為學習的主陣地——課堂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和自己對有效化學課堂教學的思考,探討了在“減負”背景下實施有效化學課堂教學的方法和途徑,以期對同行的教學提供一些借鑒,真正使增效落到實處。
關鍵詞:減負;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教學
2009年5月4日,常州市教育廳下發(fā)《關于嚴格規(guī)范高中辦學行為切實減輕高中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的意見》,深受廣大師生歡迎。不言而喻:減負就是要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使學生的天性、人性得以釋放,全方面、多角度發(fā)展學生個性,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增強學生能力。但是減負不是減去學生所有的負擔,而是將學生的負擔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只有適當合理的負擔才能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而增效就是在恒定課時的基礎上,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確保教育教學質量;在尊重教學規(guī)律的前提下,做到減負增效,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我們應該清楚認識到減負的目的是為了增效,增效是減負的終極歸宿。
到底應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就要先從當今課堂教學存在的誤區(qū)入手。
一、當今的課堂教學存在的誤區(qū)
當今的課堂教學多“牽引”,少正確“引導”。今天的課堂中,教師雖然不像過去那樣把結論、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而往往是以啟發(fā)的方式提出問題,但教師往往缺少課堂留白,提出問題后很快就會以暗示性的語言迅速把學生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到設計好的標準化的思路上來,然后在教師的牽引下迅速指向標準答案。當今的不少課堂教學還定位在:“給予”,一切利和弊都源于此。筆者認為在當今學校課堂教學中,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表面形式多,實際收效少。我聽過很多課,時常會感受到一些公開課存在花架子現象,主要表現在:目標層次淺,討論得熱鬧卻不深入,關鍵問題得不到解決;評價過于表面化等。如在課堂上對學生回答問題的結果進行評價時過于簡單,例如“答得很好”,“好極了”,“你真棒”,忽視了對解答問題的過程分析;②陳述知識多,挖掘內涵少。如有些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很少,讓學生練習做的很多,以為這樣就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但卻在對學生練習中暴露的問題缺少深入的分析或點評;③面面俱到,重點難點不突出。如有的老師大量地做實驗,但對實驗目的、操作過程、實驗現象、實驗誤差分析地不透徹,達不到應有的實驗教學效果;④教師給予多,學生獲取少。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打破過去的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聽”的教與學習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雖然有的教師課堂上講的滔滔不絕,但是學生們聽得目瞪口呆、似懂非懂;⑤依賴投影多,板書分析少。如用課件演示實驗而不動手做實驗,用課件演示解題過程而不是邊分析邊在黑板上書寫,用投影代替必要的口頭表達等。教學過程是人與人的交流過程,在化學課堂上,這個過程應體現對化學問題的探索性、師生或生生間共同討論的合作性和學生思維的自主性,這個過程不只是知識的傳授,還有方法的啟示和能力的培養(yǎng),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價值觀的取向、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些都是其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二、如何理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筆者認為教學的本質應為“獲取”。評價一堂課的質量,不是看教師傳授了多少,而是看學生獲得了多少;不應該只看表面的效果,更要看學生通過課堂學習這一過程對他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作用;不應該只看即時的回報,更要看對學生將來的學習和社會實踐有無積極的作用。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以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教師組織、指導、幫助、陪伴之下,學生主動地獲得知識和學習方法、實驗技能,學會做事,在學知識和學做事中潛移默化地學做人。
三、怎樣實現化學課堂的有效教學
1. 準確的目標定位是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的“舵”
有效的課堂教學應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新課程理念。
(1)強化知識與技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例如:基礎有機化學的學習應抓住有機結構(官能團)與性質、反應類型、有機合成、有機推斷、同分異構體、反應式書寫等技能訓練??蛇x擇不同類別的有機代表物如甲烷、乙烯、乙炔、2-甲基-1,3-丁二烯、甲苯、乙醇、二元醇、對甲苯酚、典型的醛、典型的鹵代烴和酯等,通過代表物的學習掌握同類物質的性質,為學生知識的遷移打好基礎。
(2)注重過程與方法,進行學法指導,尊重學生知識的生長過程。
例如:今有2H2+O2=2H2O反應,構成了燃料電池,該燃料電池是一種高效、低污染的新型電池,主要用于航天領域。它的電極材料一般具有很強的催化活性,如鉑電極、活性炭電極等。該電池以H2為燃料,O2為氧化劑,用稀硫酸作為電解質,電極反應方程式為:負極反應為_____,正極反應為____________。
解析:通H2的電極為負極,通O2的電極為正極。電極反應分別為:
負極:2H2-4e-=4H+,正極:O2+4H++4e-=2H2O
變式(1):將題干中“稀硫酸”改為“質子交換膜(固體電解質),它允許氫離子在其間通過”,其他不變。
變式(2):將題干中“稀硫酸”改為“75%的KOH溶液”,其他不變。然后和學生一起分析,最后讓學生進行實踐去體驗收獲,檢查學生自我知識生長過程及效果。
(3)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師應以自身的投入態(tài)度和情感體驗感染和調動學生;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思想品格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聯系實際,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
2. 備好課是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
(1)備客體——知識、練習、教材、資料。不僅要把教材知識點結構化,更要挖掘隱含在課文字里行間的思路和規(guī)律,引導學生獲取。把教學內容從各個環(huán)節(jié)上轉化為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問題”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的金鑰匙,“問題”是探究、合作、討論的具體切入點,一個在“問題”中推進的課就是符合課改精神的好課,“問題”應圍繞知識重點和教學難點展開,設計的“問題”應力求層次化。
(2)備主體——學生。教師施教時要有的放矢,就要深入到學生群體中,了解學生學習化學的能力素質水平、非智力品質、習慣用的學習方法、接受和運用知識的靈敏度、學習的困難、興趣愛好、性格、道德水平、心理素質等。
3. 上好課是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的核心
(1)教師的個人魅力。有效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全身心地投入教學活動,讓思維始終處于激活狀態(tài);教師應一絲不茍地對待自己、對待學生;應倡導教學過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互動中靈活地駕馭課堂,使課堂教學的過程簡明清晰。同時教師的語言表達要抑揚頓挫,最好還要有一副具有親合力的表情。例如近年來,我在南師附中聽過幾節(jié)課,頗有感觸:他們的教師上課時不但肢體語言恰當而豐富,而且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互動中;他們對待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錯誤很有耐性。而有的學校的少數教師上課時還借助助講器(當然有個別嗓子不好的例外),助講器里的聲音都發(fā)生了變話,變得很不自然,有的教師把本來應該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變成了慢條斯理的“滿堂灌”等。像這樣的課堂教學都是低效或無效的。
(2)巧妙設問誘發(fā)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不要完全用“提問”來替代學生的思考與討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挖掘問題,對重要的、關鍵的問題,應盡量組織學生進行思考及小組討論,不要總是教師自問自答,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對問題的認識不深刻。我在一次有關復分解反應的教學中,給學生提出了如下問題:在CaCl2溶液中通入SO2能否發(fā)生反應?如果能,會有什么現象?學生討論后,我讓學生舉手表態(tài),大多數的學生都認為能發(fā)生反應。接著我給學生做演示實驗:把SO2通入CaCl2溶液中結果發(fā)現無沉淀生成,說明沒發(fā)生反應。觀察實驗后,我讓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并讓小組代表發(fā)言,最后我作分析和總結。
教師不要輕易對答不出或答不對問題的學生“喊停”,否則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另外讓學生“錯下去”就更能發(fā)現問題,然后及時作糾正,變壞事為好事。還有就是教師不要在一節(jié)課堂上自始至終都不離開講臺,而應該多走下講臺到進學生中間。這樣的做法可以拉近教師與學生有形和無形的距離,教師也容易及時發(fā)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引導學生。
(3)努力營造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是求知的潛在動力,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源泉,興趣的培養(yǎng)在于誘導。筆者認為有效的化學課堂教學要注重以下幾方面:
首先化學教師要打造自己的形象。其次要上好開學第一課,不要把緒言上成抽象、無味的理論課,否則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一開始就受到沖擊,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入兩三個有趣的小實驗來激起學習興趣的火花。再次,平時教師要多關心學生,有機會多和他們談天說地。這樣可讓學生覺得你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學生愿意親近你,喜歡上你的課,這也算愛屋及烏,這樣教師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學生。還有就是教師在上課時,要結合化學課的特點,做好實驗,多舉有用且有趣的例子,多聯系生活、生產等,要讓學生感覺到你是一位知識豐富、動手能力強、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的教師。
4. 及時鞏固是有效課堂教學的保障
及時鞏固包括學生作業(yè)的及時完成和師對生的及時檢查。就教師而言,“減負”只是還教育的本來面目,絕不能淡化教育質量。雖然不再是沉重的書包,做不完的作業(yè),考不完的試,但并不反對合理的課業(yè)負擔和必要的文化測試,以及正常的基本技能訓練。就學生而言,它不再讓學生花大量的時間去背誦一些為考試而教、為考試而學的教條和答案,而是讓學生學會學習,靈活運用那些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知識,去解決生活、學習中的新問題。作業(yè)既是“減負”的一個方面,又是鞏固所學知識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留作業(yè)不能簡單化,要根據課堂重點精選練習題。以一節(jié)課為例,留或不留,應以學生“會”或“不會”為標尺。某個訓練項目,如果學生通過課堂練習,已經徹底掌握,就不再留課后作業(yè);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已經有過一定的基本訓練,但還不能達到徹底的掌握,還需加強鞏固,那么這個訓練項目就得留適量的作業(yè)(以學生徹底掌握為標準)。
由于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強烈的好奇心和做事缺乏持久性的特點伴隨其成長。此時我們的教師要做好監(jiān)督工作,在他們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及時給予適當的刺激和必要的監(jiān)控。常言道: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筆者認為,這就是其中的解惑,通過作業(yè)檢查及時解答疑惑、及時提醒學生完善所學知識,在次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質。
“減負增效”是系統(tǒng)工程,在“減負”的背景下只有在課前定好位、備好課、上好課、課后及時鞏固,才可能使減負增效的工作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云生. 化學課堂設計的理念與要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3] 裴娣娜. 現代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劉家征. 選擇有效反饋訓練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 中學化學,2009(09)
[5] 靳萍.談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 中學生數理化,2009(05)
[6] 張林樹.淺析教學活動的藝術神韻[J]. 中國體衛(wèi)教育論壇,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