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履歷
1978年9月參加工作,高級電纜線務員。由通信機務員轉崗至通信線務員,現任渠道駐銷經理。
57歲的胡衛(wèi)星身上有著北京老大爺的顯著特點,喜歡說“古”。這也正契合了本期《通信產業(yè)報》創(chuàng)刊20周年的選題宗旨,還原歷史、總結經驗、啟示未來。
健談,甚至話有些多,這是記者對胡衛(wèi)星的第一印象。不過,作為一名合格的運營商渠道經理,嘴上的功夫是最基本的職業(yè)素質。
北京聯通紫竹院分公司共有5名渠道經理,胡衛(wèi)星正是他們當中的一員。渠道經理主要負責網點維系、服務支撐工作,每天都要騎著電動車到自己所負責的網點了解情況、傳達公司指示、指派銷售任務、補給產品等。對于網點所涉及的大客戶,渠道經理要不定期進行客戶走訪,將最新最好的產品、服務提供給客戶。
采訪過程中,胡衛(wèi)星告訴記者,實名制之后移動電話卡的銷量出現了明顯下滑,渠道商黑卡現象得到了有效治理,但是KPI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不過,胡衛(wèi)星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好辦法,他所負責的范圍內共有9所高校,每年的開學季都是移動電話卡銷售的黃金時期。胡衛(wèi)星在這段時期內,也將主要的精力放到校園卡銷售上,由于其有著10多年的人脈關系,因此每年開學季都能獲得大豐收。
其實,胡衛(wèi)星最早并不在渠道崗位,而是一名喜歡擺弄機器的機務人員。1978年高中畢業(yè)的胡衛(wèi)星便來到了北京市電話局,從事機務設備維護工作。在那個年代,電話局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單位,然而現實卻沒有胡衛(wèi)星想象的那么美好。機房中的設備大多是1947年國民黨遺留下來的,還有最早的1942年的西門子設備,由于設備的老損嚴重,且當時的技術很落后,因此經常出現設備熔斷的現象。
胡衛(wèi)星所在的組共30多人,負責大約6000臺左右的設備維護工作,而就是這6000臺設備,每天有至少100多臺會出現熔斷的情況,而當時的技術想要找出哪臺機器熔斷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胡衛(wèi)星告訴記者,只能精確到20臺左右機器的范圍,再在這些機器中逐一檢查。為保證用戶不受影響,這個組的30人要分為五個班,以五班倒的方式,保證機房24小時有人看守維修。這一工作量對于現在來說也許不算什么,但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這絕對是滿負荷的工作量,且不說機房還有80多分貝的噪音污染。
胡衛(wèi)星將那段時期稱為步進制時期。之后隨著技術的發(fā)展變革,電話機迎來了縱橫制時期,噪音的問題解決了,設備也更加耐用、易于操作。直到1988年,程序控制解放了大部分機務維護人員,胡衛(wèi)星所在的30多人也只能留下不足半數的人繼續(xù)從事機務維護工作。胡衛(wèi)星主動提出,愿意到外線去鍛煉自己。
經過一年的培訓,1989年也就是14局(現北京聯通紫竹院分局)成立之后的第二年,胡衛(wèi)星加入到了14局,成為了該局外線班12個人中的一員。胡衛(wèi)星回憶,當時四季青整個管轄面積都由他一個人負責,約有用戶5000多戶,一天維修量高達上百個,大部分都是維修電話線,因為當時的電話線都是皮線很容易斷裂,裝一部固話,需要每隔30米架一根電線桿,一天下來,胡衛(wèi)星所在的班只能完成一部電話的安裝工作。然而那個時候雖然很累,卻是胡衛(wèi)星最喜歡的一段回憶,他告訴記者,那個時候用戶要上門求著工作人員安裝電話,這一“福利”一直延續(xù)了很多年。然而,隨著通信科技的進步,固話資源逐漸豐富起來,這種供需關系也隨之改變了。
2000年ISDN時期,網絡開始走進人們的工作與生活。胡衛(wèi)星也從一名拉電話線員轉為拉網線員。講到那段歷史,胡衛(wèi)星苦笑著說,當時的網速只能達到56KB/S,但是因為是新鮮事物,市場需求強烈,談到這他給記者講了兩個小故事。一個是電線、電話線、網線交織在城市的半空,一市民欲尋短見,從18層樓跳下,最終卻被3層樓的線纜們救了下來;另一個則是,他在給一家用戶安裝網絡時,由于線纜過長,損耗過多,拉好的網線居然沒法使用,即為0KB/S。講到這些故事的時候,是笑話更是苦澀的回憶,在技術落后的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工作效率也難以提升。(本報記者 李秀遠)